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农历正月十三)日上午8点30分,天水伏羲庙门前旗幡飘扬,人头攒动,“泽被华夏——戊戌(2018)年天水伏羲庙春祭伏羲典礼”正式拉开序幕,恭迎圣水仪式在伏羲庙隆重举行,声势浩大的仪仗队伍和近万名群众参加了仪式。
迎圣水仪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太昊伏羲祭典”礼仪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天上午8点30分,身着礼仪服装的祭祀人员,将伏羲行像从明代建筑太极殿内,迎请至先天殿月台。之后,恭请方神黑爷至伏羲庙院内,在泮池前举行取圣水仪式,寓意取东海、南海、北海和西海的“四海”之水,供奉于伏羲。接着,伏羲圣像、方神黑爷像在浩浩荡荡仪仗队伍的“护驾”下出伏羲庙大门至戏楼前,举行了出榜文仪式。
随后,伏羲行像在方神黑爷和仪仗队伍的“护驾”下,一路出伏羲城东门“巡游”伏羲城,来到位于伏羲广场的南面,安坐于祭祀供桌之上,举行迎神仪式。主祭人将迎取的圣水供奉于伏羲行像前,并辅以香蜡、黄表、清茶等祭祀用品。将供奉的圣水洒向大地、洒向万民,祈祷福佑中华,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同时,祝福天水大地风调雨顺,万民安康,吉祥如意。随后,秧歌队、舞蹈队、武术表演等方队现场表演了传统民俗节目。
迎神仪式结束后,伏羲行像在方神黑爷的护送下进入伏羲庙,在先天殿月台落座。主祭人、陪祭人在先天殿供桌前举行了隆重的安神仪式。最后,方神黑爷在仪仗队伍的簇拥下回方神庙,伏羲行像将在先天殿月台安坐5天,受万民祭拜。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祭祀伏羲历史悠久,代代植传。有文字记载,最早祭祀伏羲的时间为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人们就在渭水流域用“三牢”之礼祭祀。明朝时,天水伏羲祭祀经朝廷批准后形成定制,每年分为春秋两祭,祭祀典礼规范、程序严谨。祭文和祭祀音乐由朝廷礼部制定和颁布,天水地方官员代为致祭,场面十分壮观。1988年,天水市政府在继承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恢复了历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礼。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升格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侨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襄盛典。2014年,海峡两岸首次共祭,影响及于寰宇。
太昊伏羲祭典已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成为宣传天水、推介天水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对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特色文化大市建设,提升天水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闫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