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特推 人民日报盘点各地过端午习俗:秭归端午比年大
人民日报盘点各地过端午习俗:秭归端午比年大
海南龙舟赛。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秭归龙舟赛。郑家裕摄
秭归孩子们洗艾叶浴。郑家裕摄
包粽子。郑家裕摄
汨罗老艺人雕龙头。黄松柏摄
核心阅读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也有多达20多个别名,比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小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端午节也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2009年,这一申遗项目由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以及湖南汨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苏州端午习俗”共同组成。
湖北秭归
端午比年大
本报记者 程远州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屈乡,所有的端午民俗都与屈原有关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6月18日,家住屈原故里湖北秭归茅坪镇的周琳已经被接回了娘家,“躲端阳”。秭归民间传说,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娘家人一定要把已出嫁的女儿接回来避恶。“躲端阳”的另一个版本则与秭归得名有关。“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屈乡,所有的端午民俗都与屈原有关。
周琳在院子里布置好盛满艾叶水的木盆,让5岁的儿子小亚坐进去洗澡,自己转回厨房给母亲帮忙: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雄黄酒泡好的时候,坐在木盆里的小家伙就不耐烦地嚷嚷开了,周老爷子笑着走来,将雄黄酒涂在小亚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防虫防毒,灵着呢”。
古老的风俗独具巴楚特色,艾蒿、菖蒲搭彩,扎“凤”扎“虎”或扎“人”,形象逼真。家家户户在门顶上挂变形的兽类吞口,贴上佛纸,屋内横梁上则倒挂筛子和圆镜等,用于祈福消灾、驱邪避祸。
在秭归,一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秭归民俗文化专家郑承志介绍,三个端午,实际透出秭归人作为屈原亲人、家人的无限追思。传说中,五月五是屈公祭日,五月十五开始为屈公办丧事,二十五丧事结束。
秭归纪念屈原还有一个特别的节目——骚坛斗诗。郑承志介绍,自明代起,秭归乐平里农民自发组织诗社,在端午节时相聚于屈原庙拖长声音吟诵屈原的《橘颂》《离骚》等名作,自己也创作诗歌,成为屈乡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端午未到,秭归县茅坪镇大街上的早餐铺子里,早已摆上五彩的丝线捆绑的碧粽。“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在秭归,粽子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
屈乡神话传说,神鱼驮屈原而还,众人聚于江边和龙舟,投粽入江,既是犒劳神鱼也是让它们食粽后背驮屈原更有力量。
其实,在秭归过端午,除了粽子,更常吃的是粑粑。如今,民俗稍改,更有美感的粽子成了端午节的主角。今年的秭归端午文化节上,“寻找粽子王”成了热门活动,主要包括包粽子、创意粽子秀和吃粽子。截至6月18日,“寻找粽子王”活动已经进行了9场海选,近3000人参加比赛。
秭归端午节最大的亮点在于峡江险滩赛龙舟。“全国处处划龙舟,唯有秭归特不同”。秭归龙船多、形体样式多,各乡镇都备有龙船,多由工人自行打造,多者坐42人,小者坐20人;参与人多,忙完夏收的农民、回乡的青年,都踊跃“划一把”;赛法多,两舟赛、拖艄赛、多舟赛、直划赛……峡江之上,龙舟竞渡,蔚为壮观。
由于今年徐家冲港湾正在施工建设中,水上龙舟赛改成了旱地龙舟赛,即在龙舟前后安装两组车轮,坐在龙舟最前方的选手擂鼓助威,并用脚控制龙舟的行进方向,而身后的选手每人手中握着两根木棍用力撑地,在旱地上“划船”,先到终点者获胜。
“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季船”。无论水上陆上,两舟相争,总要拼力斗个胜负。积攒一年的力量此时爆发,山乡村寨全体出动,为自己的队伍、心仪的赛手摇旗呐喊,热闹喧天。
拖艄赛则是在船数少时进行。两三只船,一只船亮艄,另一只同意,也亮艄以应,于是船倒划,将艄搭上坡岸。筛锣后,划手用力划水,将艄拖下水来,竞划渡江。
湖北黄石
送龙舟 打龙舟
本报记者 程远州
●“装饰楼船送屈子,疫气亦随之以去。”西塞神舟会自古以来就是西塞山最隆重的盛会
6月18日,道士洑神舟宫,新制作完工的神舟上,楼台亭榭,雕梁画栋,108位舟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神舟静立,等待着农历五月十八的登江远行。那一天,伴随着日夜不息的楚剧大戏唱词,四面八方的民众以及周边各市区的数万游客会陆续赶来向神舟许愿求福。
“西塞神舟会”,又称“西塞龙舟会”。自古以来就是湖北黄石西塞山道士洑民众一年中最隆重的盛会。
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预测尸体需10天左右才漂流到西塞山。于是,西塞道士洑村操办送龙舟活动的“厘头会”,扎制“神舟”一艘,将屈原大夫请到神舟上,恭送入江。解放后该活动曾一度中止,直至1984年恢复。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设计扎制神舟到农历五月十八送神舟下水,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期间历时最长的祭祀活动。
黄石民俗文化研究者张承良介绍,神舟制作一定要在封闭环境中进行,以使其免受污秽。五月初五零时,要为制作完毕的神像、神物点光。五月十五零点,是神像、神物登舟之时,俗称登趸。五月十六,神舟巡游。八名壮年男子抬着神舟,各家各户插上艾蒿、菖蒲,在门前摆好香案,放好糕点、水果、米粑、茶水等供品。等神舟过时,燃香烛、放鞭炮、洒茶米。五月十八一大早,村民纷纷前往神舟会厨房讨要米粥,回家同家人共食。乡音里,粥、足同音,意在求得食足。
五月十八10时,神舟出宫。12时,神舟起程远航,八位壮年男子抬起“神舟”,旌旗开道,民乐齐奏,炮竹齐鸣,人如潮水,齐送“神舟”直奔长江江边。由专人将神舟安放在一座草趸之上,由一小船牵引至长江主流。民众祈祷着目送“神舟”东去。
“装饰楼船送屈子,疫气亦随之以去”。在西塞山周边地区,人们也视龙舟为瘟神,下游民众恐其靠岸带来灾祸,每当龙舟经过之时,一旦发现偏离航道靠近岸边,就毫不留情地将其推入江中。时间一长,人们将此做法称为“打龙舟”,特别是下游的茅山与九江附近农村,更是将“打龙舟”视为一年一度一项有趣的活动与游戏。
龙舟漂流两天两夜就会抵达九江。过了九江,龙舟或被风浪打翻,或自沉江底。在黄石市及周边地区,举行龙舟活动的仅西塞山一地。湖北省群艺馆调查研究部主任朱林飞认为,民俗学注重习俗的原生态,神舟会经过2000余年传承,还能保持完好形貌,实属难得。
江苏苏州
不祭屈子祭伍子
本报记者 王伟健
●佳节又端阳,祭典胥江。家家裹粽送清香。艾草菖蒲新挂起,美酒三觞。
6月18日,在姑苏区文化馆内,一台古朴的缂丝机器上,赫然是一幅水墨牡丹的画稿,48岁的缂丝艺人叶丽凤正在一手梭子一手拨子飞快地打底,只见她左右手梭子拨子交替使用来回穿梭。织机架上有几只做好的缂丝香囊,图案有葫芦、荷花、牡丹等。仔细一闻,有一股淡淡的花香,叶丽凤说里面是玫瑰花和茉莉花的鲜花干,味道淡雅。叶丽凤从事缂丝行业已有30年,她说像这样小半只手掌大小的缂丝香囊从制作布料到缝合一只要四五天时间。端午节佩戴香囊是一种传统,香囊既是避邪驱瘟之物也是饰品。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可苏州的端午却有所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
相传当年正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了苏州古城。他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开挖的。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后来,夫差赐他自尽,用皮口袋装着他的尸体扔在了胥江里。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于是民间盛传“子胥死、水仙生”。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
“佳节又端阳,祭典胥江。家家裹粽送清香。艾草菖蒲新挂起,美酒三觞。”五月初五不仅是端午节,也是诗人节,约上三五好友,泛舟湖上,烹茶饮酒,吟诗作赋,乃是文人墨客的一件乐事。18日,沧浪诗社的五位年逾七旬的诗人相聚盘门景区,用古韵吟诵起了端午诗句。中华诗词吟诵学会理事魏嘉瓒介绍,吟诵不同于朗诵,需要有拖腔,好像唱出来的感觉,十分具有音乐美。任何一种吟诵都与当地的方言、戏曲、民歌等相关。目前苏州吟诵(唐调)已经成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最美读书声”。
端午节挂钟馗像是吴地特色习俗,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出现。按例端午正日将钟馗像置于中堂,之后要悬挂一个月左右。其他地区也有挂钟馗像作为门神,但并非端午时节,也不会挂一整月那么长的时间。
苏州人过端午,总要吃顿团圆饭,餐桌上的时令“五黄”可是苏州特色,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黄酒,再加上苋菜、蚕豆等时令蔬菜。
苏州姑苏区7号大院门口挂着菖蒲艾草、中堂悬挂起了钟馗像,桌上摆满粽子。这户人家四世同堂,59岁的周维青在富郎中巷7号的这间老宅子出生,她的婆婆徐凤英今年82岁,身体硬朗,炒菜做饭很拿手。每逢端午,婆媳都会一起准备团圆饭,周维青一早去菜市场买齐“五黄”、菖蒲等,再用朱红色的水笔给孙女培培“点朱砂”,还用五彩线编了网兜装上一只咸鸭蛋给孩子戴上,保佑孩子平安。
湖南汨罗
沅湘碧潭传楚俗
本报记者 侯琳良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龙舟竞渡,是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中最鲜明的元素
今年46岁的汨罗人王勇,在长沙定居有12年,每逢端午节都会开车回到汨罗。“有关端午记忆,就是挤在汨罗江畔的人潮里,看龙舟比赛;站在家里灶边,剥开香甜的粽子;家家户户都插上了带着泥土芬香的艾草……”在他眼里,家乡汨罗江畔的端午节最有味道!
“老一辈说,所有一切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王勇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悲壮一跃。自此,汨罗端午节就和屈原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龙舟竞渡,是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中最鲜明的元素。明代边贡有诗云:“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屈原投江之后,沿岸百姓纷纷发舟打捞,沿水招魂。两千多年来,这个驾舟相救的场面相沿成习,演变为每年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的独特景观。汨罗也由此获得“龙舟故里”的美誉。
汨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松柏告诉记者,今年有20支汨罗本地的龙舟队参赛,分别来自各乡镇场、社会团体和单位等。除了比赛,还有祭龙仪式和民俗表演、包粽子比赛。
粽子从何而来?汨罗江畔人们口耳相传:某年端午,在竞渡现场,屈原“现身”称祭品都被江中鱼虾所食,并说“可用粽叶裹饭,呈尖角,鱼虾误视为菱角,再系五色丝线”。此后,每年端午,当地百姓便包角粽,代替竹筒饭,以祭屈原。
到了端午,当地人都会下到田地里,割下菖蒲和艾叶,挂在门边或窗户上,以此来喻意屈原的再生——“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汨罗人把艾叶当成了屈原的坐骑,菖蒲当成了屈原的长剑,而屈原本身则成了为人们守门窗的保护神。
专家分析,汨罗江畔的这些习俗,最早源自祭祀,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屈原投江之后,端午节的内涵从此发生“拐点”——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演变为纪念一个爱国诗人的节日。
“屈原在汨罗的影响深远,他让汨罗江成为一条闻名世界的文化之江。”黄松柏说。
此外,汨罗江畔的端午文化元素还有饮雄黄酒、踏青、抢龙水、挂香囊、插栀子花、抹露珠、踏露水、歇端午、采百草、唱老戏、回娘家等,有的还在继续传承,有的却渐渐遗失在历史的风雨中。
本版制图:蔡华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620/49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