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幸福天水 瓶颈破除 天水旅游资源活起来
瓶颈破除 天水旅游资源活起来
瓶颈破除 旅游资源活起来
□记者 王雪梅
建成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天水66号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大漠行麻编鞋业等3个省级文化产业园;正着力谋划实施麦积山大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秦州区中梁空港城区樱花小镇、卦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20余个特色项目,全市储备旅游项目120多个,总概算达300多亿元……
面对文化旅游发展迅速的现状,我市近年来储备和建设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文化旅游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了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了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我市在财政支持、融资机制、土地供给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打破了多年来制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通过项目谋发展、实施项目促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并且快速落地见效。
文旅强市
打造区域首位产业
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经济和大众旅游时代,旅游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每年人均出游3.7次,每年有近50亿人次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均超过10%。而第三产业已占到生产总值一半的我市,其中文化旅游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我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崛起,就必须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不断做大做优做强。
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业,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我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人文的也有自然的,而且好多具有源头性、唯一性,各县区还相继建成了一批特色园区、创排了一批优秀剧目、举办了一批文化节会和赛事活动,已成为天水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新品牌,这些都是发展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宝藏、富藏,天水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
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7.15亿元,同比增长20%,接待游客371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33.5%。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人数达2153万人次,旅游收入12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6.5%。
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日趋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绿色发展崛起的10大类生态产业之一予以谋划,提出要全面建设旅游强省,并出台了一系列实打实的政策措施,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近几年,我市发展持续赶超进位,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文化旅游发展前期投入逐年增加;随着宝兰高铁的开通,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善,通达程度越来越高,游客集散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业可谓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市上《关于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办法》对文化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在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用地方面,支持力度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我市打造区域首位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坚定决心。从2019年起,市财政预算安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以上,要综合运用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项目 使文旅资源活起来
“麦积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集游客集散、观光休憩、文化生态体验、商业服务、民俗体验于一体,将全面展现我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满足游客深度体验需求。”麦积山管委会建设科工作人员说起位于麦积区甘泉镇西枝村、峡门村片区的麦积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时信心满满,该工作人员介绍说,麦积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项目建设正有序进行,距麦积山石窟只有8公里路程,规划面积346亩,估算投资15亿元,项目建设主要包括大型停车场、游客中心、综合管理调度中心、文创中心、民俗体验区及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力争年底完成游客中心主体工程,明年年底投入运营,使麦积山大景区旅游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开发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引导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挖掘天水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支持各大景区景点链条向各行业延伸。积极筹备秦州大剧院、光明剧院面向游客和市民进行常态化演出。做到了产业链条化、游览分享化、演出常态化。构建了由点连线、由线扩面、网状辐射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创建旅游专业村20个,发展农家乐902户,旅游床位4.2万张,建成3A级以上景区旅游咨询中心12个。
截至目前,麦积山与华侨城赋能管理服务项目咸功签约;麦积山游客集散中心、峡门风情小镇等项目积极推进;天水华昌欢乐城、中梁樱花小镇等项目进展顺利;百花小镇、麦积山自驾游营地等项目签约落地;吕二沟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启动;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被评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天水飞天雕漆工艺家俱有限公司、甘谷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被评定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真正诠释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深刻内涵。全市共实施文化旅游项目90个,概算总投资300亿元,实际到位47.8亿元。
据了解,我市为了打通与国际接轨的“最后一公里”,从全球视角实现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模式、市场管理、外部环境的国际化,先后成功举办了2018天水文化旅游国际推广峰会、天水文化旅游走进“中葡文化艺术节”邀请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跨文化委员会主席及美、英、德、东盟等国家的专家、学者、记者广泛参与,着力打造“羲皇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陇上江南—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三张城市名片。同时在南京、杭州、上海等地举办了“航空+旅游+优秀剧目”、《大秦文公》进长安、三国名城手牵手成都宣传推介活动,打通天水一贵阳—珠海、优化天水—天津—大连2条新航线正在积极洽谈中。全市所有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接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麦积山景区、伏羲庙景区率先建成线上营销和购票系统,初步实现了全市文化旅游管理智慧化、营销智慧化、服务智慧化,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旅游交通 让“流动名片”带客来
“要发展先修路。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高强度投入、大规模建设的良好势头,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对全市旅游业的服务保障水平。”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说,为了加快实施国家、地方高速公路项目,全力配合省上加快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天水段项目建设,我市启动实施静宁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项目,尽快打通天水北向对外高速通道,提升与周边省市的高速联通能力。全力加快出市通道项目和旅游公路项目建设,年内建成秦州大道、国道310线秦州至武山升级改造工程、麦积山大道、洛门至水帘洞旅游公路等干线公路,新增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230公里,其中景区旅游公路50公里,实现5A级景区通一级公路、4A级及以下景区与二级或三级公路连接。继续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覆盖范围,全力助推乡村旅游业发展。
以各县区重要枢纽为节点,进一步完善客运枢纽布局和功能,逐步实现铁路、公路、民航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等不同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交通枢纽的一体化水平和集散效率。加快天水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及市政道路建设,完善天水南站交通枢纽功能。积极推进“客运+旅游”模式发展,培育一批服务优良、品质高端、发展多元的运输企业。从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对现有大型客运站场进一步拓展空间、扩充功能,在有条件的景区建设完善一批客运换乘站,提高景区的客流集散功能。加快天水汽车西站、甘谷客运中心各项验收报批进度,促其尽快投入正式运营。
以我市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为契机,扩大公交服务范围。坚持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与旅游客运一体化发展,不断优化公交线路,方便游客出入。积极引导全市旅游客运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引导旅游班线、旅游公交车辆向节能环保型和中高档型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旅游客运的运力档次和游客乘坐的舒适度。大力发展省际、市际旅游客运、区域内景点间中短途快速客运、城市间直达旅游客运,抓紧开通天水至汉中、武都、九寨沟等地的高速公路旅游客运专线。按照“明确市场定位、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新型业态”的总体思路,鼓励道路客运经营者树立以运促游、以游兴运的经营理念,鼓励开业有资质、经营有能力、管理有水平、服务有质量的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特色旅游客运,促进传统道路客运产业转型发展。
协调有关部门在国省道主干线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和县乡道路增设、更新规范的旅游标识标志,方便游客。利用已经建成的道路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公交车、出租车、班线车电子屏上播放文化旅游信息;在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沿线及客货运输站场设立大型永久性公益广告牌,宣传天水文化和旅游品牌,不断提升天水旅游的影响力。加强对城市公交、出租和旅游客运行业的规范整顿,以提升城市公交、出租服务质量为重点,从行业监督管理、企业经营管理、驾驶员运营服务三个层面,采取集中整治、明察暗访、整章建制和评先选优等措施,从严查处一批违法行为,严肃整改一批经营管理不到位的企业,建立健全一批监督管理制度,树立宣传一批行业优秀典型,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文明素质,革除陋习、规范经营,将城市公交、出租和旅游客车打造成展示城市文明的“流动名片”,努力提升城市形象。
责任编辑:胡晶晶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8/0823/616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