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伏羲 天一生水 天水与伏羲文化(图)

天一生水 天水与伏羲文化(图)

 

01300000044935120692713529080

 

 

秦岭西段的苍茫秀木中、渭水中游的氤氲水气里,天水,占尽天时地利,可谓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成纪是天水的别称,庖牺即伏羲。天水的历史,与伏羲联系在一起,就延伸到了混沌初开的传说时代了。

伏羲庙,凝固的传说

一座巍峨庄严的伏羲庙,复原了传说中的图景。

红砖绿瓦的建筑,高门阔廊之下深深的庭院,苍松翠柏中古铜的香炉,上升袅袅的香烟,这已是远离喧嚣的静雅之地了,想必正适合神灵安居。

再看那庙堂里的雕像,目光炯炯,头生双角,肩披树叶,腰缠兽皮,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和蔼可亲,神色熟稔,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曾经陪伴过我们的童年。

这,就是伏羲?初次看了,无法与想象中威武神勇的中华始祖联系起来。但这的确就是伏羲,那久远而神圣的传说闪电般消失,剩下的,就只是神坛下的沉思了。

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天水西关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相传是伏羲的诞辰日。每逢这个日子,天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倾城出动,前往伏羲庙朝拜“伏羲爷”。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祭祀伏羲爷的日子,庞大的伏羲庙人流穿梭、人声鼎沸,热闹异常。

民祭伏羲据说始于秦朝,到明朝则有了一个专门负责祭祀的组织叫“上元会”。民祭活动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作为封建迷信被禁止,但没有彻底消失,人们的祭祀活动转为秘密进行。据当地的老人讲,民国时期已经有了完整的一套祭祀仪式。祭祀仪式上的主祭人、陪祭人都是穿长褂、戴礼帽,很是肃穆威严。祭祀的议程都有严格的规定,首先是贡牲,包括牛、羊、猪,然后依次是贡茶、贡糕点、贡箸、贡菜,最后是贡美酒。供奉贡品时,供奉者必须双手将贡品恭恭敬敬地顶在头上,然后一步三趋前往伏羲神像前,最后行三叩九拜的大礼,供奉才算告成。

目前正月十六实行的春祭和七月十九的秋祭,是根据伏羲生于春死于秋的传说而设定的。几千年来,在天水这块土地上,太昊伏羲在民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仅仅从延续至今的民间祭祀伏羲活动就能显现出来。春祭活动事实上从正月十三就陆续开始了,到正月十六达到高潮,正月十七结束。在天水人看来,祭祀完伏羲爷后,才算真正过完了大年。几天时间里,人们聚集在伏羲庙,祭祀活动盛大庄严,在主祭人、陪祭人一一到位后,祭祀仪式从现场宰杀牺牲开始,然后将祭祀品完整地供奉在伏羲爷的塑像前,随后开始恭读祭文、鸣鼓奏乐……

除了民间祭祀,天水每年还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1988年“羲皇故里”天水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恢复了历史上规模宏大、程序谨严的公祭伏羲典礼,其祭祀议程主要有奏乐、击鼓鸣钟、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敬献花篮、瞻仰圣像等。如今,公祭伏羲大典,不仅成为海内外华人朝觐祖先的盛会,还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甘肃重要文化品牌。

伏羲时代

天水的文明史是从伏羲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天水市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发掘的大量炭化稷、黍、油菜籽种植作物,充分证明了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文化区之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彩陶,其中有代表性的绳纹红陶圆足碗,三足圆底彩陶钵,人面形葫芦瓶,还有运动性太极图旋纹盆等,也一一印证了伏羲的光辉事迹。天水,这个富有诗意充满想象力的名字,是由周易八卦直接衍生的。天水,即“天一生水”之谓也。古往今来,从名称到内涵,天水始终和伏羲文化联系在一起。

伏羲的传说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口传心授,长久流传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汉以降,伏羲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确立,其事迹及相应的文化通过三个层面传播:一是典籍传承,经、史、子、集各类典籍关于伏羲的事迹代不绝书;二是图像传承,伏羲女娲交尾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三是祭祀传承,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设祠祭祀,绵延不绝。由此,形成了内容博大的伏羲文化,而对伏羲的钦崇自然而然成了几千年来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氏非常喜欢到旷野里玩耍。有一次,华胥氏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便好奇地一步一步丈量着这个特大的脚印,不料竟在不知不觉中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与孔夫子齐名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太昊帝庖犠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典籍的渲染,伏羲都带着自己非凡的气象和阅历来到了人间。

伏羲时代的历史背景和考古学上的前仰韶文化大体相当,距今约7000年—5000年。伏羲开田地,发展农业,“以田以渔”;发明生活工具,“万民以济”;钻木取火;尝百草,制九针;制甲历节气,“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创造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立九部,设六佐;制礼以教化天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制琴而作乐。如此,人们把人类进步史上的诸多发现、发明归功于伏羲,用所有人的智慧、用诸多时代的光阴,塑造一个超越人类的杰出代表,这本身就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认同。

相传,伏羲苦思冥想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日月飞禽,山石走兽,常常萦绕在他的眼前、耳际,每时每刻,无所不在。一天,他正在卦台山上凝思瞭望,忽然,他见对面山洞里云雾滚滚,平时眼前耳际呈现的那些事物在云雾中漾动,幻化为翻腾的龙马,只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爻分明闪闪发光。而这时的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互动,光芒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太极神图深深地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使他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阴阳!

伏羲无论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个体或是一个部落数代、数十代杰出首领的群体代表,都应该是中华古文明的集大成者。

中华民族寻根的归宿

尽管伏羲的形象和事迹被传说和神话缠绕,尽管学术界对伏羲是人、是神以及他建立的丰功伟业众说纷纭。但是,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创世英雄、华夏始祖与人文初祖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伏羲时代正处于中华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的中介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伏羲无疑是凝聚人心、开创未来的一面旗帜。因而,无论是传说时代的不少非凡人物、部族与方国,还是古今属于祖国版图的大多数民族,都公认伏羲为其始祖,自认本民族为伏羲民族的后裔或支系,伏羲文化无疑是中华各民族寻根的归宿和母体。

在文化层面上,八卦与易学体系,是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道家文化和在民间社会有广泛基础的巫术占筮等神秘文化的活水源头。所以,八卦符号与易学思想,实际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与核心。有关伏羲的各类传说,不断深入民间文化体系,依附于民俗习尚之中,成为中华文化最具持久魅力的“元素”和动力。

在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伏羲传说与文化,是凝聚中华各族,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国民性格,开发民族智慧,推进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具有永不枯竭的亲合力、感召力。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逵夫说,中华文明在八千年的道路中,经历了好几个进程。从伏羲时代开始,才真正地在意识形态方面、思想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天水采访结束时,朋友告诉我,甘肃省预计投资20亿元人民币在“羲皇故里”——天水市拟建华夏始祖园,以延续中华民族“龙脉”之根。规划设计中的华夏始祖园,位于天水市天靖山南坡,南至伏羲城,北跨中梁公路,园区占地约889公顷,其中核心景区144公顷,由中华颂景区、图腾园景区、始祖殿景区、中华源景区和民俗文化区五部分组成,紧连伏羲庙,形成祭祀主轴线,号称国内最大的中华祭祖基地。

“陇坻苍苍,渭水泱泱;太昊伏羲,成纪发祥。三皇之首,肇启炎黄;继天立极,道传百王。维吾始祖,圣迹昭彰;一画开天,文明之光。”聆听天水伏羲大典铿锵有力的祭文,仿佛走进万物复苏的伏羲时代,在那峥嵘岁月的洗礼中,伏羲的面容越来越清晰,如同我们中间的长者。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611/38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