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明星 评论:“10万+”时代,也需要小众的《圆桌派》
评论:“10万+”时代,也需要小众的《圆桌派》
“10万+”时代,也需要小众的《圆桌派》
节目请来的嘉宾,都不怎么“接地气”,他们的专业学养,更使得节目对普通观众而言颇有门槛。节目流程设置简单,也没有《奇葩说》里那些在观众的注视下成长起来的肖骁、范湉湉们,能顺带“养成”一批忠实粉丝。但最珍贵的是,在这个追求“10万+”和眼球经济的时代,还有一档节目愿意温和、克制地发声。从这个角度,我倒希望《圆桌派》小众一些。
谈话节目式微趋势中的逆流而上
窦文涛主导的谈话节目《圆桌派》第三季,于上个月底上线。因为在新年之初,所以免不了会对去年热点做个总结。在新闻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窦文涛,为去年的舆论焦点提取若干个关键词。目前已经上线的四期,主题分别是人设、界限、渣男和爱哭,围绕着去年的男明星人设崩塌、已婚女明星在微博上与异性互动而引发绯闻等娱乐八卦,以及江歌案等引发广泛关注的新闻进行话题的延伸探讨。
《圆桌派》从首季上线以来,发布的渠道是视频网站,而受众的接收方式则主要在移动客户端。但相比前两季,这一季的热度明显没起来——豆瓣上只有1000多人打分,而前两季的打分人数都有一万多。有趣的是,关注度或许没有增加,评分却是不降反升。窦文涛做谈话节目早就轻车熟路,但《圆桌派》的定位,让这个节目势必无法像《奇葩说》那样受众广泛。
或许是谈话节目的时代过去了,即便许多拥趸在比较中觉得《圆桌派》甚至比《锵锵三人行》做得更加精致得体,也改变不了《圆桌派》难复《锵锵》荣光的现实。随着电视节目和传统媒体的式微,一些出色的内容制造者流失了许多受众。或许《圆桌派》想做的,就是用灵活的传播渠道和更丰富的谈话内容,将他们聚集到一起。
这一季请来的嘉宾依然各有特色。除了梁文道、陈鲁豫、蒋方舟等媒体人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如曹星原、李玫瑾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建树的学者专家。不同的学科背景及不同的人生历练,让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使得谈话不至于干瘪无趣。
温和克制的风格很难得
若说《奇葩说》最大的贡献,是丰富了表达的方式,那么《圆桌派》最值得,或许是看待问题的角度。或者说,为这些擅长制造内容的人,创造一个更加有效的传播渠道。被网友们戏称为“最会聊天的节目”的《圆桌派》,其核心是让嘉宾动用自己的学识和经历。为探讨的话题提供不落窠臼的切入点。
新一季的《圆桌派》,嘉宾们依旧就着某个话题谈笑风生,并且有些嘉宾,还发生了令人惊喜的转变。在前两季常以乖巧形象示人,甚至略微做作的蒋方舟,这次不再充当陪衬的角色,开始独当一面。至少弹幕上,看不到太多对她的差评。
中国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作为犯罪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在《锵锵三人行》时代就是窦文涛的“秘密武器”,每当有重大案件在各类社交媒体上星火燎原地传播、讨论时,节目总会邀请李教授来讨论案情,试图通过心理侧写的方式,来还原罪犯的心路历程。在本季《圆桌派》中,李教授作为第三期的嘉宾,参与了关于“渣男”的讨论。
在以往的节目中,李教授总是很喜欢用发展心理学的方式,通过罪犯的家庭结构、早年经历来探讨其犯罪成因,而这期节目中,她剖析完一系列性侵案件后,却如同一位长者,如沐春风地奉劝着晚辈:择偶需慎重。这让她比起以前少了几分冷酷,多了一丝温情。
说实话,节目请来的嘉宾,都不怎么“接地气”,他们的专业学养,更使得节目对普通观众而言颇有门槛。节目流程设置简单,也没有《奇葩说》里那些在观众的注视下成长起来的肖骁、范湉湉们,能顺带“养成”一批忠实粉丝。但最珍贵的是,在这个追求“10万+”和眼球经济的时代,还有一档节目愿意温和、克制地发声。哪怕讨论最热点的案件,也没有太多的情绪带入。这个时代,不缺“咪蒙”和“周冲”,不缺情绪宣泄和网络暴力,而是能让人冷静思考的声音。从这个角度,我倒希望《圆桌派》小众一些,不迎合,不谄媚。
□阿之(文艺评论人)
责任编辑:赵安生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8/0222/556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