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北京 万条纱线织多彩人生 这群“蓝领”这样做工匠
万条纱线织多彩人生 这群“蓝领”这样做工匠
“老组长,咱们小组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又取得了很多新的成绩……”4月3日,在劳模赵梦桃墓前,何菲带领组员汇报着“梦桃小组”上年度的工作情况。
55年前,一个叫赵梦桃的28岁咸阳普通纺织女工突然离世。同年,为纪念和彰显赵梦桃在纺织行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原西北国棉一厂)一分厂纺部车间乙班,成为了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以党的八大代表、著名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同志的名字命名的全国先进班组。
组员在赵梦桃雕像前合影。本人供图
“‘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的赵梦桃精神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坐标。”赵梦桃小组第十三任组长何菲说。她进厂的第一个师傅,就是当时赵梦桃小组的党小组长。而早在2002年在纺织学校读书时,她就一直被赵梦桃精神感染和鼓励着。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很多,刚进厂没多久的何菲就利用别人放假休息的时间自己去车间练习。半年后,在单位的一次比武中,何菲以稳健又熟练的操作夺得第一名。又过了半年,她终于成为了梦桃小组一员。从组员到组长,她一干就是13年。
拼技术、比创新获得感满满
“赵梦桃小组”负责着40台进口细纱机,棉花在这里被纺成细纱,是纺织厂最复杂、最重要的工序。左手拔出纱管,右手寻找纱头,然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在纱管斜面捏住纱头,带捻引出,套钢丝圈、插管、提纱、绕导纱钩、卡头、定位接头……新工到岗,首先是跟师傅学接头,然后是不断练习提高接头的速度、质量。
3年前,按照陕西省、咸阳市“退城入园”的原则,咸阳纺织集团搬入咸阳城郊的咸阳新兴纺织产业园区。搬迁后,一批老职工离开。面对一大批新员工以及全新的环境、设备、工艺和操作方法,何菲坦言压力很大。
小组成员在工作中。本人供图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赵梦桃小组”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强化技术练兵。小组组长根据每个人技术的差距手把手教。半年后,“赵梦桃小组”整体操作优一级率由原来的75%上升到92%,全体新组员很快成为生产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赵梦桃小组”积极配合车间创新细纱长车值车、落纱工作法,为新型细纱机的值车、落纱工作法在车间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去年,在何菲带领下,小组成员精简为20人。他们看管着40台青泽细纱长车,纱锭占到了咸纺集团一分厂纱锭的54.5%,产量占到了70%以上。现在,56000锭纱只需要二十个人就能完成操作,而在以前,16000锭纱就需要18人来操作。
如今的“赵梦桃小组”20个组员个个都是技术能手,各项技术和质量指标在集团考核中总是第一。尽管工作强度很大,但是“赵梦桃小组”仍保持着“班前、班后集中练兵半小时,每月2次集中学习”的优良传统,如果其他小组的技术水平是优,“赵梦桃小组”就要达到优一级。
小组成员参加演出。本人供图
纺织工人一个班12个小时还要上夜班,为什么坚持了下来?“我由一名普通的纺纱工人成长为企业技术标兵、技术状元和陕西省劳动模范、青年突击手、优秀员工……是工作让我拥有了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和自信。”何菲笃定地说。
抢困难、送方便“梦桃精神”勇接棒
正是这份坚持,让她和组员在面对困难时有了战胜的勇气。
2016年6月,小组接到任务,试纺一个新品种。由于纱线比以往的都要结实,割手指割得非常厉害。
小组成员手上的伤口。本人供图
一边贴创可贴、缠医用胶布,一边忍着锥心的痛调节设备以适应新品需要,有时候甚至来不及换掉很快就坏掉的创可贴……就这样工作了近3个月,新品终于试纺成功。“抢困难、送方便”,何菲说,当年的赵梦桃就是这样的人。
说着,何菲翻出了手机中的照片,照片上是一根裂满口子的手指。当时,小组每人都有几根手指是裂痕连着裂痕的。这只是一个缩影,如今,许多组员的手在反复割伤的位置已经结下了厚厚的老茧。
在纺织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今天,梦桃小组全体组员也不忘树立节约意识、成本意识,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根纱、每一两白花、每一个机配件做起,加强巡迴,减少空锭,将每个岗位空锭率控制在2‰以内,换粗纱保证在一层以内,杜绝浪费,降低消耗,不断提高成本综合利用率,为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作出了贡献。
“五必访”、“六必谈”、“七知道”……不仅在技术上创先争优,赵梦桃小组还始终秉持着“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优良传统。小组一直凝聚着大家的心,在“岗位竞争”的今天,小组成员在相互竞争,比学赶超,努力提高个人技术水平,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帮助其他姐妹共同提高,师徒帮教,好差结对,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2017年,赵梦桃小组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十大“最美职工”荣誉称号。同年9月,小组又被评为陕西省纺织服装行业“十大工匠”。
今年,何菲以第十三任赵梦桃小组组长的身份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提及愿望,何菲表示,希望工人职业进一步加强荣誉感、自豪感和获得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愿意当蓝领,立志做工匠”,希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瑛)
责任编辑:赵安生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8/0411/572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