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艺术推荐 玉雕匠人精神:杨世照的执着与使命

玉雕匠人精神:杨世照的执着与使命

“玉石是沉睡的生命,而我的使命就是将其唤醒。”

在中华民族玉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难度系数最高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雕刻工艺莫过于薄胎玉器与压丝嵌宝了。随着时代变迁,这两门传统手艺日渐凋零,而在玉雕行业中仍有这么一位大师不甘心老祖宗的手艺就此失传,依然坚守在自己的传承之路上。他就是大匠良品玉雕工作室创始人——杨世照。

(点击查看图片)

杨世照1979年生于河北冀州,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是中国玉石雕刻错金大师、中国玉器薄胎压金银丝镶嵌技艺传承人、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玉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15年荣获全球华人艺术家称号。

(点击查看图片)

祖辈杨广起曾跟随玉器薄胎错金套料取材工艺发明创始人“北玉四杰”之首潘秉衡老先生学艺,父亲杨恆绍也从事玉雕错金工艺一生。因此,杨世照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便与玉石结下了缘分,其从事玉雕行业可谓是根正苗红。

入行:匠人的单纯与执着

杨世照正式入行是在1994年,当时的“玉雕”行业正在经历着一段阵痛期。由于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策的调整,很多传统手艺人开始进入各大品牌玉雕企业打工。一时间,人心浮躁,商业气息浓厚,许多人对玉器失去了耐心,大批手艺人的改行,导致设计制作出来的玉器徒有其型,却丝毫没有韵味。在这种形势下,杨世照却做出了当时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把玉雕做好,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父亲对他的决定也非常支持和认可,从此成为杨世照的第一任老师。学习玉石雕刻首先要学习的便是临摹,杨世照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别人要画七八遍的作品,他一两遍就可以达到标准,而之后的学习更是进步飞快,不到一年就能够雕出一件像模像样、符合市场标准的高品质玉器来。

(点击查看图片)

玉雕是一种精确度要求极高的手艺,同时一件好的作品往往融合着雕刻师的心境与情感。为了可以在雕刻过程中与玉石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杨世照特地拜访地质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并跟随考察队学习各种玉石开采、鉴赏等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参与了大量文献及专业资料的研究整理。这样的经历让杨世照对于玉石的了解更加深入,也为日后开发新工艺,推动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精神支持下,杨世照不断对玉雕工艺进行开发和尝试,有时候会为了一瞬间的灵感而废寝忘食,以高昂的时间和材料成本作为代价进行验证。玉石行业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同时,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创新,对于一个有追求的玉雕艺术家来说,这种付出是有价值的。

当被人问到为什么要选择传承手工艺这条艰难的路时,杨世照说:“在手艺人的眼里只有出于对某件事物的执着与热爱”。

(点击查看图片)

执着与热爱,这就是全部的理由!

守护:越艰难越珍贵,坚守薄胎工艺30年

薄胎工艺是玉石行业难度极高的手艺,清朝乾隆皇帝曾作诗赞曰:“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要想真正达成这几点,没个十年八年的功夫很难做到。

作为薄胎工艺开创人潘秉衡老先生的唯一继承人,杨世照已经默默的守护着这门手艺将近30年,这份始终如一的匠人精神值得尊敬。

(点击查看图片)

薄胎玉器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玉器“质厚而温润”的审美观,作品轻巧、秀丽,同时也给从事玉器雕刻的手艺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杨世照介绍,薄胎玉器的制作非常复杂,从设计造型到开料、开胚,再到掏膛、抛光,每一步工序不允许有任何马虎,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这不仅要求手艺人拥有高超的技术,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有超越常人的耐心与定力。因雕刻难度大,薄胎玉器在众多玉器作品中也显得越发珍贵。

制作薄胎玉器对于玉雕师傅来说已经难度极大了,而在薄如蝉翼的薄胎玉器上镶嵌金银丝无疑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先在玉石作品上雕刻槽线,再将金银丝用小锤一点点的敲如槽内,开槽过程中如没有掌握好力度,开的过深,则直接会将玉器磨穿,嵌丝小锤的每一次敲打都要十分谨慎,因为每一步都凶险万分。

(点击查看图片)

一件精美的压丝薄胎玉器来之不易,“在薄胎玉器上压丝就像是在薄薄的宣纸上用钢笔写字,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杨世照说。

他用精密的雕刻技术和传统的工艺手法,赋予了玉石新的灵魂,让玉石活了起来。

作品: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杨世照常说:玉石是有灵性的,他会将对于玉的感情倾注到每一次的设计中,再传递到雕刻刀上,把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玉雕作品完美的展现出来。他已经记不清自己雕刻过多少件完美的作品了,只知道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杨世照的玉雕作品范围极广,人物、动物、花草、器皿样样精通。在设计上布局大气、对比精准,擅长利用玉的天然颜色进行创作,作品生动有趣,造型独特,总能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

(点击查看图片)

除了薄胎工艺与压丝嵌宝,杨世照在连环、俏色等其他玉石加工工艺上也是颇有建树。特别是在俏色玉器的雕刻上,其作品布局精妙,色泽分明,及其富有灵性。

杨世照的薄胎玉器作品以盘碗居多,在选料上以青白玉为主。他说太纯白的玉石不适合雕刻薄胎作品,做薄剖光之后会失去温润,看久了会给人一种刺眼的感觉。

传承: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因为心中的热爱与执着,他希望从祖辈传下来的薄胎压丝嵌宝技艺,能够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2008年,杨世照在南阳镇平中国最大的玉石集散地创办了自己的五德玉雕错金工艺工作室,发愿将薄胎玉雕工艺传承下去。

(点击查看图片)

他一直坚信,即使随着社会发展,大多数工作可以由自动化机械完成,但手艺人永远是不可代替的。玉雕,它既是一种工艺,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玉雕像做人一样,在不断打磨玉石的同时,也是对人生的打磨。

传统工艺需要有人继承,而以杨世照为代表的一批手艺人,会一直保持工匠精神,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作为潘秉衡老先生的第四代传人,杨世照始终把传承玉雕工艺作为自己前行的动力,他迫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这门手艺,并投入到学习中来。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9/0821/703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