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伏羲 天水市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 探寻它不寻常的晋级之路

天水市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 探寻它不寻常的晋级之路

以保护传承为己任 以展示利用为目的

——天水市博物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工作纪实

    

2016年11月27日至29日,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评审委员会在京召开会议,经综合评议和公示,天水市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34座博物馆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为加强博物馆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对各类对外开放博物馆进行的最高等级划分。这次天水市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同时成功晋级,既是对天水市博物馆在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工作的肯定,也标志着天水市博物馆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

近日,在2017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时,记者随众多观众一起走进了这座汇聚着天水历史文物精华的殿堂,探寻他们不寻常的晋级之路。    

博物馆序厅

一、天水市博物馆发展历程

天水市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11月,1986年由天水城隍庙搬迁至天水伏羲庙。 2004年5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民居南宅子交由天水市博物馆管理。2014年,成立了天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目前,形成了集博物馆职能、古建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考古、旅游接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体系。

通史陈列厅

历经38年的发展,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文化旅游和博物馆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编制的“伏羲庙”记录档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优秀档案”;被国家文物局表彰为全国文物保护最高奖项“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获得“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和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活动“先进集体”的称号;荣获“中华旅游文化杰出贡献奖”和“中华旅游文化品牌博物馆”称号。自免费开放以来,天水市博物馆连续3年被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文物局评为免费开放绩效考核优秀单位。所辖伏羲庙景区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绚丽甘肃十佳旅游景区”。2015年,天水伏羲庙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物库房

 二、藏品管理科学规范

(一)加大社会征集力度,形成完善的藏品体系。天水市博物馆主动作为,积极征集抢救社会流散文物。近年来,共征集和接受各种捐赠文物3900余件。馆藏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书画古籍、杂项、民俗文物、现代书画和古钱币等,共计31909件。藏品以天水区域内出土文物为主,以周边地区出土较为珍贵文物为补充,形成了完整的文物藏品体系。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藏品,品种丰富,造型精美,且具有独立的体系,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和艺术价值,是研究甘肃天水及整个陇右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    

(二)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提高藏品科学管理水平。2015年,天水市博物馆实施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对文物库房进行科学划分,实施了文物库房的改造搬迁,实现了按照金属文物、有机质文物、陶瓷器和石器、民俗文物不同质地的分类分库管理专人存放。分别在金属文物库房和陶瓷器、石器库房安装智能型文物密集柜架,在有机类文物库房安置樟木书画柜和古籍柜,在民俗文物库房安置文物柜架,制作了2192件珍贵文物的无酸文物囊匣。完成了展厅温湿度监测和控制系统的安装。2016年,实施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为文物库房和修复中心、展厅安装了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控制库房、展厅环境,初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藏品管理体系。    

 三、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一)古建筑修缮成为文物保护的成功范例

2004年,天水市博物馆启动了伏羲庙历史上第12次、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修缮内容最彻底的一次保护修缮工程。经过12年时间的修建,维修文物建筑和复建建筑8161平方米,铺设庙区游览道路和地面5000平方米,种植各种名贵花木2000多株,新改建星级厕所三处,彻底改造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使伏羲庙占地面积由原来的6600平方米扩大到35000平方米。启动实施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保护维修工程。工程历时六年,搬迁了56户居民、8间商铺、2家企业用房,维修古建筑2000平方米,移建保护古建筑1252平方米。使南宅子形成了占地面积4421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由12个民居四合院落、78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古建筑群,成为西北地区具有特色的展示民居民俗文化的博览园。这两次古建修缮为西北地区古建维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05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研究所七十年》对伏羲庙古建修缮给予了很高评价:“在实施保护方案时,设计人员特别注意施工质量问题,积极配合施工,保证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其修缮技术和工艺水平在甘肃省、甚至西北地区都属上乘”。

(二)科技保护为馆藏文物提供安全保障

天水市博物馆重视文物保护,将科技保护作为提高文物保护修复水平的重要途径。2008年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2012年成立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建设了金属、陶、玉石器文物修复室、纸质文物修复室、文物信息采集室、文物分析实验室。购置了X探伤、金相显微镜、纸张纤维测量仪、X荧光能谱、纸质文物分析检测仪、中央修复试验台、负压收集专业修复台、通风橱、钣金修复工作台、大漆裱糊台、书画修复专业拷贝台、湿热修复工作台、移动净气箱等套(台)专用设备设施、X射线数字成像CR检测系统,文物保护修复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天水市博物馆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一支由学士、硕士及老一辈专业技师组成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人才队伍,承担省内外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完成了胡氏古民居——南宅子彩画修缮工程修复,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馆藏书画修复项目和《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战国贴金银铁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制工作。以青铜器、陶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为特色,兼顾玉石器、铁器、木质文物以及文物预防性保护等多层次文物保护修复科研需求,坚持继承传统、创新发展,闯出了一条适合的保护修复特色之路。文物修复中心已成为立足本馆、面向陇东南地区、辐射全省的省级文物保护科研基地。

(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保护传承有续。天水市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伏羲祭祀礼仪的挖掘保护并积极开展传承工作,彻底摸清了祭祀活动的历史沿革、祭祀礼仪、仪程、分布区域、传承人情况、乐舞和祭器等状况,不断规范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活动。经过多方面努力,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升格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持祭祀。2006年,由天水市博物馆申报的“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以公祭伏羲大典为主的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会”和中国节庆50强。公祭伏羲大典迄今已举办二十七届,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任建新、王光英、费孝通、李蒙、许嘉璐、周铁农、郝建秀等、齐续春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席大典活动。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庙春节庙会、秋祭伏羲民祭活动的开展,为宣传天水、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陈列展览丰富多彩

(一)加强展馆建设,展示功能显著提升。2008年,天水市博物馆专门修建了历史文物陈列馆,加强陈列设施设备的改造提升。实施了展厅文物预防性保护,进一步改善了展陈条件。馆内绿树成荫,植被茂盛,环境优美。展厅内除展出文物外,还采用了高浮雕文化墙、多媒体、沙盘模型、灯箱、实景模拟相结合的艺术展现形式,整个展厅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博物馆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通过贯通的仿古建筑连为一体, 形成了“院内有小院,厅内有垂花门”的总体布局,成为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展览功能完善、服务设施人性化的博物馆展示空间。

(二)基本陈列异彩纷呈,富有地域特色。天水市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9个,分为走进天水——序厅、文化天水——通史陈列厅、翰墨集萃——天水名人书法厅、地杰人灵——天水历史名人厅、甄陶天工——馆藏彩陶陈列厅、范金琢玉——馆藏瓷器陈列厅、铜华泛美——馆藏青铜器陈列厅、丝路瑰宝——隋代贴金彩绘围屏石榻特展厅、至孝天堂——宋墓搬迁复原展,有临展厅2个,还有一座高清数字影院。展出文物1000余件,整体展览以通史和专题的形式反映了天水历史变迁和古代文明成就。历史文物基本陈列准确反映了天水历史文化的主题,艺术风格突出,制作精良,文化内涵深厚,富有地域特色,2010年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初评,获得“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编创的三维动画片《大哉羲皇》获得甘肃省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

(三)加强临时、原创展览,促进馆际文化交流。近年来,天水市博物馆不断加强馆际交流,已联合北京国际友谊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福建民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兄弟单位成功举办了“至尊国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礼品展”、“关中——天水先秦文物巡展”、“张大千书画展”、“吴昌硕书画展”、“黄宾虹书画作品展”、“关山月画展”、“良渚文化玉器展”、“齐白石绘画精品展”等极具影响力的文物和书画类展览。展览均取得了轰动一时的展览效应,为促进西部文博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社会服务内容丰富

(一)社会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天水市博物馆重视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发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原则,主动联系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各大学校和军队,以拓展德育空间,切实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博物馆里寻国宝”、“追寻始祖足迹,体验文化魅力”、“迎中秋、诵经典、扬正气、铭国耻”、“传统风筝制作”和“博物馆里的一堂课”系列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创新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方式,拓展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活动先后被中国博物馆协会官网、中国文物网、甘肃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网站宣传报道,在行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水市博物馆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有注册志愿者158名,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服务理念。志愿者们在为博物馆观众提供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成为了博物馆与公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为传播博物馆文化、提升博物馆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2016年3月,因天水市博物馆志愿者在专业性服务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共青团甘肃省委和甘肃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命名并表彰为优秀“甘肃省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

(二)社区文化促进形式多样

天水市博物馆为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扩大文物宣传影响,加强同社会各界的文化交流,通过“流动博物馆”等方式,按年度计划,分期送展览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年均送展览下基层约20次,加强了区域间文博系统和民众的联络交流,使本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与利用。达到了宣传文物保护法,传播当地历史文化知识,引导民众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的目的。

(三)文化产品研发富有特色

天水市博物馆不断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立了甘肃省文物商店天水分店、天水市天博艺术品交流中心,利用馆藏文物优势,把工艺美术、文物复制品、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文创产品的开发作为突破口,开发设计推广文化产品工作已初具规模,自主研发文化产品近30种、文化特色产品14种,文物复制品8种,民俗文化特色产品6种。另外,编写历史文化书籍三大类8种,代销文化书籍50余种,既满足了观众需求,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六、科学管理促进发展

(一)重视制度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天水市博物馆始终坚持“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科学管理”的宗旨和“一切从观众出发,一切让观众满意”的服务理念,不断探索博物馆实现科学化管理的路子。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天水市博物馆党支部根据博物馆事业发展较快、功能不断增多,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实际,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物保护和旅游设施项目建设为带动,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科学管理思路,确保了新时期博物馆事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先后制定了100多项管理制度,完善了各种岗位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全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优质文明服务的意识。

(二)重视人才引进培养,研究成果显著。天水市博物馆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每年面向社会招考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各个岗位。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强职工业务培训,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各类专业协调配合、老中青互帮互学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馆职工本科以上学历达到了90﹪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13名。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79.56%。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甘肃省领军人才待遇。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科研成果,出版专著、各类馆藏文物图录、论文集等近百种,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几百篇。    

(三)安全工作成为全省文物安全工作示范点。在狠抓业务工作的同时,天水市博物馆不断加强文物安全管理工作。全面实施了博物馆、伏羲庙、民俗馆安消防提升改造工程,展厅配备了先进的防盗报警、视频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等安防系统,中心控制室对全馆实施全方位无死角的全天候高清监控。建立了微型消防站,每年组织全馆3次消防安全与防火知识讲座,开展了多次处置突发事件和应急疏散演练、消防演练,确保了全馆治安及文物的安全,形成了齐抓共管、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先后被甘肃省公安厅,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安全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消防主管部门列为全省消防安全示范单位。

回顾往昔,成果辉煌;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我们坚信在以后的发展中,天水市博物馆必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天水文物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发展再立新功。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7/0124/455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