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学诗词歌赋 【原创】李三祥:与西部相关的心结

【原创】李三祥:与西部相关的心结

与西部相关的记忆,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宿命与归属感!作为一种精神的瞭望和寄寓之所,不仅是因为自己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坐落于西部的小山村,更不是因为现而今自己又生活在这个地处大西北山谷间,坐落在莽莽万重山岭之间的古城,其中的原由,更多的成分是源自于耳濡目染间滋长和生发的乡土情结!
     待到而今,伴随着人生年轮的增长 阅历的不断积累和厚重,思想的回归,总爱流连于父母亲生活的那片厚重得使人感动,以至于往往令人驻足不前的乡村山野之域,一旦徜徉期间并心向往之,神之所至,便多了割舍不得,挥之不去种种心结,诸多的理由,会在你不经意的瞬间,钩沉起记忆中有关西部的人文情怀和畅想意绪,情之所至间,令人陶醉,甚至于沉溺其间且心向往之而不能自拔!
     中华文明史上,西部就是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根的文化轨迹而存在的。关于西部的情结,仅见于它是日落之所这一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还不足以显得博大与神秘,除此而外,诸多故事与传奇,都与西部相关。地势西高东低,昆仑居西域之望,大河源头之所初,如此等等,寻寻觅觅间游历于古典经籍的字里行间,看上古之初,天地混沌如鸡子,有神人曰盘古者出,始有开天辟地之壮举;后继者有三皇五帝,其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一画开天,而阴阳始分,斯谓开天明道,开物成务之伟业!天柱折,地倾东南,女娲采五色石以补天的神话,都与西部有关!
甘肃天水,地处陇右,从经济地域上划分,毫无疑问应归之西部欠发达地区,但从文化角度讲,这里人文积淀深厚绝不亚于中国境内的中部和东部其他省份,这有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佐证。
     在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宗庙祭祀圣地所在的天水伏羲庙,正门牌坊有“开天明道”匾额,落款是清代乾隆辛酉孟秋暨望,湟中观察使者鹤城杨应琚。
    据清史记载,杨应琚字佩之,号松门,辽海(今辽宁)汉军正白旗人,雍正、乾隆年间,他两任西宁道,后升任甘肃按察使、两广总督、陕甘总督。于西北为政几十年,曾经在西宁捐资创办西宁贡院和书院。杨应琚在任期间,倡办教育,不遗余力。他捐俸建贡院,修儒学,创义学,并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多次捐资修学,利用“俸钱之息以供(学生)厨馔” 并利用闲暇到郡学,“摄衣登席,亲询经旨,诸生如墙而进,鸡鸣风雨,书声朗然,可谓盛矣” 。从天水伏羲庙正门牌坊“开天明道”所遗留的墨宝来看,这是一个以学识渊博,文武兼资而立身寄世于官场衙门,对文化教育情有独钟的传统文人,二十多年后因攻缅战败而被朝廷赐死的清廉官员。
    《据鞍录》是他传世的著作《古西行记》中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好文章!他写的诗文,亦广为传诵。其诗作诗风清新雅丽,与宋代范成大的田园杂兴诗同放一处,几可乱真。在当代文人墨客陈爱华先生的笔下,认为西部在他的笔下呈现出残月在天,山河苍凉的美,读其笔底所述所记,给人的感受是一字一叹息,总有一种苍郁之美,不要说是叹息肠内热吧,但这种美是西行者叹息出来的而不是高歌出来的!
      与西部以诗文结缘的文人,现而今为天水当地文人所津津乐道者,仅在清代初年尚有被当时文坛称为“南施北琬”的山东人宋琬,而天水南郭寺二妙轩诗碑就与此人有关,此不赘述。
      沿着西行者伴随驼铃和叹息以至金戈铁马纵横驰骋走过的的史足迹,我们看到的是更多与西部相关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与文明的足迹,这或许大概也是自己一直以来,总会把自己的目光和心迹留恋和遗落在西部的浩瀚与无垠之境的蛛丝马迹与理由吧!

附:杨应琚(1696-1766)青海西宁人,祖籍汉军正白旗人,字佩之。初由荫生授户部员外郎。乾隆时,擢山西河东道,寻调甘肃西宁道。累迁两广总督,调闽浙总督,再移陕甘总督。拜东阁大学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云贵总督。时滇缅间土司屡与缅人冲突,他到任后,督师攻缅。遭缅兵反攻,战败。被清廷召还,削籍逮问,赐死。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318/5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