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首页综合 山东一村子30年坚守5角份子钱:给多了必退

山东一村子30年坚守5角份子钱:给多了必退

山东一村子30年坚守5角份子钱:给多了必退

南太合村的一份礼单上,全是五毛钱的“份子钱”。

不管谁家办喜事,邻里乡亲都只随礼5角钱。这种事情发生在当今,你相信吗?

这样的“稀奇事”,就发生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一个普通的村庄——南太合村。更为“稀奇”的是,这个规矩已在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坚守了30多年。在不少地方“人情债”负担严重的当下,这一风俗让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村庄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 “干份子”就5角钱,多送的要找回去

去年给儿子办了喜事的村民刘桂美,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天收礼金的情况:“除了亲戚和儿子的朋友同学,村里乡亲有74人来帮忙,每人随礼5角,一共是37块钱。按村里的规矩,村里人不吃酒席,中午之前大伙每人领了一盒喜糖就回去了。”

在南太合村,不吃酒席的份子钱叫“干份子”。刘桂美的娘家在不远的凤凰镇东梧村,嫁到南太合村已有20多年了,在她的印象里,村里的“干份子”一直是5角钱。

这一规矩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听村里上岁数的老人讲,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老党员路洪元,就是当年的见证人之一。

路洪元二十几岁就当上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治保主任,在村委会干了35年,对村里“5角份子钱”的形成过程非常清楚。据他回忆,1970年以前,谁家办喜事就是在家里请亲戚吃顿饭、喝喜酒。没有亲戚关系的村里乡亲随2角钱礼金,不在主家吃饭,但可以领回一个小喜帖和几个火烧,有时还有几块糖。不管礼金多少,随礼人的名字都会被主家写在一块红布上,挂在屋里最显眼的位置以示感谢。

到了80年代,物价涨了,村民们就觉得2角份子钱有点低。路洪元等一帮村干部商量后,提议村里的份子钱涨到5角。在这之后的30多年里,一盒喜糖从原本的几角涨到了6元,喜帖也从几分涨到了几角。对办喜事的人家来说,5角钱的礼金已然不够这些东西的成本,但干份子却没再涨,一直延续至今。

现如今,大家的腰包鼓了,村里很多人觉得再随5角钱的礼有点不好意思,就拿着50元或100元去贺喜。但不管随礼的人拿去多少钱,办喜事的人家都坚持只留5角,多出来的就找回去。有关系好的留下几十块钱就跑了,可回头主家还给他送回去,因为“村里的规矩就是不多留”。

记者问:“这么多年就没有人坏过规矩吗?”路洪元说,曾有户人家在孩子办喜事时,因5角钱不好找零就把份子钱涨到了1块。但之后别家再办喜事,又恢复了5角。“这么多年来涨份子钱的就那一户,也就这一次。”

2 喜事简办,省心省力又省钱

关于份子钱要不要再涨的问题,村里其实也有过不同声音。有人提议:“别的村都涨到几十了,要不咱也涨涨?”也有人担心:“5角钱会不会显得咱很穷?”但讨论来讨论去,大家最终认为:“既然是几十年传下来的规矩,就不能破。”

在南太合村村民看来,随礼是一来一往,随多随少一个样。随的钱多,难免给人带来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随几角钱,既有正常的人情往来,大家心里也舒坦。

村民刘培森说:“随的份子多了,主家就得安排随礼的人吃饭,进而大摆酒席,钱不都浪费了嘛!”其实,很多村民对随礼金额太多所助长的铺张浪费风气也都比较反感。

刘培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1年,儿子结婚,他在家里置办了8桌酒席招待亲戚朋友。村里5角钱的“干份子”一共收到103份。如果这些人随的礼金变成50元或更多,按情理就得留他们吃饭,酒席至少要增加10桌,家里摆不下就得去饭店,一桌酒席至少五六百块,算下来就得多花五六千块钱。

村支书李洪海曾参加过外地一个亲戚的婚宴。婚礼当天,流水宴摆了几十桌,开销不菲。更让他吃惊的是,饭菜根本吃不完,有的居然整盘整盘地倒掉。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没有什么比浪费粮食更让人感到痛心了!

“咱不是说随5角钱就有多高尚,只是这样做起码不攀比、不浪费。咱也不是因为穷才随的少,而是把喜事的形式简化了。”李洪海说。

这几年,南太合村村委还大力提倡“婚事新办”、“厚养薄葬”等理念。2011年6月,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5名成员都是村里懂风俗、有威望的老人。村里谁家办红白事,他们都会去无偿帮忙。在村委的倡议下,从2012年1月开始,村里喜事精简至1天,白事精简为1天半,白事不唱戏打鼓、不设宴待客。村里人都觉得,这样办事,省心省力又省钱。

3 30年坚持,收获邻里和谐、民风淳朴

像南太合村这样办喜事只随五角份子钱的村子,如今已很难见到。但据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路荣发介绍,1980年以前,周边村子随份子都是几角钱。临淄区纪委副书记徐东明回忆起1990年代的结婚情境时也说,当时区里随份子也只要几块钱,宴请亲友都是家宴,很少有上酒店里大操大办的。只是后来,随着个别人开了头,在攀比心理的带动下,风气才逐渐变坏了。

想想以前办喜事大多只根据心意随礼钱,甚至只是赠送一些生活用品,当地一些党员干部很是感慨。他们觉得,过去对份子钱谁也不讲究,钱虽少但情谊重;而现如今,很多地方随礼的金额越来越高,一些人甚至将收礼金当作一种敛财手段,把钱看得比感情还重,这已经背离了份子钱的初衷。

谈及此,李洪海很是自豪地表示:“咱村5角份子钱虽少,但牵扯不到太多利益。大家之间的感情不但没因此减少,反而更纯粹了。所谓‘礼轻情意重’,对随礼的人来说,不会有任何负担,却能表个心意;对办喜事的人家来说,邻里乡亲来给自己贺喜、帮忙,也感到高兴。”李洪海说,就凭这一点,哪怕“十里八村没有哪个像咱村这样办喜事赔本的”,“5角份子钱”的规矩也值得坚持下去。

随份子钱是大家生活中的常事,却是彼此间感情的黏合剂。“正是因为‘5角份子钱’这个规矩好,大家才会坚持这么长时间。”村民李洪民表示,大家感情深了,村里风气也好了,不仅日子过得舒心,干啥事劲都能往一处使。

临淄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徐文亮告诉记者,这些年南太合村大姓之间很少起争斗、闹纠纷,村里从未有过欺负外来户的情况。“村里现在有十五六个姓,姓杨的只有一户。搬到村里二十几年了,没有人因为他家人少而冷落他们。他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村里人都会伸出援手,和对待本家一个样。”

初到南太合村,笔直的水泥路、整洁的房舍、安静的村庄,让记者印象深刻。离开时,全村人对五角份子钱的30年坚守,还有那背后透露出的邻里和睦、民风淳朴,则让记者对这片土地心生敬意。

记者手记

亲朋好友家里有了喜事,上门道个喜,随个份子钱,是中国人的传统礼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随礼该随多少,却让很多人颇为纠结:随多了,经济上负担不起;随少了,情面上似乎过不去。

然而,在南太合村村民眼里,这却不再是什么令人烦恼的事。“办喜事就是图个热闹、喜庆,钱多钱少都一个样。”看似简简单单一句话,其中的道理却越品越有味。

他们对5角“干份子”的坚持异常执着,甚至可以说有些执拗。多了的就退回去,哪怕只是多了几分钱。更重要的是,办喜事的人家丝毫没觉得退了钱会伤彼此之间的和气,反而认为“咱们村的规矩就是不能多留,大家都是五角钱,咱不能例外。”

在采访中,村支书拿出几本当地的礼金簿。印在那封面上的一句话让记者感触颇深:“礼是您心底深处带给我们最大的祝福,也给我们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朴实的一句话,正如南太合村质朴的村民和淳朴的民风。当时,在场的一位老党员笑着附了一句:“礼轻情意重嘛。”我忽然感到,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礼在当下的最好注解:“礼”不是排场,不是奢华,而是一种真挚的祝福、纯净的感情。

村民口中没有大道理,也没有豪言壮语,他们所做的,就是用默默的行动、代代的坚持把老一辈立的好规矩传承下去。哪怕这个规矩在有些人看来已经有点“老土”、“不合时宜”,但村民们却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它所带来的和谐氛围以及浓厚感情。我想,这应该就是坚守的意义所在吧。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

“5角份子钱”的规矩为基层移风易俗实践提供了新典范,为破解人们生活中的“人情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当今,5角钱确实“少”得可怜,但这个规矩的价值却是任何金钱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做法,既让“份子钱”真正回归本义,彰显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又让人情交往更加淳朴,不再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这些年来,一些基层干部因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或借机敛财而触犯纪律的红线,其中有不少人就是被所谓的“人情”拉下了水。南太合村30年的实践表明:不管是观念改变,还是行为约束,推进移风易俗和正风肃纪,难在革新,重在坚持,关键是要寻求社会共识,让大家都认同新观念并形成行为规矩。与此同时,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把好的观念、好的风尚、好的风气传承下去,进而形成常态。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6/0502/305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