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传统文化 天水: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组图)
天水: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组图)
原标题:
隋代贴金彩绘围屏石榻
石榻前裙伎乐与畏兽
围屏《出行图》
围屏《宴饮图》
伎乐俑一组
时代:隋代
出土地点:天水
珍藏单位:天水市博物馆
1982年6月,在天水市南郊石马坪村文山顶发现一座隋唐墓葬。墓葬形制为竖井单室砖墓,方形墓室,带墓道,墓向正北。墓室中放置一围屏石榻。围屏石榻通高1.23米,长2.18米,宽1.15米。由17块画像石板和8块素面石条组成,可分为围屏、榻板和底座三部分。围屏由11块高度均为87厘米,宽30—46厘米,厚3—4厘米的石板组成,正面5块,左、右两面各3块。屏风和榻板通过榫卯相接成整体。围屏采用平地减底雕刻,雕工精湛,内容丰富,可分两组,一组为正面5块屏风,主要反映墓主夫妇对饮和车马出行。另一组为两侧屏风,主要反映与墓主人宗教信仰有关的内容。榻板由4块长115厘米,宽51.5~59厘米,厚9厘米的石条拼成,正面榻沿雕刻三层纹饰,上、下为联珠纹,中间一层为忍冬纹,并饰金彩。底座由8块高33厘米,长短不等的素面石条和2块画像板组成。画像雕刻六组壶门,分上下两层,为减底凹刻技法。上层为六个男性乐伎,从左到右为执笙、执钹、弹曲项琵琶、吹筚篥、击腰鼓和奏竖箜篌。下层雕刻六个畏兽,肩生翅膀,双手托举,应是北朝隋时期墓葬流行的乌获形象。石榻正面两侧各有一个狮面榻腿,右狮獠牙外露,左侧闭口凝视,具有支撑和镇墓两种功能。有关学者从图像展现的场景、异域特点突出的人物以及石榻彩绘贴金的豪华程度等因素,推测墓主可能为担任萨保等职的入华粟特人贵族,并信奉一种公元前1000年左右产生于中亚的古老宗教——琐罗亚斯德教,我国文献中称之为祆教。
与围屏石榻同出的随葬品中有5件伎乐俑,置于床前左右两侧。通高32厘米左右。均身着圆领紧袖长袍,深目浓眉,高鼻鼓腮,手持乐器,分别为弹琵琶、执笙、吹笛、执贝蠡和吹排箫的形象。从其伎乐俑的面部特征及所持乐器来看,应是胡人的龟兹乐队。粟特(Sogdiana),中亚古国,位于阿姆河、锡尔河之间,在今天中亚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一个由多个小国组成的联邦政府。文献记载,在汉代就有粟特人入居中国。到了北齐、北周、隋、唐,入华粟特人数量增加、身份提高,中国北方发现多处粟特人遗存。粟特人善于做生意,被誉为“亚洲内陆的腓尼基人”。他们通过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西经济贸易,同时促进了文化交流。天水出土的围屏石榻是研究隋唐时期粟特文化和汉文化交融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石榻现藏天水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文、图:天水市博物馆王太职)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6/0518/312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