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娱评 《美人鱼》大卖,周星驰应该感谢他的影迷
《美人鱼》大卖,周星驰应该感谢他的影迷
被误认的周星驰
腾讯娱乐专稿(文/耳福灵 编辑/三替)
周星驰在中国内地享受超级VIP待遇。《美人鱼》上映,票房连破纪录,影迷一片叫好声。《美人鱼》的营销完全以周星驰为核心,如此的号召力,在华语电影界绝无仅有。
说真的,周星驰真应该感谢热爱他的影迷们。
说真的,内地的粉丝们,谁也不欠周星驰什么。如果说欠电影票,也应该由当年那些盗版商去还。而且话说回来,没有当年的盗版,周星驰在内地能有这么高的人气?
在春节档的票房大战中,无数粉丝们投下选票(人民币),为喜剧之王周星驰再度加冕。没有广大影迷的支持,周星驰能这么轻轻松松地赚钱?
《美人鱼》只是一部勉强合格的商业片,质量相当一般,人物虚假,剧情经不起推敲,特效低劣,3D效果一点没有,植入广告不堪入目。然而,你不能绕开周星驰,去谈论《美人鱼》电影本身。
这是非常奇特、非常荒谬的。
广大影迷对周星驰的热爱,呈现出两个面向:一是对《美人鱼》、周星驰的无限赞美,二是对所有《美人鱼》的负面评价的恶毒咒骂。短短的春节假期,它形成了声势、声浪,已经盖过了《美人鱼》本身。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广大影迷为什么如此热爱周星驰?思考这个问题,比解构《美人鱼》更重要,也更好玩儿。它贯穿了大众文化、社会心理的多个层次——但显而易见,这种热爱与周星驰本人关系不大。
作为偶像,周星驰在《美人鱼》热映之时,声望达到了顶峰。与此同时,周星驰作为电影作者,已经不生产任何新东西了。尽管如此,在讨论“热爱”之前,还是要简单说说《美人鱼》的两个情节。
世界奇珍异兽博物馆
周星驰的博物馆
《美人鱼》开头的“奇珍异兽博物馆”,其实是“周星驰电影博物馆”。恐龙、旺财、咸鱼、鸡翅膀,不正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周星驰的招牌符号吗?这间昏暗、萧索、山寨的博物馆构成了一个独立于影片的空间,它更像是一座陵墓,一件件回顾周星驰电影生涯的道具,也像是一件件陪葬品。
博物馆的段落由两部分组成:一边是骗人的、脱线的博物馆馆长,另一边是无奈无语的游客。这个段落唤起了观众对周星驰辉煌时代的记忆,却并不好笑,只让人觉得尴尬。再加上“奇珍异兽”这个词,更令人感慨。之后,影片的发展与博物馆无关,仿佛也在比喻《美人鱼》与周星驰的辉煌时代无关。
“周星驰电影博物馆”的段落,可以有多种彼此矛盾的解读。我个人认为这是周星驰创造力枯竭的表现。一个导演在电影中展示自己昔日的辉煌,如同一个运动员在奥运会110米栏的跑道上展示自己8年前的奥运金牌。这是灾难性的行为。
清纯的美人鱼林允
香港人与美人鱼
在《美人鱼》的高潮段落,张雨绮 等反派对美人鱼们进行了血腥屠杀,这个情节十分诡异,不合逻辑。科学家兴奋地叫“发财了”(你TM不是要搞科研吗?),然后对美人鱼赶尽杀绝(想赚钱,不该抓活的吗?)。这种“杀与被杀”情节设置,看似荒唐,背后却有深层的原因。
在2010年尔冬升 导演了一部叫《枪王之王》的电影,里面有两个对立的女性角色,分别由李冰冰 (大陆人)、蔡卓妍 (香港人)饰演。李冰冰是来自大陆的、女王范儿的强势女神,蔡卓妍是本港的、清纯善良的小丫头,古天乐 在她们两人之间摇摆。李冰冰给了古天乐一切,却想控制他、占有他的心。而古天乐告诉李冰冰,“我只想要回一点尊严”。
这是1997之后,香港知识分子、电影人对大陆、香港的心理结构:女神以金钱、美色诱惑、逼迫男主人公,而男人却只爱初恋的、一无所有的小丫头。这种焦虑感一直存在,在《美人鱼》中同样如此。影片以“环保”为题,讲强势资本摧毁海洋环境,美人鱼失去了生存空间,在破船水下苟延残喘,其实与环保无关。这正是香港人的精神写照。
电影《美人鱼》中张雨绮集霸气性感于一身
影片中,美人鱼长老摇着大尾巴,讲述部落与人类的恩怨情仇,回顾历史,其实是在确认美人鱼(香港人自己)的主体性。
《美人鱼》的两位女主角是高度对立的,张雨绮(人)有钱,好看,胸部大,内心却庸俗肮脏,邪恶残忍;林允儿 (鱼)没钱,平胸,内心纯净美好,正义善良。在影片中,邓超 在张雨绮(女神)、林允儿(小丫头)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小丫头,这和《枪王之王》如出一辙。
然而,《美人鱼》中的大屠杀情节,打破了这个逻辑。人类屠杀美人鱼,并非资本的逻辑(抓住研究、赚钱),而是强权的阴影下,弱势一方焦虑的想象的顶点。美人鱼失去的不只是自由,更是个体生命,是作为某一物种的灭绝。
《美人鱼》的故事与《阿凡达》的架构相似,尽管有超越物种的爱情(和解),但结局完全不同。后者直截了当,捍卫家园,驱逐人类。而《美人鱼》的结尾,则是美人鱼终于逃离了人类的捕杀,奔向了蓝色的海洋,重获自由。但即使是这种经过妥协的结局,也显然是童话,是超越了现实逻辑的美好愿望。
《九品芝麻官》里周星驰
两种周星驰,两种热爱
本文无意回顾一遍周星驰54年的辉煌人生。但毫无疑问,周星驰是华语电影界的喜剧之王。从《射雕英雄传》(胡歌版 李亚鹏版 黄日华版)中的龙套“宋兵乙”,到《大话西游》的至尊宝,到《喜剧之王》的尹天仇,再到《功夫》的阿星,直至今日退居幕后的《美人鱼》,周星驰创造了各种奇迹。
随着时间推移,内地影迷对他的热爱也与日俱增。以时间为横轴,可以把这种“热爱”如同小写字母n一样,画下一条抛物线,将它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对周星驰电影的热爱。在21世纪之前、《少林足球》之前,周星驰的电影以台湾石班瑜的国语配音版本的盗版影碟为主要媒介,在内地打下了深厚的口碑和忠诚度。1990年代,香港电影正处在巅峰时期,创造力惊人,周星驰的“无厘头”表演,离奇搞笑的剧情,疯狂的台词,成为一代人,特别是青少年的重要精神食品。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通过口口相传,周星驰带给了内地观众无限快乐。
现在所谓“欠星爷电影票”的说法,当然是指这个时期。“滔滔江水 ,黄河 泛滥”,“要你命三千”,“法号梦遗”,“你怎么死了小强”,“I服了U”……我爱你,因为你带给我快乐。这时,影迷们的热爱,还只停留在电影作品层面。
第二,是对周星驰个人的热爱,这个阶段要复杂得多。这就要说到《大话西游》了。这部电影票房惨败,却在内地的大学校园中获得了新生。在BBS的网络戏仿、游戏中,周星驰的话语被重新发现,并作为全新的样本和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被赞美。一时间,周星驰与“后现代”、“解构主义”这些奇怪的词奇怪地联系到了一起。
2001年周星驰受邀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讲,据媒体报道,3000张门票1小时内售罄,“连过道都挤满了人”。在此之前,从未有明星享有如此待遇。周星驰进入了文化界的视野,并由媒体(通常,媒体是无知的)进一步放大。
另一部重要影片是1999年的《喜剧之王》,这部电影虽然故事烂尾(警察怎么去片场做便当了),却因其自传性质,被格外重视。周星驰对演员身份的执着,小人物的悲哀与坚持等等,被粉丝们反复提及。《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和现实中的周星驰逐渐融为一体。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方面,周星驰经典电影(盗版)的传播更加迅速。另一方面,周星驰的个人经历,奋斗的故事,也得到广泛传播,并和他的电影作品、银幕形象相互贴合,于是,影迷心中的周星驰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进入到21世纪,粉丝们的年龄不断增长,日益成熟,而《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均在内地上映,也不断唤起大家对周星驰昔日巅峰作品的回忆。于是影迷对电影的热爱,也逐渐变成了对周星驰本人的热爱。
两种“热爱”的转变过程,也是影迷对周星驰形象的建构过程。今天我们对《美人鱼》的热捧和争议,正是这种“热爱”的结果。
《大话西游》周星驰和朱茵
理想化的周星驰
然而,我们影迷所热爱的周星驰,与现实世界中的周星驰并不是一个人,甚至与周星驰无关。“周星驰”只是一个被消费的符号,承载了很多理想化的想象,其中大部分是周星驰(或者任何人)难以承受的。
周星驰的“神话 ”得以成立,要归功于广大影迷对周星驰的误认。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形象,都在扮演落魄的小人物,一度内向自卑,跌入人生谷底且百般受辱,然后机缘巧合,获得了强大力量,最终打败敌人,抵达巅峰。而现实中的周星驰的确出身贫寒,跑过龙套,而且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于是,周星驰被误认成了尹天仇。理想化的周星驰,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影迷自己的样子。
在很多影迷心中,周星驰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孩(类似的,很多粉丝也认为迈克尔·杰克逊 是一个大男孩),并以他的个人经历、他的电影作品中的元素(如《功夫》中的棒棒糖 )作为论据,不断放大和强化。周星驰的确有理想主义的部分,但在影迷的“热爱”中,周星驰的其他特征(成功的商人、投资家)被刻意忽视,只截取了符合想象的部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十分庸俗的想象。而每当周星驰的争议新闻出现,周星驰的理想形象遭遇危机时,他就成了一个悲情英雄,一个受迫害者,获得了广泛的同情。然而,广大影迷所捍卫的,并非现实中的周星驰,而是一个完美而虚假的、想象中的周星驰。
同时,影迷们所热爱的周星驰还是一个孤独的电影天才。的确,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后,观众们遭受各路烂片的花式蹂躏,不断刷新下限,周星驰的电影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水准,就显得弥足珍贵,这完全是同行衬托得好。但是,从周星驰执导的电影来看,他和天才还有相当的距离。
不堪重负的周星驰
20年前《大话西游》的票房惨败,如今《美人鱼》的票房逆天,其实是一回事。这两部影片分别出现在建构“周星驰神话”的前后。当年《大话西游》不被理解,正因为它领先于时代。而《美人鱼》大获成功,正说明它早已落后于时代。
历史上所有的新发明、新理念、新趋势(电灯、汽车等),都是站在时代的对立面、打破现有秩序和平衡的,也都遭遇过巨大的阻力。但当新理念得到认可、成为新的范式后,就必然趋于保守,成为新的阻力。世间万物莫不如此,周星驰也不例外。
周星驰早已从边缘的“无厘头”,走到了中心位置。周星驰的电影风格,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语境”,《美人鱼》开头的博物馆,正是这种语境的视觉呈现。《美人鱼》被这种语境包围,被周星驰的神话光环包围,在很多影迷眼中,所有对《美人鱼》电影本身的批评,都被当作是对周星驰的批评。
《美人鱼》所引发的争议,源于作品的平庸、周星驰的超高人气之间的巨大张力 。在周星驰的光环下,影片的剧情幼稚荒唐,被视为童心未泯;笑料陈旧,被看作怀旧致敬;人物虚假,被当成风格;“环保”主题(此前已说过,环保只是个壳),更是说明周星驰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周星驰被幻象包围,早已不堪重负。他被一次次消费,正在泡沫化、空壳化。《美人鱼》仍然有鲜明的风格,但周星驰不断重复自己,创造力已所剩无几。
宽容,还是严格?
人们对事物的认同,可以大致分为利益、情感、价值观(意识形态)等不同层面。有了影迷的支持,《美人鱼》大卖并不奇怪。但部分影迷对《美人鱼》无条件、无原则的赞美,容不得半点批评、不同意见,已经到了狂热的程度。
在历史上,中国不乏成功的造神运动。广大影迷对周星驰的热爱,是通过反复确认周星驰的图像、重复他的经典台词、将他的个人奋斗史与自我经历相联系,赞美他的辉煌成就,并将他的个人形象理想化且不断推向极端来实现的。这个想象中的、完美的周星驰,已经与现实世界的周星驰毫无关系。影迷们无条件接受他的一切,将一切合理化,任何瑕疵,只需要一点点牵强的解释就能过关,无损他的完美。
然而无论如何,幻梦终将惊醒,影迷们最终要面对现实。看完一部差强人意的《美人鱼》,作为影迷可以有两个相反的态度,第一,因为热爱,对周星驰格外宽容;第二,因为热爱,对周星驰格外严格。
也许后者才是成熟的态度。在当下,周星驰能用《美人鱼》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赚钱。然而总有一天,当周星驰连《美人鱼》的水准都达不到时,他将一溃千里。盲目的爱不是好事,如果影迷们容不得一点对周星驰的批评,容不得一点负面评论,那这种爱又有什么意义?
《美人鱼》的影片质量已经是一个下限。它能大卖,完全是因为影迷的支持。真的,周星驰应该感谢大家。没有广大热爱他的影迷,他什么也不是。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6/0216/272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