打印页面

首页 > 赵姓天水堂 甘肃安西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工作写实

甘肃安西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工作写实

作者:付庆增

1968年冬至1980年初,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以知识青年为主体,包括城镇无业青年、市民及职工家属为对象的 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涉及千家万户,牵动各条战线,为广大群众和整个社会所关注,它的经历虽然短暂,但它触动过几代人的心灵,其影响既广阔又深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页。

安西县是甘肃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重点安置地区之一,从城市到农村,从县到村到户,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曾经为之倾注了满腔热忱,作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山下乡运动起讫经历

毛泽东主席历来倡导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1955年便倡导:“一切可以到农村去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呈现高潮,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的口号非常响亮,这年的12月22日人民日报报导了甘肃省会宁县城镇居民王秀兰“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主动要求下乡的事迹,同时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当时的政治准则是毛泽东的指示“宣传不过夜,贯彻不走样”。举国上下迅速展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宣传、动员运动。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大、中学校,大、中型厂、矿、企业,把这项工作当做中心任务,上下协同来抓。

1968年9、10月间动员开始,12月达到高潮。工作步骤是:首先清理寄居城镇的农民临时工、合同工,令其返乡务农,同时动员城镇居民、职工家属下乡安家落户,从事农业生产;对其中的地富反坏等所谓的十种人,实行强制遣送,勒令下乡接受监督改造:接踵而随的是动员数量多,涉及面广的历届和应届高、初中毕业未曾考上学校的待业学生上山下乡,插队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此同时,部分机关干部、职工也被动员到“五七”干校或农、林场、站及农村社队劳动锻炼。当年10月,安西县第一批市民、家属下到农村,11月,兰州商校62名学生、本县30名学生奔赴农村,揭开了压缩城镇人口,缓解就业压力,重新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序幕。

运动来势凶猛,有关上山下乡的配套政策,至1969年4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根据中央精神作出明确规定,下达了“有关上山下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上山下乡的主要对象,提出了安置的形式,制定了安置经费标准,上山下乡人员的吃粮供应办法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1968年冬,第一批到安西插队的有兰州知青240名,本县知青30名、本县社会青年12名,另有城镇居民和职工家属300多名。1969年春,本县下乡的居民和家属达254户、1061人,占应下乡同类人员的71%,被遣送到农村的“十种人”15名,安置上海知青436名。至1969年上半年,安西农村共安置下乡人员1547名,相当于当时农村人口的4%。

1970年5月,中共中央第26号文件批转国家计委军代表“关于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下乡工作的报告”,甘肃省、酒泉地区、安西县均相继发出了贯彻中央26号文件精神的通知,使知青下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成为各级革委会的一项长期任务,每年动员一次,此后,下乡人数逐年增加,安置任务逐年加重,知青中发生的问题也随之增加。为了做好下乡人员的巩固工作,毛泽东主席以给知青家长李庆霖复信的形式发出指示,中共中央为贯彻落实毛主席指示精神先后发出(73)21号、22号文件,成为当时各级党、政机关指导知青工作的方针,普遍召开各级知青代表会,加强宣传,加强领导,纠正安置工作的缺点,曾经一度达到了巩固下乡成果,继续掀起下乡新高潮的目的。大规模的动员工作持续到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转入低潮。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12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78)74号通知和会议纪要,12月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对知青上山下乡政策作了重大调整。1977年8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再次召开“部分省、市、自治区上山下乡知青先进代表座谈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李先念、王震、胡耀邦、王任重、余秋里接见了与会代表,发表了重要讲话,澄清了社会上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路线、方针问题,指出知青下乡今后几年还要坚持,但是,下乡的范围大大缩小,下乡政策作了重大调整,至1980年,下乡工作已基本不再动员,原来下乡的知青相继返回城市。

自1968年冬至1980年的13年间,安西县共安置本县下乡城镇人口1100余人,本县和外地知青5000余人次。1976年插队知青达2917名,是安置人数最多的一年,安西插队青年分别来自柳园、疏勒河铁路单位、辉铜山矿、上海冶金学院、兰州商校、女中、二0五子弟学校、一八二子弟学校、兰州市六中、八中、十六中、二十中、二十二中、二十五中、三十七中、东风中学、五里铺中学、科技局中学、团二中、桃树坪中学、兰铁一中、三中、五中、机车厂中学、省建一中、阿干镇中学及兰化公司所属各中学等。

安置机构沿革

安西县是安置知青的重点地区,从运动一开始,全县上下各级领导机构及广大人民群众,便以巨大的政治责任心和满腔热忱迎接这场运动的到来,自动员之日起便成立了各级领导机构:1968安西县已从各派对立的纷乱局面中成立了各级革命委员会和革命领导小组,是年十月,由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挂帅成立了“安西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领导小组”,归属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生产指挥部下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办理具体业务。1975年,中共安西县委将知青工作置于县委领导之列,是年三月,县委调整充实了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郭振江任组长,县委副书记赵丹萍、县革委副主任赵正安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任委员,共11人组成。当时,全县有六个公社成立了知青安置领导小组,由公社革委会主任任组长,有安置任务的大队、生产队都指定了革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为组长或副组长,具体抓这项工作。1968年冬,安西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成立,张嘉喜任办公室主任,配备工作人员三名。1972年,党政军实行一元化领导,知青办并入生产指挥部民卫组,民卫组副组长兼任知青办负责人。1975年春,恢复安西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4月,任命王吉功为安置办副主任,6月11日,任命聂述仁为安置办主任,共有工作人员6名。各公社均有一名知青专干,承办知青安置费的管理及其它事务。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323/7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