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娱乐明星 天水“草根演员”王海生 他是大家爱的“村长”(天之水网)

天水“草根演员”王海生 他是大家爱的“村长”(天之水网)

 会计师?草根演员?

    他是大家爱的“村长” 也是爱演戏的王海生 

王海生表演《村长开会》

日常工作中,他是注册评估师、会计师;业余时间,他揺身一变成了土得掉渣的“村长”。

近些年来,凭着自编自演的天水方言版独角戏《村长剪彩》而家喻户晓的“草根”演员王海生,在当地成了“村长”的代名词,其诙谐、幽默的土语附上夸张、生动的肢体表演,将“村长”角色演绎得原汁原味、入木三分。

 A“一个好的剧本不是朝夕间就能出来的,有时为了想一个‘包袱’,整宿睡不着觉。”

“村长”又在天水市秦州剧院“训人”了!

连日来,天水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再一次被“村长”刷屏。视频中,一名演员戴着一顶帽檐略显耷拉的蓝色帽子,上身穿一件黄褐色外套,长着一张富有喜剧元素的脸和一副微微发福的身板,外加一口原生态的秦安方言,往舞台中间那么一站:“村长”来了!

近日,“中华魂·天水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晚会在秦州大剧院上演。演员王海生受邀带着自己创作的独角戏《村长开会》走上晚会舞台。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开场白,把上级传达的会议精神试图给村民用“土话”解读清楚却不时闹出笑话的“村长”,在王海生的精心演绎下,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舞台上。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村长”范儿的农村基层人物形象,顷刻间淹没在了台下观众的掌声与笑声中。

“貌似他是一个搞笑的村长,但政治觉悟性很强,表面上看大大咧咧有时口无遮拦,但村上的工作全让他在喜笑怒骂中给落实了。”1月7日,在“村长”王海生家,谈起当初创作戏中人物形象时的“主心骨”,他笑着说:“形散神不散。”

眼前,五十开外的王海生戴着一副金丝边无框眼镜,说话时方言与普通话时不时交替转换,很儒雅的样子。现实生活里,他是国家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天水市某事业单位干部。

“按理说,做会计的人一般很理性,喜静不喜动,然而于我而言,这种理性只能是在工作中。业余时间,任思绪在创作的过程中‘信马由缰’,也不失为一种快乐,一种喧泄和放松。”王海生说。

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内,他似乎还沉浸在“戏”中,笑容久久没有散去。轻轻呷了口茶,点了支烟的工夫,他不自觉地又笑出声来!

“一个好的剧本不是朝夕间就能出来的,有时为了想一个‘包袱’,整宿睡不着觉。”王海生说起创作艰辛,感触颇深。

“戏的内容一定要生动还原一个场景,能被观众感官识别,继而达到思维同步,就妥了!”

王海生表演 《村长剪彩》

 B王海生是土生土长的秦安县莲花镇人。自打记事起,闲暇之余靠唱戏打发时间的父亲不知不觉中成了他模仿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天水市运输公司做统计员后,每逢周末,二十出头的王海生都会跑到天水市群艺馆听艺人们讲故事。当时,石国庆老师表演的《王木犊》系列独角戏在电视上正播得热火,他一下子打心眼里爱上了这种风格独特的喜剧表演模式。

80年代后期,王海生业余时间开始给天水群艺馆写“故事”,创作剧本。他感觉自己写的本子一上台,再通过“讲故事”的人刻板地表演出来后,他真正想要呈现给大众的那种感觉没有了,索然无味。失落之余,本就有表演天赋的王海生从幕后走上了前台。

1987年,他自编自演的第一部作品《钓鱼》,获得了全省工矿企业职工文艺汇演优秀节目,获得了省文化厅几位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艺术源于生活,但更要高于生活。”据王海生讲,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有一天,单位一名司机拿着一张盖有“村民收费章”的过路费收款收据前来报销,他一看就乐了!村民私自刻章自行收费?哪有这种收费名目?

然而司机却说,由于正常的公路水毁无法通行,途经灾害路段的司机没法子只能从一家村民的地里临时碾压出的一条辅道通过。因此,地的主人就向每辆通过的车辆收取通行费。

他以此事件为原形创作的独角戏《夫妻检查站》,获得1991年甘肃省戏剧小品调演创作一等奖。

“2000年春节前夕,单位召开春节联欢晚会。为了图个高兴,我一时兴起将传统秦腔剧目《拾黄金》现场进行了改编,没成想博了个满堂彩。”王海生笑着说。自那以后,发自内心的喜爱加上来自身边亲朋的鼓励,他重新踏上“独角戏”创作之路。

2010年,他表演的独角戏《村长剪彩》获得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合肥赛区表演提名奖。这也是迄今为止,甘肃省业余演员在全国专业大赛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2012年,王海生被陕西独角戏“王木犊”创始人石国庆老先生收入门下,因为他在3个徒弟中年龄最长,有幸成了石老先生首徒,正式拜名师为师,戏里戏外从此精进了不少。

“戏的内容一定要生动还原一个场景,能被观众感官识别,继而达到思维同步,就妥了!”谈起独角戏演员的表演如何才能让观众认可时,屡获殊荣的王海生如是说。

 C“正因为现在没有‘村长’这一职务,因此这一角色有很大的艺术创作空间。”

王海生作为一名业余演员,也许是出身农村的缘故,农村的生活、农民的情感、思维方式一直是他选材的源泉。

2006年,国家出台政策取消了农业税,这让出身农家的王海生欣喜之余,更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想写一个作品来反映这样一件大事。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还是用他最熟悉的“独角戏”来表现农村的变化。至于人物,他想到了“村长”一词。

据他讲,他对农村的生活相当了解,小时候,他家住在村委会边上,父亲的堂兄当时就是村里的支书。在农村,村支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相当有威望。于是,经过加工,一个热心为村民办事,但文化素质不高且有点粗鲁的“村长”形象,在他心中“活”了起来。

王海生说,剧中“村长”不是国家公务人员,也不是官,但在村民眼中,他又是官,是政府政策的直接宣传和实施者。但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他对上级下达的政策、法规不甚理解。面对一些专用术语,他又不能用文绉绉的语言向村民传达,只能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所理解的国家各种政策,这种浅显的、粗俗的语言解释过程,自然而然就成了喜剧中“抖包袱”的桥段。

“正因为现在没有‘村长’这一职务,因此这一角色有很大的艺术创作空间。”王海生说。

然而,王海生真正走进天水观众视野,那是在2008年天水市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当晚,他带着自己创作的独角戏《村长开会》走上春晚舞台时,一经亮相,一顶颇具“赵本山”风格的帽子,一口浓郁纯正的秦安话,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之后的1年时间里,他创作的《村长开会》多次在省、市级文化活动中演出,并获得了全省农民文艺汇演表演奖一等奖。期待中,2009年人们又迎来了他的新作《村长剪彩》。喜爱他表演的观众们又一次大饱眼福,一些“村长迷”们甚至可以完整地背下他的台词。

据王海生讲,《村长开会》中,他将目前国家支农、富农政策,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等国家的“三农”政策都用喜剧的手法给予了大力弘扬,同时也对农村里一些有等、靠、要思想的人,如《村长开会》作品中的“南房娃”给予了讽刺。《村长剪彩》是“村长系列”的第二部,是当时为改革开放3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30来年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从2006年起至今,王海生独角戏中演“村长”10个年头,得到村民认可和好评。

2017年1月3日晚,王海生和他所在的“王木犊剧团”师弟师妹携自编自导的小品《捡钱包》登上辽宁卫视《组团上春晚》栏目的舞台,并在24个代表队的36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潘长江、巩汉林、蔡明、梁宏达一致认可,成功晋级8强。

又逢年关,天水市、县“送文化下乡”的舞台上,自然缺少不了“村长”的影子。说起自己热衷多年的这份业余爱好,王海生坦言今后会继续把“村长”演下去,至于创作方向,他仍坚持“接地气”!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王兰芳)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7/0123/455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