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学新书推荐 诗书联璧绽才华

诗书联璧绽才华

诗书联璧绽才华

 

苑墨仁

《王得诚诗联书法选》第二辑即将付梓,读着书中的诗与联,欣赏着精美的书法艺术,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我们的思绪及审美情趣自然而然被带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堂奥,和由诗、联、书法完美结合的国粹嘉园。作者细致深入思考后发自肺腑的名言警句,从浪漫飘逸的想象与真实精彩的描写中流淌出来的华美诗章,同功力深厚美仑美奂的书法作品一起,才共同构架成这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观赏性,和重要指导意义及收藏价值的好书。

得诚勤奋好学,刚毅执着,百折不挠,善于思考,阅历丰富,包括所经历的挫折、磨难、坎坷,也成为他前进和发展的阶梯和动力,促使他在诗、文、书、画及音乐诸方面取得出色成就,从而成为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

一、得诚其诗

得诚喜作古体诗,且多为七言律诗,承扬唐风,意境高远,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沉郁而畅达,委婉而清晰;思想性艺术性熔于一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结合,古朴天然,掷地有声。品读这些诗句,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颇受启迪,韵味无穷。

得诚的这本诗联书法选,较之2009年发表的第一辑,又有新的提高,技巧亦趋成熟,编辑思想也有新构架,多姿多彩中又突出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者将百余首诗按内容分为“颂圣”、“赞贤”、“览胜”、“励志”、“讽世”、“随想”、“唱和”、“咏物”八类,以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

得诚对中华文明和古圣前贤至为尊敬,十分崇拜和热爱。两辑作品都把“颂圣”、“赞贤”列为开首之篇。诵读这些诗篇,油然生发对中华文明和祖宗的崇敬热爱之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也激发读者弘扬国粹、加强国学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自觉性。

得诚擅写律诗,佳句频出,妙联叠呈,所有律诗中的颔联、腹联皆为工对,有的四联皆工。这些联语和整首诗紧密无隙,水乳交融,精粹恰当,龙光射斗,富含哲理,不乏名句佳联。如:

杏坛桃李播天下

文苑魁星遍寰中

(第一辑《颂文圣人孔子》)

千载风华存国粹

万世襟怀著雄文

(第一辑《再谒兰亭》)

寂寞十年磨剑路

冷清万里著书心

(第二辑《读〈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

灵山圣水塑魂魄

厚土苍天铸胆肝

(第二辑《赞当代画神李伯安》)

诗书继世德泽厚

礼乐修身艺养深

(第二辑《致程国权兄二首》)

得诚的诗绘景抒情生动细腻,诗中有画,意趣盎然,引人入胜。如:

曲径拨篁唇润露

雨池赞水面淋寒

(第二辑《无锡惠山雨中游》)

侧观隐现云中月

仰望轻腾雾里花

(第二辑《赞范有信墨菊》)

翠柳拂衣添墨绿

碧荷耀眼泛胭红

(第二辑《己丑荷月游嘉兴南湖》)

民俗腊像表儒礼

荡橹船娘唱醉人

(第二辑《己丑荷月雨中访乌青镇》)

得诚的讽世诗对社会腐败现象和阴暗面予以揭露和鞭挞,不留情面,语言犀利,切中要害,入木三分。足见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人民的同情与关爱,对腐败现象的痛恨与憎恶。他2012年初写的《大吃大喝何以堪》,其内核完全合乎十八大后党中央八条决定精神,其心可鉴,其情可嘉!

得诚的“随想”、“唱和”诗,清雅,悠然,平实,真切,随意,诙谐,倾吐着静思后含有哲理的见解,交流着诗友间的感悟与情谊。还有“览胜”诗中访问游览的见闻与联想;有“励志”诗的激励与鞭策;“咏物”诗又借物抒志,歌颂了我国科技新成果和种种高尚的人格情操。这些诗无不给读者带来昂扬向上、奋发拼搏、努力完善自我的“正能量”。

巧用典故也是得诚诗中一大特点,显示出作者睿智的思考和宽博的知识。第一辑中的《学书十品》对书法创作的四法和真草隶篆的结体都做了精粹的概括,对学习书法很有帮助。

得诚写诗不故做姿态,不无病呻吟;尽量不用生僻字,更无佶屈聱牙之句,诚秉香山之风,读来琅琅上口,极富亲切感与音乐感。

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诗人裴正学教授看到得诚的诗后说:诗写得非常好,对仗、韵律堪称上品,行政干部中有此水平者不可多得!

二、得诚其联

得诚在对联创作上力求做到“新、真、工、深”,即立意、形式、内容要新,情感要真,韵律、对仗要工,见解和阐述的道理要深。创作时真下功夫,为吟好一个字,也要多次修改,有的联很长时间才配上对。有时苦苦想出一联,后来看到与前人雷同,只能割爱。在这两辑中发表的六十副对联,就是得诚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其中有许多确富新意。如:

年高体愈健 

岁暮思方新

 

胸中鸿鹄志 

笔下江山图

 

赏月吟佳句 

观花赋妙联

 

积学恰似雾凝水 

练字犹如沙筑山

 

虚名易获浮云去 

学问难求青史存

 

烟雨楼台帘外画 

风云忧患腹中诗

 

窗前蕉雨琶声脆 

笔底烟霞岱色深

 

哲思慧睿堪称道 

心地善良即是佛

 

宽厚慎独君子意 

旷达仁爱圣人心

得诚也创作了几副较长的对联,如第一辑中的“黄河石林鬼斧神工天凿定;龙湾卦泽羲画禹导圣掘开”。第二辑中的“学林畅览经纶满腹;书海精研韬略盈怀”、“常存欢喜意烦忧自远;永抱慈悲心乐善当随”等。今年春天还为“人文甘肃·生态兰州”书画展览特赋一联:“一水泛金波岸畔风情绵百里;两山耸翠色古城美景胜千秋”。即是对兰州风情与生态很好的概括和赞美。这也使得诚的对联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拓展。

三、得诚其书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最具代表性的国粹,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独特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文化是民族之脑,文字是民族之心,书法是民族之魂。学好书法并创作出优秀作品不可能一蹴而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并创作出传世佳作更非易事。绝非当个“会员”就能做到的。而得诚全是凭着辛劳和汗水成就为一名优秀书法家的。

关于得诚的书法,许多前辈、专家、学者已多有品评,全国各地赏读过或收藏了得诚书法作品的各界人士更是好评如潮。卷首《作者传略》中亦有介绍,我们认为客观真切。由于我们书法审美知识的欠缺,很难全面透彻地评论得诚的书法艺术成就,这里只是就我们所知道的得诚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勤奋认真的创作态度稍作叙述。

得诚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祖父就是他学习国学和书法的启蒙导师。其祖父王槐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任兰州商务理事会副理事长、粮业公会主席、德兴永粮行总经理,学养深厚,风范儒雅,晚年辞职归里,专心教养得诚。得诚入学前就摹写楷书,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声律启蒙》等读物;小学三年级写的大楷本,被分发全校各年级写仿。祖父给他买了胡佩衡著的《我怎样画山水画》,父亲又找来《芥子园画传》让他临摹学习。幼时接受的严格的规范化教育,使他养成了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的好习惯,少年老成,诚实敦厚,定力非凡。这些为他后来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益一世。及至今天,得诚还深有感慨地说: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尤其是书法,小孩认真练一天,胜过大人练十天。虽略夸张,然不无道理。

至今,得诚已写了六十年字,从无懈怠,孜孜以求,笔耕不辍,永不满足。已有数万件作品流传海内外。他天资很好,又有超强毅力,更下过常人没下过的功夫,吃过常人吃不了的苦。他说:书法创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得诚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彩虹瞬逝,事业永存”。认识的高度决定了行动的力度,他深知古代的大书法家都是诗人、文学家,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字和国学功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襟怀蕴锦绣,谈吐迸珠玑。因此,得诚为自己树立了很高的标准,效法前贤,悬梁刺股,临池尽墨,奋力拼搏。

他认真研读了书法史和大量古今书评,用心临写和研究了真、草、隶、篆、行、碑诸体法帖,尤长行、草、隶。对“兰亭”神韵颇有所悟,着力最深,熔古铸今,风格自成。出新意于传统,求变化于规范。

“兰亭”乃中国书法巅峰之作,历代皆认为确不易学。自元赵孟頫之后,虽有诸名家各领风骚,但真正写“兰亭”有成就者甚少。得诚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独钟“兰亭”,而今无论尺幅小品,或擘窠大字,均富兰韵,形神兼备;所书《岳阳楼记》有当代《兰亭》之誉。肯定地说,得诚是当今写《兰亭》取得成功的范例之一,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的成功为后来者提供了足可借鉴的经验。我们为这个时代产生了王得诚这样优秀的书法家而感到欣慰和骄傲。其意义在于未来。

得诚在家创作每次都要净手焚香,凝神专意。以“中和”之情作“中和”之书(详见此书附录《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以真善美的心灵创作真善美的作品。

得诚常说:书法并不神秘,但很神圣;创作时应心如止水,如对至尊,远离尘嚣,淡泊宁静。书法是作者心灵的轨迹,也是其综合素质的物化体现;书法家应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首先应该对民族负责,对祖宗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后代负责,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国粹、发展国家文化艺术事业、为民族复兴贡献才智。事业重于一切,其余皆不足论。把注意力放在名利地位上绝对无助于书法创作。绝不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剩下虚名幻化出的“皇帝的新衣”。他这样说,也这样做。这大概就是他取得今天卓越成就的原因吧。

四、得诚其人

得诚做人,一个“诚”字即可概括。“以诚待人,与人为善”。“只有具备一流人品才可能创作一流作品”; “人品重于艺品”。因而在修心养性上不断给自己加重砝码。坚持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他参加了历次抗震救灾作品义卖,为扶贫济困活动捐赠了数以百计的作品,也以万元之资救助他人,……

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或工作岗位不断调整,他都坚持刻苦勤学。1966年高中毕业后,“文革”摧毁了他的大学梦,回乡务农,夏收时凌晨三点上工,中午回来吃完饭就读书或抄书,从无午休。后来在兰西货场做装卸工时,一个班连续干活十二个小时以上,下班后还要在灯下学习,编写职工学习辅导教材。在《兰州铁道报》社作编辑时,他担任繁重的编采任务,还坚持在职考取了大学毕业证书,和由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颁发的《全国新闻统一考试合格证书》,被甘肃省总工会评为“全省职工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个人”。退休后,每年要读数千万字的书报杂志,不断充实自己。他主张厚积薄发,更树立精品意识。有时白天工作十几小时,读书到深夜,夜间还一想起诗、联中的一两个字需要修改便立即开灯推敲。他从不睡懒觉,经常凌晨在灯下读书学习、背诵诗文或写作。

得诚生活朴实节俭,从不浪费粒米杯水。

为了给夫人金贵习画创造更好的条件,他主动承担家务,并耐心地进行辅导。而今金贵已从普通农家女成长为一位女画家。

得诚乐观阳光,随和旷达,胸无块垒,常常以德报怨,从不树对立面,他认为自己的敌人就是自己,即惰怠、狭隘、阴暗、奢靡、浮躁、孤傲等等,尤其是空耗时日。他随时自我警省,勤勉努力。

得诚文字功底深厚,文笔秀美流畅,写过许多优秀的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上世纪90年代多次荣获全省和全国电影评论大奖赛一、二、三等奖。得诚的山水画和四君子又别具风采。他在音乐上颇有天赋和造诣,长于民族、美声演唱,擅于二胡、板胡演奏。1991年12月31日《甘肃日报》还发表了由他作曲的合唱歌曲《祁连山祁连雪》(安福学词)。

有人称赞得诚书法炉火纯青,颇具晋韵唐风。有人说得诚的诗比字还好。有人说他的对联振聋发聩,……对正面赞许他真诚致谢,当作动力。他更愿意听正面批评,视为诤友至交。他坦然对待来自背后的指指点点,认为“脑后讽讥擂战鼓,额前贬损炼佛心”。别是一重境界。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需要的修养,也只有具备这些修养,才能创作出这样优秀的作品。这就是人格力量的外在体现。

得诚乃谦谦君子,具雅士之仪、学者风范,骨骼清奇,刚毅方正。一门心思在做学向上,正如他在对联中指出的:“胸怀宽处文思畅,名利远时学问深”。“德厚须存心慈善,品高岂论位尊卑”。他恃才傲物,阳春白雪,君子不党,择友慎重,加之惜时如金,深居简出,因而活动圈子较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思路的拓展和激情的勃发。处世与创作过于理性,缺少张扬,严谨内敛有余,奔放开张不足。

得诚是一汪清泉,坚守着自己的理念,沿着古圣先贤指引的方向,漫过荆棘,穿过沟壑,一往无前,奔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洪流,追求着人生更高的价值,实现着生命的理想。

由于认知深度有限,对于得诚各类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不是我们这样肤浅的短论所能阐释透彻的。主要靠专家指引,靠读者自己欣赏、消化、领悟。言为心声,字若其人。翻阅诗卷就是解读得诚。

作为勤于哲学思考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得诚明白自己还有许多缺点与不足,有许多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有许多学问需要求索,有很长的路要走。得诚已跨入“不须扬鞭自奋蹄”的阶段,当然也是收获的时期,因而更加珍惜未来的岁月。好在他心态良好,体魄强健,保持了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创作欲望。愿得诚艺术之树常青,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回报社会,以飨读者。

2013年4月

 

 

 

后记

 

2009年8月,《王得诚诗联书法选》第一辑在兰州首发。许多前辈、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并期望不断有新作问世。之后三年多来,我又陆续创作了一些古体诗和对联,今年初从中遴选出百余首诗和30副对联,用真行草隶四体书成,辑为一册;同样以《王得诚诗联书法选》书名出版。为有别于上一辑,就加署为第二辑。

有了上一辑的经验,本辑在编辑思想上有一定改进。如诗歌部分就是按内容分为八个方面列题编排。主要考虑让读者阅读更方便些。

“诗言志”。我写诗的重点是在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古圣先贤的崇敬与热爱,歌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伟大精神,赞扬时代精英和仁人志士的奋斗与奉献。即使咏物诗中的花卉,我也将它们拟人化描写,透射出中华民族多重美好的人格力量。还有一部分诗是我和金贵应邀赴全国各地访游、笔会过程中的见闻与感想。即所谓“诗在脚下”。

我们的祖先创造出非常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建立起一座座内蕴丰富光芒四射的文化艺术高峰。沐浴着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吸纳着中华国粹丰厚饱满的营养,做为中华儿女是何等荣幸、欣慰与自豪,当然更应当有责任有义务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真的太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太热爱诗、联与书法创作。祖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我们精力有限,自己学习又不得法,枉费许多时日,在事务性工作中的无效劳动也占去许多时间;对诗、联、书法等艺术理论知识学习不系统不全面,训练与创作实践太少,制约了创作的深化与进步;创作中难避扞谬,频存纰疵,影响了作品质量。我一直是在边学习边创作边对照的过程中提高的。“学然后知不足”。我深知自己功力不深,火候欠缺,学养浅薄。所以更要立大决心、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以前贤为榜样,尽力提高能力和水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祖国和人民。

本书还附录了2009年11月7日我在甘肃省图书馆“名家讲坛”的演讲稿《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主要内容是我多年来积累的书法创作知识、体会、感悟和经验总结。写作时也曾参考钟明善先生《中国书法史》。

对书中的纰漏、瑕疵、谬误,恳请前辈、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不吝赐教,拨冗指正。

在此,衷心感谢曾给予我热情关心、支持、帮助、鼓励和批评的师长和朋友们。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8/1103/632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