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民俗 浅谈丝绸之路的展览策划:折射镜与无形墙
浅谈丝绸之路的展览策划:折射镜与无形墙
2015年06月08日 15:08 新浪收藏 微博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丝绸之路示意图 唐 贺思敬庸调麻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单月英
博物馆文物展览的筹备都有一个繁琐而漫长的前期策划过程。策展人首先要组织团队确定展览的背景、主题、性质、宗旨、目标、规模以及展览主要面对的观众群体,然后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选择参展文物和辅助展示内容,进而构思设计展览的大纲。待展览内容大纲成形后,往往还要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大纲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此时,展览的筹备将进入实施阶段,确定的展览大纲交付展览形式设计人员进行展览的形式设计,再交由施工单位或人员进行施工。最终一个完整的展览得以呈现给观众,顺利进入展示阶段。展览从发起到闭幕,大致经历了前期策划、立体呈现和展出三个阶段。每一个文物展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策展人的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所有策展人都会遇到的,即在展览立体呈现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呈现出来的展览与当初的设想有某些距离;在展出过程中,观众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展览的策展思路以及展览要传达的文化信息,观众与展览之间总隔着一道无形墙。
我们可以用折射镜来形容展览的策划与呈现,从策展思路转变成展览大纲,再通过形式设计和施工使展览大纲空间立体化,总要经过几道折射,最后呈现出来的事物势必会与原物有一定的差别,折射效应常常造成策展信息的部分缺失。这种信息的缺失往往会增加观众与展览之间无形墙的厚度,给观众充分理解展览造成阻碍。当然,阻碍观众充分理解展览的因素除了展览本身外,还有观众对展览主题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观众参观时的兴趣点等其他因素。在展览策划中,我们可能始终无法摆脱折射镜和无形墙,但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展览呈现过程中的折射效果,尽量削薄无形墙的厚度,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的策展思路、展览的文化内涵以及展览要传达的价值理念等。这是策展人在展览策划中要时刻铭记并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简单谈谈“丝绸之路”的展览策划。
展览的宏大背景和高标准要求
“丝绸之路”展览的筹办有三大背景:一、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时代命题;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2014年11月7日,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三大背景充分诠释了“丝绸之路”展览举办的必要性和及时性,赋予该展览以伟大使命——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点明了“丝绸之路”展览的性质,为展览的大规模和高档次定下了基调。2014年4月,在国家文物局召集的兰州会议上,决定在之前在全国巡展的“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览的基础上,策划一个更大规模的丝绸之路展,展览拟于同年11月6日开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负责承办;首次提出要把丝绸之路三大主干线纳入一个展览进行集中展示,参展文物主要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的文博单位选择,必要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不必拘泥于文物的级别,展览要体现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和考古新发现。
展览的宏大背景和高标准要求决定了“丝绸之路”展览时间紧(展览从发起至开幕仅有半年时间)、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如何成功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保障展览的顺利开幕,是展览项目组亟待解决的问题。很明显,务实高效的展览策划是关键。
目标观众群体和展览宗旨的确定
在展览策划实施之前,通常要确定展览的目标观众群体。不同的展览,其主要观众群体不同,展览的策划设计要时刻围绕并服务于目标观众群体。目标观众群体决定着一个展览的文化传播力、社会影响力等。展览是否受其目标观众群体的欢迎与认可是评价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指标。“丝绸之路”的目标观众群体定位为国内外所有的观众,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驻华使节、学术界人士、普通观众都将是该展览的目标观众。广泛的目标观众群体无疑为“丝绸之路”展览的策划进一步增加了难度,需要照顾各方面、各层次观众的需求。
通过多次研讨,展览项目组把展览宗旨确定为通过出土的代表性历史文物,多层面、立体地向世人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灿烂成就,以史为鉴,提倡人类平等、包容、交流、互鉴的共同发展理念。根据展览的背景、要求和目标观众群体,项目组在选择展品时以文物的知识性、代表性、艺术性、趣味性、可观赏性等为标准,充分重视重要考古发掘成果和考古新发现,着力凸显文物的代表性、携带文化信息的丰富性和观赏性。我们经过再三论证,最终从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4家文博单位中精选出490件代表文物,年代跨度从战国至明清,质地包括金、银、铜、石、玻璃、织物、纸、陶、瓷等,类别涉及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陶瓷器、丝绸、文书、壁画、石雕等。这些珍贵的参展文物中,既有著名的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兽首玛瑙杯、舞马衔杯银壶,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捧真身菩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以及北周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胡瓶等国宝级文物,也有其貌不扬但文化价值、历史意义重大的张骞墓出土的封泥、新疆出土的剪轮五铢和贺思敬租庸调麻布等文物,另外还有诸如考古新发现马家塬墓地新出土的文物,以及沉船新近出水文物,它们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这样,按照上述诸多标准精选的文物不仅能很好地支撑起整个展览,也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要求。
唐咸通十二年(871年) 捧真身菩萨 法门寺博物馆藏四大主题,六个单元
摆在展览项目组面前的另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如何理解和诠释丝绸之路。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个国际性的大课题,有着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内容庞大而丰富,非常难驾驭。如何通过区区几百件文物向观众讲清楚宏大而深邃的丝绸之路呢?
通过对丝绸之路千年过往的爬梳,我们把丝绸之路的内涵浓缩为四大主题,即王朝国家之间的通好、商业贸易、人群交往和文化交流,这四大主题可以涵盖丝绸之路任何小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展览的设计思路。“丝绸之路”展览依托国际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为主线,把丝绸之路年代发展顺序和内容主题区块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做既可避免单纯按照年代顺序设计内容会出现同类文物在不同单元重复出现、给人以流水账之感的弊端,又可避免单纯按主题区块设计内容会出现丝路文化交流发展呈断面展现的弊端。基于前述的丝绸之路的四大主题,我们从丝绸之路相关内容中凝练出六个最能代表丝路内涵的方面,将整个展览分成六个单元,全方位展现丝绸之路上的人情风物、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展览的六个单元中,每个单元自成体系,各有侧重,共同服务于丝路交通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主题,确保了展览的整体性。
此次展览以点带面,以绿洲丝绸之路为主体,以草原丝绸之路开始,以海上丝绸之路结束,通过“黄金草原与中国内地的早期交流” “汉营西域与丝路交通”“胡人来华与胡风浸润”“厚重多元的宗教艺术”“包容四方的大唐文化”和“碧波中的帆影”六大主题单元和序厅、结束语总共八个部分,从王朝国家之间的使团往来、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以及人群交往四个方面来展现丝绸之路跨越千年的悠长历史,以及在丝绸之路绵延万里的漫漫征程上追梦的人们。展览首次将营盘男子墓、李贤夫妇墓、虞弘墓以及金乡县主墓作为组合集中在一个展览展示,让观众清晰地感知从汉晋至隋唐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通过三大主干线的对比展示,我们希望向观众提供两大问题的解答:一、丝绸之路不同线路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二、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在序厅中,我们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和对丝绸之路概念的文字解释,让观众在参观展览之前对丝绸之路有比较清晰的时空概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地图组专门为展览编绘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陆上线路(绿洲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采用的是国家文物局申遗用的丝绸之路线路图,海上丝绸之路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通史陈列及《丝路帆远》等著作中的相关线路图。南方丝绸之路因具体线图不确定,故未在图中标出。这幅包含三大主干线的丝绸之路线路图是示意图,强调的是丝绸之路空间延伸,不分年代,旨在为观众提供关于丝绸之路空间概念的参考。这也是我们一贯遵循的展览要以学术为基础,但不陷入学术争论的基本原则。
第一单元“黄金草原与中国内地的早期交流”通过战国至西汉早期中国丝绸和铜镜的西传、草原动物纹样的东传及被中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展示欧亚草原与中国的早期文化交流,点出草原丝绸之路。这一单元旨在向观众介绍早期人类文化交流所具有的自发性、间接性的特点,为第二单元彰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绿洲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功绩做铺垫。
第二单元“汉营西域与丝路交通”强调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凿通,中国与西方的交流进入新纪元,由早先的自发、间接交流阶段进入由王朝国家主导经营下的自觉和直接交流为主的阶段。前苏联著名历史学家迪亚科夫在”世界古代史”中写道:张骞通西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性”。本单元包含“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沙漠之舟组成的丝路商队”“五彩绸缎映丝路”“世界贸易的缩影”“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五个组,重点介绍汉至唐历代政权对西域的经营管理和丝绸之路开通后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与传播,重现丝绸之路昔日的繁荣景象,从整体上给观众一个有关丝绸之路商业贸易和文物交流的第一印象。
为了削薄观众与展览之间无形墙的厚度,让观众对丝路商队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展览采用造景的手段,通过唐墓出土的牵驼胡人壁画和沙漠驼队再现昔日商旅在丝路上跋涉的种种艰辛;同时,通过不同时期骆驼造型的变化,展现骆驼这种奇畜引进中国后,人们由陌生到熟悉的发展过程。(图10)
第三单元“胡人来华与胡风浸润”下设“北朝望族对异域文化的追逐”“来华粟特人的天国记忆”“乐居大唐的外国人”“唐人生活中的胡风印迹”四个组,通过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对来华胡人及其生活进行全面展示,中肯诠释胡风对汉地的影响,再现那一段多彩多姿的胡汉和平共处岁月。本单元还特别通过北周李贤夫妇墓出土的外来物品展示中原望族对异域文化的青睐,通过隋代虞弘墓的石椁及石人雕塑展现来华定居的中亚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和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态度。
第四单元“厚重多元的宗教艺术”全面展现传入中国的多元宗教艺术,尤其是佛教造像和石窟壁画,清楚地再现了中印佛教艺术的交流融合以及佛教艺术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再创造的光辉历程。(图11)
第五单元“包容四方的大唐文化”下设“雍容华贵的金银器”“辉煌灿烂的唐三彩”“丹青描绘的大唐风韵”“李唐王室成员的排场”四个组,挑选的金银器、三彩器、秘色瓷和壁画件件堪称国宝,属于唐代文化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些文物大部分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证据,充分展现了唐王朝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吸收和借鉴。该单元还特别通过李唐王室成员金乡县主墓出土的陶俑组合完整展现大唐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包容的气度。本单元是一个专门为观众留设的思考发挥空间比较大的单元。丝绸之路历经汉晋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而此时中国王朝时代的文化也达到极度繁荣,这仅仅是巧合吗?我们该如何评价丝绸之路对中国的意义?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评价大唐帝国的强盛以及大唐文化的极度繁荣?
第六单元“碧波中的帆影”包含“唐代外销瓷上的异域色彩”“鼎盛的宋代海外贸易”“盛开在丝路上的元青花”“明清外销品上的中国风与异国情调”四个组,重点通过瓷器贸易展现唐代至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以及中国瓷器对外贸易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品味瓷器的外销、专门为海外市场烧制的外销瓷的贸易以及海外来样加工和定制瓷器的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在清代晚期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暗合今天新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
最后的展览结束部分,我们特别把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客使图》壁画放大成一面墙,使展览最终定位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与世界紧紧相连,我们将以更加宽广的胸怀与视野,以平等、包容、交流、互鉴的理念追求,沿着新的丝绸之路继续走下去……至此,整个展览意味悠长而又华丽地结束。
展览策划方案出来后,由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了相关各省博物馆馆长及专家讨论会,对策划方案进行了审定。展览的策划方案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为了进一步削薄观众与展览之间无形墙的厚度,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了解丝绸之路,展览项目组特别增加了展览信息量的设计,使”丝绸之路”展览成为一个信息量蕴含丰富的展览。光单元文字说明和组说明就达万字,还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凝聚在展品说明和为展览特地制作的各种地图和图表中。为了更好地贯彻展览对考古新发现的展示,我们通过辅助展示手段,向观众介绍了了最新考古发现韩休墓以及其中出土的舞乐图壁画。另外,为了使展览更加立体化,弥补文物展示力所不及之处,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两处多媒体互动展示,通过数万字的文字和数百张图片展现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人物、著名遗迹以及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动植物。大量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使得展墙内容简洁而重点突出,避免琐碎和小气,而且还增加了展览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另外,国家博物馆社教部配合展览特地制作了7万余字的展览讲解词,在展览期间为观众进行了数百场的义务讲解,为观众更好地参观展览提供了有力支持。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 鎏金银胡瓶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一个特别的、不可复制的展览
展览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解读和重构,把古代中国记忆中的千年丝路和当代中国继续追寻的丝路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如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欢迎晚宴上的致辞所言:“今天,我们建设‘一带一路’,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继往开来,是在为沿线国家绘制出一幅更广阔、更美好的发展蓝图。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丝绸之路文物展,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生动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在“丝绸之路”展览筹备过程中,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44家参展单位和各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令我们感动。为了保证展览的顺利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领导特地调整了展览计划。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付出,终于使展览如期开幕,并成功出版了展览图录。在此,展览项目组谨向他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谢忱!
在展览策划过程中,展览项目组始终贯彻“展览为观众服务”的理念,致力于减弱展览呈现过程中的折射效果,削薄展览与观众之间这道无形墙的厚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展览展出的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观众参观踊跃,总参观人数近30万人。参观高峰期日观众量达8000余人,众多的观众甚至改变了展厅的温度和气味,掀起了2014年冬季参观博物馆展览的小热潮。展出期间的外交官专场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筹备时间过于紧张,加之年末中国国家博物馆多个展览同时开展,造成展出设备如灯具、展柜的高度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展览展示的效果。但从观众观展的踊跃程度、对展览的评价等方面来看,”丝绸之路”的举办是成功的,展览很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社会反响强烈。”丝绸之路”被认为是目前所举办的综合反映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伟大意义的规模最大的展览,也是一个特别的、不可复制的展览。
来源:《文物天地》5月刊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610/38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