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历史钩沉 毛章文字之“无限忠于毛主席” ——记一枚普通毛章后面的故事

毛章文字之“无限忠于毛主席” ——记一枚普通毛章后面的故事

文革记忆系列

毛章文字之“无限忠于毛主席”

——记一枚普通毛章后面的故事

我珍藏着一枚圆形的普通毛泽东纪念章,说它普通外观设计、造型以及色彩均极为普通单一,可是,就是这一枚普通不起眼的纪念章,也不易得到,并且蕴藏在它后面的故事鲜为人知。此章铝合金质地,单一的红漆喷面,侧面毛像,头像下方行书“无限忠于毛主席”七个小字;背面上书“‘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风雪高原工程兵十连’命名纪念”二十一个小字,中心书一空芯“忠”字,下方书“8342”四个数字,最下方为时间“1968年8月1日”。从背文来看确有一定的纪念意义与政治意义,说明是8342部队为纪念“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风雪高原工程兵十连”命名而制造的纪念章。

人们都知道8341部队,是中央警卫团的代号。.排在他后面的8342部队,就鲜为人知了!

在西北的大漠戈壁,在四川的崇山峻岭,有一支神秘的部队,担负着神秘的任务,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的代号。

有关资料记载: 五十四师于1961年4月在河南洛阳组建,全师下属3个工兵团,3个建筑团,一个汽车团,一个医院。全部五五建制,共计35000多人。在全军也是少有的加强师。

组建之后,立即开赴大西北,担负起核武器基地的建设任务。他们风餐露宿,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建立起电厂、修配厂、办公楼、机场、水库以至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地三百公里道路和实验场地、工事、地下工程、四通八达的线路,直到安放第一颗原子弹的铁塔,都是他们吃野菜、喝酱油汤、啃榆树叶窝窝头的条件下完成的。为新中国的核试验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看过电影《第一个原子弹试验成功》,当蘑菇云升腾起的时候,数千名欢呼雀跃,甩帽庆祝的解放军官兵,就是8342部队,即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

艰苦的生活,神圣的使命,锻造出了一支钢铁之师,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一九六八年,中央军委授予54师103团十连为“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光荣称号!这不仅仅是对五十四师的表彰,更是为全军树立的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是全军工程兵的光荣和骄傲!

当年首都举行军民联欢晚会,毛泽东主席一手拉着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的手,另一只手拉着国防科委张爱萍上将的手,笑声朗朗地欣然说到:“祝贺你们,你们(特种工程兵)立了功,他们(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了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了蛋(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你们都立了大功!”

再继续完成核试验基地建设和原子弹制造工厂建设任务的同时,部队的大部开赴四川涪陵,(今重庆市涪陵区)担负起代号为“816工程”的施工建设。很少有人知道“816”工程是做什么的,时隔四十多年,2010年4月,“816工程”解密,随着中央电视台等一大批媒体的报道,816工程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的,是这个号称“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工程。代号“816”,它地处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1966年,周恩来总理批准在此建立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1967年开工,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总长约20多公里;核反应堆大厅是洞内最大的洞室,高达79.6米,总共上下9层。在六、七十年代,耗资7.4个亿,折合现在不下100亿元人民币。

当年,816工程的洞体工程全部由8342部队承担,2万多官兵昼夜施工,整整挖了8年,挖出的石方量有151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1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为修建该工程,他们硬是把一座名为尖子山的大山挖空! 为了这个工程,有53位烈士留在了巍巍青山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8342部队也在大裁军中被撤消编制。它在西安的留守处也被武警部队兼并,成为武警部队中最大的院校—“武警工程学院”!

这支有着光荣传统英雄的部队,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洒下了汗水和鲜血,贡献出青春和生命,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当年跟随着父母南征北战,四处漂泊的五十四师的子弟们,如今也都步入中年,工作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他们当中有工人、干部、知识分子,有大学教授,有博士生导师、有服装设计师,有第五代电影导演、还有身居部队师职的眼科专家,而更多的则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

而今,无论职业,无论岗位,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处何地,父辈的血依旧在他们身上沸腾;父辈的精神依旧在他们身上发扬;父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他们身上得到延伸,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和不朽的灵魂!

这就是那支神秘的部队,这就是那支带给我们光荣和自豪的8342部队!

虽然8342部队成为历史,“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风雪高原工程兵十连”成为过去,但它们的英雄事迹长留人间,永载史册!

2016年3月11日马聪写于阿阳古城寒舍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6/0312/285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