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传统文化 《三国演义》中的天水

《三国演义》中的天水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与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一个故事,每一个地方都讲述着一段历史。

  天水关

  天水关位于今天水市西南六十公里的天水镇之北铁堂峡出口处。铁堂峡今称毛牛峡,其峡岩崖壁立,色黑似铁,空谷一线,是当年上邽通往祁山的孔道。传有躲箭石、姜维堡、点灯台以及当时姜维镇守天水关隘时居住过的铁堂庄。天水关因为诸葛亮智收姜维而名传天下。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之策,一举攻占祁山,曹魏朝野震惊,曹睿急调兵马进陇上抵御,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军民叛魏应亮,天水太守马遵拒不出战,诸葛亮调遣各路兵马合围天水关诈城,被当时马遵属下参军、中郎将姜维识破。诸葛亮遂采用离间计陷姜维于绝境,秘密遣兵攻破冀城,抢出姜母及妻室促姜维归服,姜维败走上邽又遭马遵拒绝,从此弃魏投蜀,追随诸葛亮,并在诸葛亮身后成为蜀汉政权的主要军事统帅。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杜甫发秦州入同谷,有《铁堂峡》诗。

  曹操堡

  曹将堡民间俗称曹操堡,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西南十公里的华双公路西北侧赤峪河西岸,今人转称皂郊堡,山势高峻,易守难攻。西南经店镇、平南可进铁堂峡;东北沿赤峪河谷可直入秦州城,为战略要地。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复出祁山,魏大将军司马懿命费曜、戴陵率精兵四千镇守上邽(今秦州),自己则会同雍州刺史郭淮增援祁山前线。当时费曜、戴陵以曹将堡天险作为屏障、扼守上邽城的南大门,然而祁山之战郭淮败绩,司马仓皇后撤,费戴二将也未能阻止蜀军而致使诸葛亮直接推进到上邽以东,从而形成两军对垒的格局。

 

  诸葛军垒

  诸葛军垒位于今天水市秦州城东藉河南岸。唐《元和郡县志》上邽条载:“诸葛亮垒,俗名下募城,在县东二里。”《秦州直隶州新志·山川条》载:诸葛垒,东二里路南……俗谓下募城。其旁有司马懿垒,俗谓上募城。上邽县北八里有姜维垒。现已荡然无存。今天水城东郊罗峪河东岸约一公里的天北公路之南遗存有一座直径八米的土丘,旁原有一座硬山顶砖砌碑亭,嵌“诸葛军垒”石碑一通,群众称为“诸葛点将台”。土丘背负寿山、面临藉水,每逢农历六月六日正午,四面无影,因此也称无影墩。三国时期蜀魏争战天水,两军在上邽、卤城、祁山之间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战。诸葛亮为了稳扎稳打,修筑了军事工事,横跨今甘肃礼县、秦州区数道山梁,有十二连环堡城之称,同时魏军也依险筑垒,坚壁对垒,故有两军对垒之说。并传诸葛亮为防蜀中将士不服水土,每人带有蜀中盐土,但当来到天水时发现将士平安,这儿水土特好,便将所带之土堆在一起,就是诸葛军垒。清代秦州州判王际有歌曰:“秦州东郊,称为汉垒。卧龙卜居,工有神理。只立孤尊,山不与侣。羽扇指挥,爰以想旅。枕自鸣钟,米自炊釜。智勇兼之,军士起舞。千百年后,奇香入土。居者行者,咸将吊古。吁嗟兮!先生逝矣垒犹存,当日五花与八门。风雨迷离英气著,荒田常若虎豹蹲。先生逝矣垒不朽,沧桑变易高山走。营丘终古镇秦州,将同日月称老叟。吁嗟兮!我遇此垒何以铭,且奠先生一盅酒。铭之曰:‘摄土不多,忠敬包罗。汉室不祚,武侯将奈何’。”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拨款整修诸葛军垒,雕有诸葛塑像,树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诸葛军垒”石碑,使三国古战场的历史风采得以再现。

  街亭

  街亭位于今陇城与张家川县龙山镇之间,地处陇山西麓,九龙山之北,东扼固关,西屏河湟,北走番须、鸡头,南下九龙渡渭,直通巴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疏《出师表》出兵攻曹魏,后主刘禅诏准。诸葛亮亲率诸军由成都北驻汉中,屯兵于沔阳(今陕西勉县)以北的阳平关、白马山一带。他于南郑(汉中)与从将商议如何攻魏,督汉中镇远将军魏延建议说:“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而公从斜谷来,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回到:“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没有采纳魏延循秦岭而进袭长安的意见,决定占陇右,越陇山以迂回长安,直趋潼关,进取洛阳。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扬言出斜谷攻眉(今陕西眉县),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先自褒城北上,修斜谷道以为出军态势,声东击西,使得魏明帝派大将军曹真率军与赵云、邓芝相拒于箕谷,诸葛亮则亲率大军西出汉中,迅速上陇攻取祁山(甘肃省礼县东),祁山以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归蜀,陇右诸郡甚忧,曹魏朝野震惊。这时候,魏明帝一方面驾幸长安,以鼓舞士气,一方面重新启用司马懿,遣使持节,复司马懿官职,加以平西都督,以拒蜀兵。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恐有失,不肯冒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眉城。若取城,必兵分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张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旁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而祁山寨中孔明得知司马懿杀了孟达,已同张郃引兵出关,甚为大惊,道:“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兵,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而当马谡愿引兵守街亭时,他更是谆谆告诫:“街亭虽小,干系甚大,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而蜀汉马谡率军先达街亭后不听王平的苦言相劝,致使街亭失,蜀兵败,不得不退回汉中,留下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轶事。

  木门道

  木门道地处今天水市西南四十公里的牡丹镇木门村。是街亭、上邽通向祁山的主要通道之一,俗称峡门。东汉时期这里盛产木材,段颖西击羌、氐,在这里用木头修筑了一条长达二十余里的木栅栏,因称木门。东侧有张家坪(原称张坪),西侧有旋帽咀梁。两山夹峙,中间有一条宽约五十米、长约五百米的河谷空地,稠泥河南下泻人西汉水,地形险要,形成天然门道,故称木门古道。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亲率主力再出祁山,用木牛运输粮草,以解决蜀军粮草给养的不足。大兵屯驻祁山、卤城,连连挫败郭淮围剿,粉碎费曜、戴陵的阻击,一举攻占上邽,发兵向东推进。魏军主帅司马企图待蜀兵粮草不济随后掩杀。而蜀军粮草官李严运粮途中遇雨误期,为了逃避责任,假借后主之命,修书要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兵退汉中时,以木门古道的天然有利地形,派遣大将军魏延等,带领弓弩手埋伏于木门古道。此时魏军先锋张郃深恐有诈,不主张贸然追击,但主帅司马强令张进击,张郃领军至木门古道中了埋伏。蜀军从两面山上擂木滚石飞泻而下,弓箭齐发,飞矢如雨,张郃即被乱箭射中而毙命。张郃字俊义,河间郑人。早年为袁绍部属,官渡之战后投奔曹操,受到曹操的器重,常以韩信归汉作比喻,其征袁谭,破马超,平张鲁,击孙权,屡建奇功。今木门峡谷中有张郃坪、张郃墓,坪下为当年蜀兵布伏的伏兵湾,峡谷西侧旋帽咀梁下为当年蜀兵屯兵拴马的拴马湾。峪谷之中横卧一块高八米,顶平面二十七平方米的鼓形小石墩,称之为石鼓,相传为当年诸葛擂鼓指挥作战的擂鼓台。近年来,村民为纪念诸葛亮兴建了武侯祠。

  铁笼山

  铁笼山是岷山支脉武城山的主峰,位于武山县高楼乡。其山峥嵘险峻,远眺如笼而得名。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秋,姜维与魏将陈泰、邓艾交兵于此,因粮尽而退。延熙十七年再次与魏将徐质交战,魏军退入铁笼山,因山上只有一泉,魏兵断水而为姜维所败。延熙十九年姜维在此三战于魏,被魏将邓艾彻底打败。今铁笼山残存水井一口,传为三国古泉;石槽一具,传为当年的喂马槽。另有与三国传闻有关的村名,如马跛里,传是当年姜维坐骑受伤之地;八营坪,传是夏侯霸屯兵扎营之地;泄兵湾,传是姜维诱敌伏击之地;斗底(敌)山,传是姜维攻坚作战之地。

  落门聚

  落门聚又称落门古聚、落门或洛门,即今武山县洛门镇,是陇上历史悠久、胜迹远扬的名镇。地处城东三十里的渭河与大南河交汇处的两河冲积扇地带,西倚广吴山,北濒渭河,临河倚山、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蜀汉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姜维又一次出兵祁山,围攻南安郡,在落门、段谷被邓艾击溃。故晋武帝司马炎诏书中有“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艾修治备守,积谷疆兵……故落门、段谷之战,以少胜多,摧破疆敌”的记载。落门镇因特殊地理位置,唐代吐蕃占领陇右后,曾设立落门川讨击使,专职镇守落门镇。北宋也曾设立大落门寨,在甘谷县磐安镇设立小落门寨。洛门镇今为陇上的蔬菜基地,市场繁荣,热闹非凡。

  姜维墓

  姜维是三国时天水郡冀县(今甘谷县)人,著名的军事将领。推崇郑玄经学,文武全才。原是曹魏天水郡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在天水关纳人帐下,归附蜀汉,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加封奉义将军。诸葛亮逝世后升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协助大将军蒋琬、费袆共理蜀汉朝政,后升迁为镇西大将军,领梁州刺史,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辅汉36年,继承诸葛遗志,曾九伐中原,终因部将不和,后主昏聩而自刎剑门以身殉汉,时年62岁。姜维故里在今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有姜维祠,姜维陵,至今仍有姜氏后裔聚居。相传当年姜维死后暴尸荒野,他的马夫冒着生命危险,捡得他马靴一只向家人报丧,噩耗传来,乡亲们悲声震天,泪洒成河,高举招魂灯,齐唱招魂曲,在姜家庄举行了隆重的葬靴仪式,从此这里就叫靴子坪。后人有诗云:“招魂曲,口口传,将军百战终不还,只留靴子坪。葬靴地,名靴坪,后人登上靴子坪,但闻将军马蹄声。”

  庞德里

  庞德,字令明,三国时南安郡桓道(今武山县)人。起先随马超转战陇上,后北向投奔曹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大将军关羽攻取襄阳,围攻樊城,曹操调庞德为先锋,于禁为主将前去解围。庞德因骑雪白色的战马,作战勇猛,而被蜀军称为“白马将军”,他抬棺于阵前,与关羽决战,百合以上不分胜负。不料此时汉江暴涨,于禁大军不战自乱,死伤将尽,关羽乘势掩杀,于禁、庞德等均被生擒。后来于禁投降,庞德却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而被诛杀。曹操曾叹道:“吾知于禁之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耶!”武山县城东南四门镇自古有庞德故里之称,当地群众修有庞德墓。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9/0726/677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