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城市黑龙江 【追梦中国·致情怀】愚公,黄大发

【追梦中国·致情怀】愚公,黄大发

原标题:【追梦中国·致情怀】愚公,黄大发

央视网消息:一滴水,一粒米,一道渠,一辈子……

一位修渠老人,黄大发。

“我最骄傲的事是水,老百姓吃上大米。”

老人最风光的一刻,要数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拉着他坐到身边的时候。但老人最幸福的一刻,一定是“大发渠”开通的那一天。

“我们要拿生命去换大米、换水。”

“我们这个地方吃水贵如油”

今年83岁的黄大发,曾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1962年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黄大发所居住的草王坝村,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属于喀斯特地貌。修渠之前,严重缺水。雨水刚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里人经常要走两三公里才能找到一个河沟,来回走两个小时挑水吃。

水,太矜贵了。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县里的干部来草王坝考察,村民递过来的水杯里,满是浑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饭,三十晚上才有米汤喝。”当地的一首歌谣唱出了村民的生活状况。

“没有水,老百姓就吃不上饭。”加之大多是坡地,良田不多,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处直打转转。

全村1500亩耕地,年人均粮食才100多斤,缺水使得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穷窝窝”。无水、无电、无路,村里的男人娶不上媳妇,“老百姓给我们取名为‘光棍村’,我们很恼火”。

“这个渠修不通,我的名字请你们倒过来写”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被群众推举为草王坝大队长。引水、修路、通电成为他上任后立誓要做的三件事。

“我是一个孤儿,老百姓对我好,领导对我好,我就要改变家乡的面貌,让老百姓富起来。”“我是共产党员,要帮老百姓办一些实事,要敢于担当,要敢于奉献,要敢于自我批评,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

凭借着这种信念,黄大发义无反顾地开始了漫长艰难的修渠之路。

1962年,黄大发想把距离草王坝7公里外的马家河沟的水引过来。但若要修渠引水,需要绕过三座大山,经过数百米长的悬崖峭壁。

在那个没有先进工具、缺乏专业技术,就连水泥都匮乏的年代,黄大发带领草王坝村村民一干就是13年,硬是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10多公里的水渠,并打通了110多米的隧洞。1978年,就在水渠即将完工时,一场洪水将所有的心血毁于一旦。

第一次修渠的失败并没有让黄大发气馁,54岁的他跑去水利站学习取经。一次区里开会,午饭时,一位干部笑着问黄大发:“黄支书,大米饭好吃还是苞谷沙饭好吃?”一句话,让他的心如刀割一样。“他知道我没有吃过大米饭,他问我大米饭好吃不,当时那种情况我心头好难受。”黄大发当即表态:“这个渠修不通,我的名字请你们倒过来写。”

一诺千金。回来后,黄大发在水利站一待就是四年,学理论,勤实践,认真看,用心记,四年未进家门,就是为把家乡的水渠修好。

“我是党员,我用党籍来保证”

1992年,干旱再次来袭,黄大发决定重新修渠。经历了上一次的失败,村民们对这个修了十几年都没修通的水渠抱怀疑态度,甚至取笑道:“你若能修通,我就煮饭给你吃。”黄大发坚定地回应:“我是党员,我是拿生命去换水,我用我的党籍来保证。”

这一次,县里划拨了6万元和38万斤玉米支持草王坝村,200多人的队伍带着炸药、锄头、钢钎、锤子和双手上山了。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不通路,水泥炸药靠人背马驮搬上工地;没有后勤保障,苞谷沙就着酸菜洋芋一天两顿,草鞋磨破了也不叫苦不叫累。

修建水渠要经过三座大山、大小九个悬崖、十多处峻岭,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为险要,要从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宽的隧道才能通过。

悬崖峭壁充满危险。在修离地面有300多米高的擦耳崖时,施工队都不敢上,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吊下悬崖,冒着摔下悬崖的生命危险,完成了测量工作。悬崖上面是最难修的,“有时候一天只能修一米,最多也就修两米。”

就这样一寸一寸凿,一尺一尺敲,三年后,水渠的主渠贯通。1995年,这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完工了。群众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

通渠那天,黄大发哭了!“我今天像捡到钱一样的高兴。回忆起我们那个时代,好像辛酸,但又很高兴。”

水来了,草王坝村也第一次有了真正旱涝保收的稻田,年产量连年翻番,从10万斤猛增到80多万斤。家家户户吃上了大米饭,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吃过大米,今天这个大米饭是党和人民给我们带来的。”

干劲十足的黄大发依然不满足于现状,他继续带领村民拉电、修路、建学校。如今,村里的路通了,灯亮了,房子窗明瓦亮,还走出了20多个大学生。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2016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不怕山高石头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崖引水造梯田,穷村变为金银屋。”幸福的歌谣传遍全村。

“我跟总书记握手了”

很快,黄大发的感人事迹传遍全国。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现场,习总书记拉开前排凳子,邀请后面站着的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其中一位老人,就是黄大发。“我当时激动得一时也不晓得该不该往前面坐,总书记又转过身来,伸出右手拉住我的手,招呼我坐到前面来。”“我跟总书记握手,挨着一起坐,我骄傲,我自豪。”

面对荣誉,黄大发很谦卑,“这个荣誉属于党,属于人民群众。家乡的改变我一个人做不到,要全国人民支持我们,家乡的老百姓才有这样的雄心。”很多时候,他都会想起熟记于心的入党誓词,想起2017年9月份第一次看到天安门、人民大会堂,还有广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流下的泪水。

“我虽然老了,只要我身体行,我就可以干,要干一辈子。”

“愚公移山就是为人民服务,让我再活一次,我还做愚公。”

谈及未来,他表示,村里还有人没有脱贫,今后还是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首位,要让共同富裕,共同发展,过上美满的生活。把掉队的老百姓拉上来,共同建设家乡,大家吃的一样,穿的一样,才能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文/任佳)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8/0218/554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