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博览潮流 古城保护:苏州写给未来的“情书”

古城保护:苏州写给未来的“情书”

新华社南京6月9日专电(记者 刘巍巍 倪瑞捷)没有古城,苏州便不是苏州。

然而,古城保护面临挑战。如何化解传统生活与现代文明的摩擦,留住古城个性与风貌,苏州一直在探寻平衡点。

旧而不废,在使用中刷新“苏式符号”

昆曲悠扬,碧螺飘香,是联萼坊给人的第一印象。这座位于平江路的“苏式生活体验馆”前身是钱杏珍和邻居们的8间老宅。

年届七旬的钱老曾是苏州戏曲博物馆副馆长,如今在联萼坊教游客唱戏、品茶、做点心。“老房子改造后供游人使用,在传承姑苏文化中焕发新生机。”

自1982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苏州古城保护始终秉承“整体保留、活化保护”理念。古城内,道路与河道的“双棋盘”格局清晰可见,建筑高度被严格控制在24米内,且须保持“粉墙黛瓦”的青灰色调。

“古城内建筑大多在正常发挥作用,外在物理形态不变,内在文化价值延续。”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院长夏健说。

“活化保护”重在因地制宜。当前,苏州古城内的城墙、旧厂房、老仓库等闲置建筑均按业态规划加以开发。大儒巷6号的丁宅曾经濒临坍塌,整体移建平江路边后变身为“王小慧艺术馆”。艺术馆负责人凌叶说:“这里原是农贸市场,丁宅移来后环境得到改善,老宅也得以保存。”

“使用”但不能“滥用”,苏州古城建筑的用途被严格限定。老建筑要服务于工艺美术、戏曲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古城内“动工”必须服务于改善民生、整治环境等目的。

老而不衰,在改造中传承“苏式生活”

苏州市民张大成的家族在大儒巷老宅里生活了200多年,如今古屋外观没有太多改变,空调、卫浴、网络等现代化设施却一应俱全。“生活设施鸟枪换炮,老邻居都在,虽然可以搬到古城外居住,但还是舍不得这里。”张大成说。

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告诉记者,保护古城,更是保护古城里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打造“活着的古城”。近年来,苏州把古城保护与老旧片区整治相结合,使老苏州的历史特色进一步彰显,使背街小巷更符合现代居住要求。

为此,苏州市政府每年拨款2亿元用于古城基础设施维护和民生改善。到2013年底,古城基本实现“粪桶换厕所”,涉及居民2.35万户;2014年底完成针对老宅房屋、道路、绿化、排水等遗留问题的综合整治,惠及12.7万户。

苏州还从细节入手,改造街道入口、街心小游园及枕河人家窗台驳岸,让小巷人家的风土人情成为城市特色之一。

如何让古意盎然与现代文明融合交汇?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张跃进说,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该市还在人员流动性大、居民集中开放场所,以及小巷深处的小区、院落等,多多布置和安装电子眼,实现城市管理24小时动态管控,保障居民正常生活。

古而不颓,在创新中复活“苏式遗产”

在历史长河中,苏州这座古城不仅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更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养育巷上的顾文霞大师刺绣工作室,堪称这座城市的象征。“猫咪是苏绣的代言物,过去的日子里很是流行;人像是新玩意儿,拿上你最美的照片来就行。”聊起苏绣,顾老如数家珍。

苏绣是苏州在创新中保护城市文化精髓的缩影。2012年9月,原苏州市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合并为姑苏区,成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此后,又研究制定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推出了以古胥门元宵灯会、“轧神仙”庙会、吴地端午节为代表的“姑苏三宝”。姑苏区政协委员平龙根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苏州写给未来的“情书”。

经营创意手工艺品8年多并最终落户苏州古城的周扬说:“苏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手工艺发达,现在一批新产业入驻,与老苏州相得益彰。”

新载体的加盟让苏州古城魅力超前。5166是古城内一座影视产业园,原先满是垃圾的破旧仓库“改头换貌”后成了古朴、逼真的摄影棚,一部部大片从这里走向世界。

“未来,苏州将继续调整古城业态,合理利用古城内空间,达到古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平衡与统一。”石泰峰说。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610/37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