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娱评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趋势: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趋势: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透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趋势
【文创视域】
国家电影局2018年12月31日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其中国产片占比超过六成。
2018年国产电影创作质量进一步提升,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多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文艺作品获得口碑、收视、票房和发行多方丰收。中国电影无惧与国外大片同台竞技,在改革发展中,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方式迎来显著变化,电影产业正在进入内生性增长的发展阶段,正在迈入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发展黄金时代。
1.从高速增长到稳健增长 国产电影票房占比超过六成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继续保持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902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61部,纪录电影57部,特种电影11部,总计1082部;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2部,其中国产电影44部;全国银幕总数达60079块,其中2018年新增9303块。
2008—2018年十年间,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票房以年均35%的速度节节高升,堪称“黄金十年”。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名;2010年起,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百亿元,201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17亿元,2015年增长到440亿元,2017年突破500亿元,达559亿元。
2018年国产电影创作质量进一步提升,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红海行动》主题昂扬,气势恢宏;《我不是药神》贴近现实,手法创新;《春天的马拉松》《照相师》等影片真诚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引发观众热烈反响。
2018年,电影市场票房突破1亿元的有82部电影,其中突破10亿元的有16部电影,排名前三的是《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这三部电影合力贡献了101.47亿元票房。《红海行动》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数据显示,2018年,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市场占比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2018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史上值得记住的年份,不仅涌现出了不少好作品,也涌现出不少新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指出,近年来提升中国电影质量的各种努力已经初见成效,中国电影正在从产业增长的黄金10年走向质量提升的黄金10年。中国电影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行业大洗牌淘汰无效资源、无效传播的电影生产,形成稳定有质量保障的生产体系。
“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现实主义创作大有成效,特别是主流的现实主义作品,与以往的悬浮式现实主义和边缘现实主义拉开了距离。例如《我不是药神》这类影片既被市场认可,又传达了主流价值观。中国电影市场趋于成熟,十几年来电影界的改革和实践初见成果。”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尹鸿说。
“2018年的主旋律电影也出现了一些反概念、反老套、反平庸的创新亮点。《照相师》不仅表现出改革开放40年的物质表象的巨大变化,还表现了人们在观念和精神上的巨大变化;《大路朝天》不仅表现了路桥工人修筑了柏油之路、钢铁之桥,还修筑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桥、自己与社会协调的精神之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赵卫防指出。
2.从眼球效应到讲求品质 中国电影创作质量稳步提升
2018年,中国电影的创作者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现实主义创作上成绩斐然:《我不是药神》《找到你》《红海行动》《后来的我们》《春天的马拉松》等一批优秀影片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反映电影工业实绩的类型电影《无双》《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西虹市首富》《超时空同居》《前任攻略3》等作品既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又表达了主流的价值观;探索电影语言和人性深度的《阿拉姜色》《无名之辈》等艺术电影表现出探索者的不懈追求。
一批优秀影片和它们不俗的市场表现,彰显了中国电影市场创作质量稳步提升的客观现实。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指出,2018年中国电影不论是现实主义的、寓言体的、艺术探索型的,还是类型化的电影,大都加强了思想内涵的深度。
“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个深度被观众所接受,有深度的电影都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我不是药神》票房超过30亿元;表现北漂青年艰辛奋斗的《后来的我们》票房超过13亿元;《一出好戏》通过船难表现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对比,获得票房超过13亿元;《无名之辈》获得票房近8亿元。”张卫说,与此相反,粗浅表达的平庸类型影片反而被观众冷落。
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产业在“资本洪水”涌入之后逐渐回归理性,不再唯票房、唯明星、唯流量,而是冷静下来去思考电影的艺术特质,静下心来创作和思考。
“国产电影票房占到62%的市场份额,体现了国产电影近年来的进步逐步得到了国内观众的认可。但是,要保持这样的比例并不容易,还需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以及与本土电影观众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保持这样的良好态势。”饶曙光说。
不仅在电影创作中,院线发展在2018年也呈现出理性回归态势。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影院方面,由于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影院建设持续增长,全国影院银幕数2017年超过5万块,稳坐全球第一大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单纯靠扩大“产能”带动增长的模式将逐步降低效用,随之影院投资、荧幕数量扩张也将逐步趋于理性。未来影院新一轮的经营、竞争模式必须走向服务质量、服务模式创新等竞争性增长。
在高质量发展中,2019年中国电影创作将呈何走势,现实主义题材还能否取得这样的可喜佳绩?
对此,导演宁敬武进行了分析。“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需要三四年的累积,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剧本要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打磨,还需要有两年左右的制作、上映周期。在这种背景下,现实题材能不能还有这么大一个产量和完成度,未来仍有待市场检验。”宁敬武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则认为,从创作角度看,现实主义的道路要越走越宽。今年不仅有《我不是药神》这类悲情式的现实主义,也有像《一出好戏》这样的荒诞假定的现实主义,也有《无名之辈》这样黑色幽默风格的现实主义。因此,没有统一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是非常宽广的。我们在欣喜于现实主义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主义的多样性问题。
3.从时尚消费到全民消费 消费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猫眼研究院2018年度电影市场观察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观影人次增速放缓,但观影年龄层更加广泛,更多30岁以上观众走进电影院,为观影人次增长贡献约3.4个百分点,看电影从年轻人时尚消费行为,变成全民娱乐消费行为。
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在为未来产业发展打开新的空间。2018年,互联网企业的深度介入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2014年3月,阿里收购港股“文化中国”,8月正式更名为“阿里影业”,阿里的电影版图大幕徐徐拉开。随后,阿里注入自己旗下的淘宝电影、娱乐宝业务,并以阿里影业为主体战略投资大地影业及博纳影业。
2018年4月,阿里入股万达,在产业链上下游、制作、影院等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涵盖了“电影制作+电影宣发+版权授权”的产业链以及“在线售票平台+影院售票软件”的票务产业链全部业务。而在2018年3月,腾讯斥资33亿元拿下光线传媒所持新丽传媒27%的股权,两大互联网巨头在电影产业领域的博弈如火如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迎来新的产业格局。
而从中国电影在世界的版图看,2017年,全球电影票房为39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24亿元),中国电影票房成为名列北美(美国、加拿大)之外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单一国家地区第一大票房市场。
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应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好作品是电影产业发展的硬道理,要有效提升我们的原创能力,尤其在编剧这个环节要加大投入,加大资源的配置,让编剧环节成为支撑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饶曙光说。
他认为,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推进结构性优化,不断增强中国电影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提升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特别是用电影化的方式、高科技的方式、观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我们还要加大对青年电影人才的扶持力度,让更多的电影新力量不断涌现出来,为中国电影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要在创作中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现实主义创作表现出影响观众、影响市场的特点。”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钟大丰认为,现实主义电影进入市场后,如果它的故事与大众无关,就满足不了观众的期待和新鲜感,因此创作要满足观众现实情感的需求,把现实中人们的情感转化到故事中。
“我们还要坚守那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工匠精神,让每一个项目都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饶曙光说。
(本报记者 李慧 姚亚奇)
责任编辑:赵安生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9/0127/654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