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首页特推 从"进"到"近":中国在世界舞台的新坐标

从"进"到"近":中国在世界舞台的新坐标

 

从

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认识你自己”,是一道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更是一道必答题。

纵观中华民族前进发展,横看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在世界舞台的坐标轴上,在全球政经的定位系统里,中国书写着变化,从曾经的闭关锁国被边缘化,到重新走进世界舞台,再到走近舞台中心。

知往鉴今,以启未来。

改革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关系根本变化的成因。1978年,是中国重新走“进”世界舞台的时间节点;“前所未有地靠 ‘近’世界舞台中心”,是当今中国在全球的最新定位和发展坐标。

一个月前,G20峰会在杭州成功召开。中国主办、中国主导、中国主场,中国向世界舞台中心进一步走近。

回顾38年发展历程,中国在世界舞台坐标上的位移,始终与改革开放的步伐同频共振。从走“进”舞台到走“近”中心,一字之别的背后不仅仅是坐标的位移,更折射出中国实力、角色、担当以及国民心态的深刻变化。

中国实力变了——

从积贫积弱到迈向全面小康

从

中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38年来,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和“稳定锚”。(数据来源:政府工作报告、世界银行等 )

这些标签是中国实力增强的证明: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经济的份额1.8%。如今,中国已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已经在30%左右,居全球第一。“经济上的成功使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心。”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见证了中国的巨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慨叹,他第一次访华时,绝对不曾想到中国的实力地位能在国际体系中有如此巨大的跃升。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尝到了甜头。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不足200美元。如今,该项收入已增至约7880美元。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期间,共计7亿多人口脱困,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

中国正在从积贫积弱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

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中国自身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中国发展红利也不断外溢,为世界提供发展机遇。

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拉合作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这些举措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赏。

但免除外债、开展外援的行动,舆论却出现了对中国“乱撒钱”的质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实际上,当今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习近平主席说,要“多算大账,少算小账,特别要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少算经济账、眼前账”。

合作共赢是中国对长期外交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中国不会以牺牲本国利益为代价。

以中国在入世谈判中维护根本利益为例。从1986年到2001年,中国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被视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上最艰难的一次较量。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龙永图说,谈了15年,我们在原则问题上坚持了15年。“谈判过程之难,时间之长,正说明我国为维护自身根本利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有责任与其他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共享发展机遇。而建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

中国不会“穷大方”。世界经济环境改善,中国亦将从中受益。

中国角色变了——

学习融入到建设贡献

从

2001年11月11日,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上举杯庆贺。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中国全面重返世界舞台,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入世后,中国切实履行义务,学习、遵守、运用世贸规则,快速发展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而当中国抓住全球化机遇,实现经济飞跃性发展,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走近的同时,西方国家却与全球化大潮渐行渐远。那些曾经大力支持全球化的旗手,如今不断鼓噪反全球化的杂音。一些国家甚至甩开世贸规则,利用TPP和TTIP谈判跑马圈地。

作为世界舞台曾经的“边缘者”,中国深知不公正游戏规则的危害。直面挑战,中国明确反对保护主义,着力倡导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15年前才得以加入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学习者、运用者,如今坚定地扛起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大旗。

从倡议并推进“一带一路”到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新开发银行,从举办APEC会议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到推动人民币正式“入篮”……中国以坚定的信心和雄厚的实力,不断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出方案、贡献智慧、落实行动。

G20杭州峰会的累累成果更是中国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公共产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首次全面阐释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融入G20议程。

这高度凝练的6个“首次”,在G20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

当然,G20杭州峰会的成果不仅限于此。从《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公报》,到《创新增长蓝图》、《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以及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的《巴黎协定》批约文书,中国引领达成的28份成果文件含金量十足。

这些无不昭示着,中国不再是处于世界体系边缘的旁观者,也不再是国际秩序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中国担当变了——

从提供物质到思想引领

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之初,世界分享到的是中国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层面红利。

中国的大量进口为很多国家创造了“中国特需”,中国出口的价廉物美商品增加了国外消费者福利,吸引的万亿美元外资让更多国家获得丰厚利润,每年千余亿美元的对外投资带动东道国的发展和就业。

随着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不仅提供物质,更提供思想引领的方案。中国理念正在成功“全球化”。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不但创新发展了中国国际秩序观,也开辟了国际关系新愿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中国的新发展观。G20杭州峰会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植根于中国自身改革开放发展的伟大实践,堪称五大发展理念的“国际版”。峰会通过的《公报》,则进一步将中国理念、方案、主张上升为国际共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全球治理进程中,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向更加合理、均衡和公平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更加完善,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信心、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说,要继续向国际社会阐释我们关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理念,坚持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从物质层面到思想层面,中国影响并改变着世界。

中国心态变了——

从穷弱焦躁到自信平和

从

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改革开放38年,中国牢牢掌握着自己命运,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全球化大潮,不仅没有迷失自己,反而制度更加成熟,实力更加雄厚。

国家总体实力增强,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此时,中国应以何种心态开展国际交往?

一位熟谙美国亚太事务的资深学者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作出这样的回答:平和。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在崛起进程中,心态越平和,越能展示自信,赢得尊重。同时,也越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和谐相处。而这种“平和”,更体现在“做好自己”上。

38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一大法宝就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埋头苦干,坚持做好自己的事。

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道路,同样不会充满鲜花和掌声。

从国内来看,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还有许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从国际来看,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竞争将是规则之争、话语权之争,发展主动权之争。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习近平主席说:“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

保持自信平和、保持战略定力。“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只有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始终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中国才能在世界舞台上不断书写引领发展方向的坐标。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6/1007/358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