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娱乐影视 美“声”何以“入人心”

美“声”何以“入人心”

美“声”何以“入人心”

《声入人心》的参赛学员走的是精英路线兼偶像路线

◎月旦平

德国作家、学者、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早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就提出了对现场表演艺术发展的担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体量庞大的歌剧就首当其冲,在它诞生400年后,当前西方很多学者都在讨论歌剧未来会怎样消亡。然而让人欣慰的是,歌剧,以及其他现场表演艺术,都还在源源不断地演出,并没有消失于观众的视线。

把古典艺术放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选秀节目,是一个新的尝试。这里所说的古典艺术是相对于大众流行的通俗艺术而言,在音乐领域也可以被称为严肃音乐。这也是最近大热的综艺选秀节目《声入人心》主推的内容要素,让古典与通俗同台选秀,这样的节目在国内还是少有的,可以说,《声入人心》打破了很多惯例。

其实,真要论起来,在历史上,歌剧与美声并不是高雅艺术的代名词。从18世纪英国的《乞丐歌剧》、法国的“喜歌剧论战”和欧洲启蒙思潮,再到19世纪轻歌剧、现实主义题材的传播,以及后来20世纪音乐剧的风生水起,歌剧在很多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扮演着打破高雅、迎合大众的角色。

古典与流行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吗?其实未必。《乞丐歌剧》代表着伦敦那时候的流行,但它已然成为今天我们所说的古典;我们今天正在流行的,也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纪的“古典”。

选秀节目对古典音乐的关注,重点不是文本和音乐等一度创作,而是二度创作的表达和媒介,因此,跨界与融合对于我们来说就见怪不怪了。整体来看,《声入人心》拓宽了国内所见音乐选秀节目的领域,为更多观众打开了严肃音乐的大门。

《声入人心》本季出品人兼导师、评委,廖昌永是“带头人”,尚雯婕和刘宪华的加入则令不少观众疑惑,从专业领域上来说,三人背景出身分属不同领域。也许,这就是节目组想要的,《声入人心》综合了歌剧、音乐剧和流行音乐三大体系,但在立意和宣传上,还是主推歌剧与美声。倘若单纯以歌剧与美声为主打内容,恐怕它的受众面要大大缩减;但若以小众音乐为突破口,打出招牌吸引观众,就极有可能成功,这在近年来成功的音乐选秀节目中有过不少先例,例如《中国有嘻哈》。这也是艺术兼顾商业的模式,也正因此,与同类音乐选秀节目相比,《声入人心》走的是精英路线兼偶像路线。从学员的挑选就可以看出,他们大多来自学院派,有着专业的学习背景;他们大多年纪轻轻,并且有较好的外貌形象。湖南卫视一改以往以“快男超女”为主的平民草根路线和以大咖为主的“歌手”类节目,精英路线也决定了《声入人心》的选拔包括淘汰制度与以往的选秀大不相同:给足每一个入选的学员学习和表现的机会。

《声入人心》学员的选曲主要集中在歌剧和音乐剧片段、民歌、艺术歌曲以及通俗歌曲上,唱法以美声为主,也有民族和流行,体现了节目不拘泥于一方的包容性。不过,歌剧和音乐剧是戏剧舞台的属性,可惜的是,占据歌剧大半分量的宣叙调几乎不见踪影,戏剧人物的对手戏也寥寥无几,节目里呈现的大多是经典作品中的咏叹调或朗朗上口的片段。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无法让观众一窥古典艺术的全貌,可能还会造成片面效果:歌剧与音乐剧中除了那几段好听的音乐就没什么内容了。对于未来的巡演,我也希望尽量不要只停留在音乐会的层面,而是重归歌剧、音乐剧的实质——舞台。毕竟,我们更想看到的是演出,而不仅仅是演唱。

论《声入人心》学员的唱功,可以说是良莠不齐,有的只是趋于偶像的气质,有的流于标签化,但也确实有不少实力派。郑云龙以静制动的人物表达、高天鹤假声男高音的曼妙转换、翟李朔天精准的舞台表达等,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有部分观众疑惑,节目中为什么没有女学员。男女分开的赛制安排,其实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做法。男女音区、音色和技巧方法皆不同,要知道,在歌剧界,即便是男中音和男高音都很少被拿来互相比较,很多人喜欢高音,觉得唱得越高就等于唱得越好,男高音难免会“占便宜”,所以这还需要导师和淘汰机制的引导。

《声入人心》一经播出,就有不少少男少女为之欢呼雀跃,如果节目能为古典艺术起到“导流”作用,自然是一件好事。然而,美声这样的高门槛艺术,切莫只看到节目中的光鲜亮丽,而忽视背后必不可少的艰苦学习,急于求成与一夜成名的想法都要警惕。《声入人心》要想深入人心,最重要的是未来学员的提升和发展,若初心不改,那当然最珍贵,怕就怕走马观花,既惹得专业人士不自在,也没能走到群众中去。

综艺选秀舞台为古典艺术提供了展示平台,拓宽了受众面,但快餐消费与偶像标签的出现,势必打破古典艺术界的“生态平衡”,会直接影响创作者、传播者及学习者、爱好者的心态。总之,古典艺术可以上综艺选秀舞台,但古典艺术本身不应该综艺选秀化。

图片来源/《声入人心》节目官方微博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9/0106/649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