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西部文化 甘南舟曲楹联:藏乡扛起的一杆“文化旗”
甘南舟曲楹联:藏乡扛起的一杆“文化旗”
原标题:舟曲楹联:藏乡扛起的一杆“文化旗”
舟曲松棚楹联灯会。受访者/提供
甘肃楹联正行进在复兴之路上,如何打开新局面,还有着一系列迫切的难题等待解决。属于其分支之一的舟曲楹联诗词学会,在充分认识到当地楹联文化已形成传统资源的优势下,由政府搭台,一举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甘宁青新四省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楹联文化县。
这是甘肃楹联界的一个惊喜,用甘肃楹联学会会长薛渊的话来讲,舟曲扛起了一面鼓舞人心的大旗。
白龙江畔绽放楹联“达玛花”
许多人初识舟曲,始于2010年“8·8”特大泥石流灾害。大殇之后,这种“被亮相”式的始料未及,对舟曲人来讲,或许过于残酷,但与此同时,一个盲点也被刺穿——舟曲可以也应该寻找更加理性的切入点,重新发声。
那么,这个点在哪里,舟曲开始思考。
张斌就是其中的思索者之一。他下定决心并最终做成了一件关乎地方文化的大事——编纂完成《达玛花——中国楹联故乡舟曲县楹联诗词选》。
张斌,笔名知否,祖籍四川省广安县,爱好书法,是舟曲楹联诗词学会的秘书长。舟曲对于四川,可以说一步之遥,它的西南就与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可舟曲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西北地名,曾经发生过特大地质灾害,至于它的诗词、楹联文化是如何的活跃繁荣,无人问津,也无从谈起。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录舟曲楹联资料的渠道不外乎两类。一是通过当地的楹联爱好者,如冰鼎(名邹卫东)1993年编著的《舟曲灯对大观》、2003年知否编辑的《癸末年元宵灯会楹联集锦》;一类是经由当地政府部门,如县文化馆1990年出的县域楹联小册子,城关镇2006年收集的当年的元宵灯会楹联。
这些虽然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资料,但作者不详、摘抄、自作楹联杂存的问题让既成的楹联资料杂乱无章,在某种意义上均削弱了其权威性和可信度。
如何打破这种楹联界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统一的标准?这是一直困惑着张斌的问题。但是,“最终打开此结的,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张斌谈及此,深吸一口气,语气中充满了感激。
舟曲县北关村的杨述椒和北街村的赵兴,两位老先生都是舟曲楹联界德高望重且高产的人物。2003年前后,两位老人抱着对张斌的信任和期望,将各自毕生撰写的诗词、楹联誊写于笔记本上,郑重相托,希望有机会作品能够面世,这对张斌来说,既是如获至宝,又是如坐针毡。
舟曲重要的两位作者的资料有了,可是其他作者的资料通过什么名义收集?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着落。直到2007年,张斌从政府办调入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到了文化单位,就有了以这两位老先生(此时均已去世)的资料为基础,再扩充其他作者稿件,整理这本楹联集的打算与行动。之后,在张斌的牵头下,县楹联诗词学会同仁们共同参与,并最终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彻底落实了此事。
张斌说,“此书稿定位应该是一部具有资料性、实用性、宣传性、文学性为一体的地方性古典文学作品集。但是,对于已故作者还是采取了宽容态度予以存留,主要还是担心珍贵资料被排除在外。对于健在作者,则严格要求,‘文抄公’责任自负。”
“不二扬州”寄语西北“戍士”怀乡情
舟曲,白龙江穿城而过。这座西北内陆的水乡,历史上就与千里之外的江南,有着某种剪不断的情结。对于这种情结的本真,坊间流传多个版本。其中舟曲传承久远的松棚楹联灯会及舟曲为何又被称为“不二扬州”,这组关联度极高的问题,大概是争议最大的部分。
据《舟曲县志》中记载:明西固(舟曲旧称)千户王忠实(扬州籍),持孝道,接父母于西固。时逢元宵,二老不悦,思故乡灯节。千户长愧,遂仿扬州灯节,自出银钱,派官兵百姓采松枝,于街巷搭木橼棚架。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悬挂各式传统彩灯,亲自书写横额灯批“不二扬州”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的楹联。
除了这个流传较为广泛的说法外,坊间关于舟曲楹联灯会的猜测众说纷纭。
已故的楹联爱好者赵兴先生曾经在他的《浅谈舟曲元宵灯会》一文中,索性不去追问到底与何人有关,只是顺着字面遗留下的痕迹,进行了一种合理的推测。
赵兴认为,当时在这里做官、戍边和经商的南方人想必为数不少,这对舟曲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不无影响。现存前人元宵节灯联迹象,如“三分淮渭扬州二,一石莫言子建八”。还有在横额上所书的“赛过扬州”、“不二扬州”等语来看,所用典故和寓意,多与南方特别是扬州有关。以上这些仅为推测和传说,没有文字记载的可靠依据,其渊源究竟系何时,当作进一步探究。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即舟曲的元宵灯会和南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关系。
舟曲县楹联诗词学会理事冰鼎先生,通过研究,给出了更为融合的一种解释:对于舟曲古城灯对文化的起源,无论持何种说法,皆有可考可取可信的地方,都既含有氐羌族以及吐蕃传承下来的地方文化,又含有历代戍边将士倡兴汉文化的渗透、同化、发扬及广大。
舟曲楹联灯会谜一样的身世,至今并无定论。但不管怎样,每年作为舟曲元宵灯会重头戏的灯对,成为独有的文化景致。
灯对,除了各色彩灯和屏灯之外,街道两旁,整整齐齐悬挂着一对对红彤彤灯对,三面写着联语,背后一面用以燃灯;每副灯对中间还配有横额,也可以燃灯,形式和楹联一模一样。
城里城外大街小巷全部用青松翠柏枝叶搭成松棚,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在万木尚未发芽的初春,整个城市早已“春装在身”,红灯笼照得游人脸颊灿若桃花,韵味无穷。故人们喜欢称之为“松棚大会”。
“白龙江上锦绣天,不亚潇湘衡岳;驼岭山下辉煌夜,恰似苏地扬州”,像这样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旧对联精品,一直保留下来,给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活力。
从1980年代民间自发恢复楹联灯会,到2014年开始争取楹联文化县,是一个个前进的脚印。张斌认为,诸多事宜的推进,复兴了舟曲的楹联文化,带动了人们学习楹联创作的学习书法的风气。
藏乡楹联扛起“一杆旗”
陇原大地,文化资源丰厚,为何第一个国家级楹联文化县,选择了在传统文化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的“藏乡舟曲”。甘肃楹联学会秘书长王家安认为这并不是偶然。
第一次登上舟曲县城二郎山半坡,看到墙面已经斑驳的照壁上,有一副手书的古联:“花影不随明月去;谷香时从田野来”,这让王家安既惊又喜,并通过《透过楹联,看到新舟曲》的文章,让“藏乡江南”这个神秘小城,进入楹联界的视野。
4年后,即2014年的9月,舟曲县主管文化的副县长徐亚升来兰州,就“将楹联引入甘南州香巴拉艺术节”一事是否可行,找到甘肃楹联学会讨“方子”。
“再不能像以往一样,一办艺术节就是唱歌跳舞,舟曲应该有自己的内涵,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徐亚升当时鲜明的态度,至于如何融入这个内涵的部分,王家安倒是连夜做起了文章,凭着对舟曲的了解,起草了一份“关于舟曲县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县的建议”,在省楹联学会几位负责人审核修改后,交给了徐亚升。
今年6月18日,在第十六届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暨第二届舟曲民俗风情楹联文化节开幕式上,舟曲县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全国楹联文化县”称号。
授牌之际,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感慨地说,“像舟曲这样,真正有传统楹联文化的地方,全国还真不多。”
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薛渊对舟曲楹联取得的成果,同样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甚至认为,舟曲楹联是新时期甘肃楹联事业发展的一个新标杆,给了正在复兴路上的甘肃楹联一个深入人心的鼓舞。
借助得天独厚的楹联文化资源,凭借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将舟曲创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楹联文化县,是舟曲县文化工作的题中之义。而事实也证明,这个切入点恰好找在了刀刃上。
以才成功举办的舟曲楹联文化节为契机,薛渊对甘肃省楹联事业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愿景。他说:“甘肃作为楹联文化大省,楹联资源十分丰富,像舟曲这样具备创建楹联文化市、文化县乃至文化乡镇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能静下心来做一些深挖,脱颖而出的机遇总是会有的。”
任何一种文化,说到底都要有人在经济生活中传播。舟曲松棚灯会目前作为一个县级非遗项目,它自然离不开传承人的话题。可是它在传承人问题上遇到的并非目前非遗项目普遍面临的传承人稀缺问题,恰恰相反,在舟曲已形成人人论联、校校诵联、处处有联的全民参与热潮下,如何落实对传承人进行持续的培养,真正让楹联文化方兴未艾,这可能是舟曲楹联冠以国字号后,应该主动应对的更大的挑战。
记者 李辉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刘姗(实习)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730/62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