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首页综合 每天四五个还能知道姓名住址 骚扰电话为何屡禁不止

每天四五个还能知道姓名住址 骚扰电话为何屡禁不止

“每天都能接到四五通骚扰电话,有些甚至知道我的姓名和住址”

骚扰电话为何屡禁不止?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宇晨

“每天都能接到四五通骚扰电话,有些甚至能清楚地说出我的姓名和住址,这些信息是从哪里泄露出去的?”家住深圳的小刘最近饱受骚扰电话的困扰,无论是开车、开会甚至是休息时间,骚扰电话“无孔不入”,小刘告诉记者,她发现大部分的骚扰电话都来自外地,贷款理财和房产中介的最多。

根据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几个月,全国涉嫌骚扰电话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举报数从5月份的4.2万件,到6月份4.5万件,再到7月份的6.3万件,其中,贷款理财类、违规催收类和房产中介类的举报信息居前3位,占比超过一半。

“95”开头骚扰电话猛增

骚扰电话除了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影响正常的电话通信外,严重的还会造成经济损失,据统计,2016年到2017年我国有6.9亿网民因电话诈骗、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有网友发现,这段时间“95”“96”开头的骚扰电话猛增,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号段与“400”一样,是企业服务号,由于不少企业的客服电话均在此号段内,因此存在骚扰电话通过技术手段将自身手机号改至此号段的现象。

除此之外,大量异地骚扰电话也并非是真正的固网号码,而是电脑自动拨号,来电显示的号码则是随机显示的,这种手段隐蔽性更强,更难进行举报和屏蔽。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有些电话是推销企业随机拨打号码,“撒大网,捞大鱼”;有些则是有着详细的客户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来源于各类网站、APP,更为精准,成功率更高。

机器人成电话销售新宠

除了骚扰电话外,“呼死你”——这种骚扰电话的变种也悄悄滋生蔓延,大量用户不堪其扰,称“电话铃响不停,一秒就挂断”,这些软件利用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进行信息轰炸,可24小时不间断地拨打用户的号码,此前有媒体报道,使用某“呼死你”软件后,5分钟内就收到30次电话轰炸和近200条骚扰短信。

除了骚扰电话数量猛增以外,传统的人工骚扰电话也在被一些“新型机器人骚扰”所取代。有网民最近发现,自己接到的骚扰电话很像真人说的,但与对方沟通时对方却不理不睬,他怀疑这是机器人拨打的骚扰电话。

记者调查发现,机器人骚扰电话成为电话推销行业的新宠。某销售“人工智能电话机器人”的企业称,“人工智能电话机器人”的外呼效率是人工的3~5倍,每天外呼量可达到800~1500个,能够一键开启真人语音对话。某熟悉该行业的人士表示,电销行业工作压力大,人员流动率极高,这种形式能节省成本,但依旧是“换汤不换药”,无非是“披着AI外衣打骚扰电话”。

多部门重拳打击骚扰电话

对于骚扰电话乱象,国家有关部门也决定下重拳整治。此前,工信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13部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规定,对于“95”“96”“400”等码号资源,各基础电信企业要按照“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语音线路和用户资质审查,规范资源使用。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骚扰电话涉及各行各业,电信运营商即便追查到源头企业,也面临着无权整治的困境,这次的整治行动联合多个部门,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效果足以令人期待。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从行业监管方面来看,鉴于骚扰电话的号码号段特征逐渐弱化、呈现分散化的趋势,因此建议相关主管部门更多从骚扰电话的拨打者以及受益者两方面着手,相比从号码所属来锁定违规者而言,更便于能够准确地识别违规营销的真正源头。

怎样识别骚扰电话?

1.95、96开头的电话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接电

2.400、800开头的电话,除特别需要外基本可以拒接

3.显示“未知号码”“000”开头的电话直接拒接

4.接到“响一声”电话,不要回拨

5.陌生未接来电不轻易回拨,建议查询下该号码是否曾被标记为“诈骗推销”

6.使用手机自带的“黑名单标记”功能,或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对手机号码进行分类标记

7.及时标记骚扰电话,加入黑名单,以防再次骚扰

如何防范骚扰电话?

1.注册网站、填写问卷时慎用手机号注册

2.快递包裹单一定要把个人信息抹除后再丢弃

3.废弃旧手机前除格式化外,用专门软件清除手机数据

4.对于包含个人资料的纸质资料要谨慎处理

5.尽量不使用公共场所的WIFI,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编辑:刘欢】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8/0926/623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