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城市幸福天水 秦安石节子:小村庄里的大艺术

秦安石节子:小村庄里的大艺术

说起石节子很多天水人并不陌生,这个由13户农民组成的村庄因建成了乡村美术馆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自2008年“石节子美术馆”成立至今,已过去了近十年的光景。如今的石节子有什么样的变化,村民又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大家的诉求是什么,而石节子的前路又在何方?

 半山坡上的“石节子美术馆”

从天水市区出发,沿着天巉公路连天线行驶1小时左右,就到达了秦安县叶堡镇,再驱车朝南行驶二十分钟后盘山上行,就到了石节子。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坐落在像梯田一样的黄土高坡上,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土坯制成。

据村长靳勒介绍,全村共有13户人家,50多口人分为两大姓,一个是靳家,一个是孙家。从最高处的人家到最低的一户,整个村庄落差100多米。

一走进石节子,最先看到的就是“石节子美术馆”几个字,歪歪扭扭地镶嵌在土崖上,据说那是靳勒的母亲——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何蠢蠢“写”的。

往前走,就能看到在土崖上有三个大大小小的旋涡,这件作品的名字叫作《山漩》。是今年5月3日到5月18日举办的“乡村密码——中国·石节子村公共艺术创作营”活动中,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岳琦的作品。

“在我看来,农村未来的发展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像漩涡一样一直在旋转,却不知会转向何方。我准备用一种对立的材质,展现一种不可能的现象,从而体现我对这个山村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岳琦自述,看着石节子起伏的山丘,总是给人一种很干燥的感觉,再加上村里以前用水也不方便,他便有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想要把一种清凉、柔和的感觉带进这里,于是制作了《山漩》。

再往前走,就是村民靳彩琴与艺术家高峰合作完成的作品《是你的也是我的》,那是一匹马,面朝着村庄的方向站立在土崖中。

“这个作品背后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是村民将它画在纸上,艺术家将它制作在了这里。”据村长靳勒介绍,《是你的也是我的》是2015年由造空间琴嘎和石节子美术馆共同发起的“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活动中完成的。

“首先是因为我属马,再就是村子里的老人们常说,在锁子峡跑过来了一匹金马,跑到了石节子后村里就发达起来了,所以我便想到了画一只金马,希望石节子村能发达,大家的生活能越过越好。”采访中荆彩琴说,每一次经过她都觉得很自豪,刚开始合作的时候并不太适应,毕竟人家是艺术家,而自己只是农民,但当自己的画也变成艺术品后,心里更多的是开心与自信。

以上这些只是“石节子美术馆”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去上海参加过展览的花椒树、混合进村民头发和树枝的基因棒、悬挂在半空中的自行车以及由瓦和红土组成的石节子花……走在村里,随处都能看到艺术的存在。

当被记者问及作品暴露在外是否担心被风吹日晒毁掉时,靳勒说:“我们会将它尽可能保存,但如果没有时间感,作品将失去它的时间信息和艺术魅力。”

村里的雕塑

 “北京那么热闹,石节子却如此安静”

石节子,一个偏僻的小村庄,1989年才通上电,2013年才通了自来水。

用靳勒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没人愿意来的村子,因为路太难走了。小时候我去亲戚家,每次去了都不想再回来,因为回来后得挑水,得推磨,生活条件太艰苦。”

可后来,靳勒还是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带到了这么一个“架在干山上的村子”。

作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1986年靳勒考上了西安美院雕塑系,后来被分配到西北师范大学当老师。1998年,他去北京,在中央美院进修了两年。

“我从兰州去北京后,看到大都市里的热闹,再想到石节子的安静,就想把这种热闹带到石节子来,让村里的乡亲们也热闹热闹。”这就是靳勒当初决定在村里开美术馆的初衷。

靳勒告诉记者,从2000年他就有了这个想法,2002年他先买了DV拍一些村民的日常生活,2005年他开始在村里尝试做一些东西,比如贴金。

真正让村民参与,就到2007年了,那年靳勒带领了4位村民一起去了趟德国,他们去参观了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而这让村里人觉得特别稀奇。

也是2007年的除夕,石节子那仅有13户人家的村庄举办了一场春节晚会。艺术家赵半荻带着他著名的“熊猫团”来到了村子,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夜晚,姑娘们穿着单薄的裙子给大家跳舞,为村民发红包。

“可能村民当时的感觉就是这还挺有意思,没想到艺术不仅能让大家看到以前没见过的节目,还能去国外免费旅游、看展览。”靳勒说,从这两件事情以后,村民们便推选他当上了石节子的村长。也正是这两件事情,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愿意跟着他干。

靳勒当时的想法是要把整个村庄打造成美术馆,每年不定期举办艺术活动,请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来村庄与村民交流,同时有机会的话也要让村民走出村庄,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2015年,由造空间琴嘎和石节子美术馆共同发起的“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活动中,在没有任何模式参照,缺乏赞助经费的情况下,25位艺术家面对石节子村的具体现状,通过与村民抓阄的形式,随机结成一对一的创作搭档,通过自愿、平等的交流沟通,完成了两个人共同的作品。

靳勒的母亲何蠢蠢与艺术家毛同强的作品名为《寓言》,是在取得全村13户人家的同意后,为他们安装保险箱,一年后再由何蠢蠢将保险箱打开,拍照并作记录;艺术家冯琳和村民孙应忠两人互赠给对方一首歌曲;艺术家夏星为村民叶玉芳购买了优质的滤水壶,并用叶玉芳种植的荏子交换了滤芯;艺术家葛磊与村民雒反儿合作,为村里提供了5套太阳能路灯……

“近十年来,断断续续来到这里的艺术家大概有四五百人,如果加上媒体、外来游客,起码有五六千人了,现在的石节子虽然还是只有13户人家,但它不再会被遗忘,它将越来越热闹。”靳勒说,石节子老龄化严重,在以前就是一个被遗忘了的边缘化村庄,如今,在艺术的影响下,它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

 “咱村有文化,走出去也底气足”

要将整个村子发展成为美术馆,村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可从建馆到如今,艺术到底为村民们带来了什么?而这些又有没有影响到村民的正常生活呢?

“从2008年开始直到现在,九年的时间能坚持下来挺不容易的,更何况每一次搞活动难免产生费用,而这一切都要靳村长自掏腰包。无论村里搞什么活动,他都遵从的是自愿原则,不会强迫任何人来参与。”村民孙应忠今年38岁,在县城开了一家小餐馆,平日里他都待在县城,但村里有活动的时候,他会尽量回来参加。

当问及村里发展艺术,有没有为大家带来物质上的变化时,孙应忠说,艺术本身不是扶贫的,但它有很强的感染力,虽然物质上没什么变化,但在内心里是艺术让他们看到了石节子的希望。

“村里只有这么几户人家,以前很少来外人,就算有不认识的人来了,大家也就躲了,但现在来的人越多越高兴、越热情。”孙应忠说,如果在以前,一说起艺术家大家都会觉得高高在上,可如今与他们接触久了才发现,其实艺术家、教授们都很朴实,很真诚。

“以前就觉得人家是艺术家,我们是老农民,让我们跟艺术家合作简直想都不敢想。但现在不一样了,自从参加完‘一起飞’活动后,我发现原来艺术家也跟我们一样,甚至很多作品我们自己也能做出来。”孙应忠说,对自己而言,艺术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就是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在交流过程中都能与其平等对话了。

当然,对于很多出门在外的石节子村人来说,村子的改变也让他们更有底气了。“我在县城工作好多年了,以前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说石节子没人知道,我只能说是神仙塔下面的村子。后来村子名气出去了,媒体也都开始宣传,当有人问神仙塔时,我说在石节子村上面,他们就立马知道了。”村民孙艳军说,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石节子如今的变化让他感到很骄傲。

对于村民来说,原来他们只能在电视里看艺术,而如今艺术就在他们身边,也因为艺术,他们的亲戚朋友都开始对石节子村刮目相看。

“如果说哪天电视上要播出石节子,我们全家人就都等在电视机前,播几遍看几遍。我们村子小是小,但能上中央电视台啊!”孙应忠说,从2007年到现在无论是在电视节目还是在报纸上,只要是报道了石节子村的他都看过,甚至还收藏了不少报纸在保险箱中,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才是无价之宝。

“很多人都问我,发展这些会不会影响到村民的正常生活,影响肯定是有的,以前大家只种地,但现在种地之余还会与艺术打交道。虽然艺术对大家生活上的改变可能比较少,但如果没有搞艺术,谁能看到这个只有13户人的地方,谁会为我们装路灯、通自来水,在我看来,艺术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靳勒说。  

村里的雕塑

 “用艺术的方式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我所期望的,是更多人能来到石节子,大家一起聊天,谈谈艺术,谈谈村庄,关注村民,我希望有一天乡亲们能过得跟城里人一样。”说起“石节子美术馆”以后的发展,靳勒说,如今的石节子生活条件依然比较艰苦,他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让乡亲们过得更好,让石节子成为一个来了就不愿意离开的地方。

“其他都挺好,唯一的希望就是进行危房改造,起码让村里来个客人有地方接待。现在就是来人以后没地方住,也没地方花钱。”村民李保元说。

采访中靳勒告诉记者,从今年春节以来,每周几乎都有近百人到石节子参观,但这些游客目前还没能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到现在美术馆已经做了近十年,虽然村民并没有花钱,但他们也没挣到钱,怎样整合现有资源让村民有所收益是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靳勒说,近些年有好几批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到石节子,他们在村里生活期间每天会支付50元的费用,其中40元交给所住的村民家,另外10元交到美术馆作为经费,可这些收益还是相对微薄的,村民现在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靠种植的果树和花椒。

靳勒告诉记者,近期他们打算与陕西的一家公司合作一个乡建项目,就是在每件作品旁边印上二维码,只要游客前来参观就可以扫二维码了解详细情况,每件作品收费一元。由村民来讲解作品的制作过程和创作理念,甚至还能看到相关视频。这样一来不仅能把村里人动员起来,还能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另外,在特色资源整合方面,靳勒也有所筹划。“比如说在吃的方面,村里哪一家的浆水面做得地道,哪一家的炒菜好吃,我们要打造出一个石节子菜谱。在住的方面,虽然每家都有土炕但不能像现在这样乱糟糟,要接待游客的话就得符合一定的标准。我们要让游客来了不仅有得看,更要有得吃,有得住。”靳勒说,他的目的不是要扶贫,而是要将村民发动起来,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采访当天石节子村正好有位姑娘在订婚,村里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都赶了回家,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等以后这些都完善了,我们就可以借助艺术来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到时候只要能挣到足够的钱,年轻人也就不需要出远门为别人打工了。”靳勒说,他的想法是不仅让艺术留在村庄,还要让艺术为村民带来实惠,这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7/0703/491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