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历史考古 陪同中国回族史学者、张家川县作协主席马国强先生再探白起堡

陪同中国回族史学者、张家川县作协主席马国强先生再探白起堡

 

 天之水网张家川讯:特邀撰稿人马聪报道   2016年1月18日,与中国回族学会理事、著名传纪学者、张家川县作协主席马国强先生结伴乘摩托车前往恭门镇再探白起古堡,我们沿二级公路恭门镇之西陵下车,沿着西山盘旋而上,边走边寻访古人遗迹,并连拍照,天气特别晴朗,拍摄了一些古人与古遗迹的蛛丝马迹,马国强先生在古堡之上到处寻觅着,也发现了一些有用的物证,大多为秦、汉、宋代砖瓦、灰陶片和琉璃瓦以及宋代青瓷残片,还有一只石础子及灰陶龙型构件。据《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记载:“在堡墙东边的断层崖上暴露出大量人、马骨骼及秦、汉、宋代砖瓦、灰陶片和琉璃建筑构件。1975年平田整地时,挖出不少兵器,其中有秦代六棱铜铁复合殳1件。”在堡顶东西绝壁处依稀可见夯层,时有秦、汉、宋代各时期砖瓦、灰陶片叠压其中,从所遗砖瓦与青瓷残片来看,宋代特别是宋哲宗绍圣年之后,这里应是景盛时期。

  白起堡,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县城东14公里处恭门镇小河村,是张家川县境内惟一以历史名将的名字命名的堡塞。其历史悠久,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王十四年(前293),秦昭王命大将白起在此筑弓门寨堡以及“白起堡”,驻军抵御西羌,来开拓秦的疆土。

  白起堡,建于恭门镇西南硖口处突起的一座石咀上。堡顶呈椭圆形,围长600余米,面积约30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其东、西、南均为绝壁,北面连山。堡寨只开一北门,供人出入。堡寨围墙上设有炮台、瞭望台、射箭洞等。现遗存的堡墙残垣轮廓清晰,高距险隘,俯瞰山川。1987年,在文物普查中,于断崖上发现在长约百米的范围内有人、马骨骼叠压带和大量砖瓦陶片,并出土一件短兵器“六棱铜铁复合殳”。经专家确认属军事指挥所用之器,十分珍贵。这里的农民在耕地时不时发现四角铁钉。这种扎马钉无论怎样放置总有一尖角朝上,一旦扎入战马蹄内,就会造成损伤,极大地削弱战斗力。通过这些遗迹、遗物,人们仿佛可以感悟到当年白起堡硝烟弥漫、战鼓雷鸣、杀声震天的战斗情景。我们并在恭门西关五组马尔沙家中发现了一只铁质犁铧,长 宽 重7.5市斤,据马尔沙讲此铧是2013年出土于白起堡的耕地中,堡顶耕地属于他的责任田,是他种小麦时拖拉机耕地时出土的,应为先秦遗物。

  白起,战国时秦国功勋卓著的战将,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57年,秦国人(今陕西眉县)。白起从小练就了一身能骑善射的好功夫。秦昭王时(公元306-公元前251年),白起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因功封为武安君。在秦国致力于和中原各诸侯国争雄称霸之时,西羌人乘机骚扰并蚕食秦地(今陇右),秦昭王便命威震诸侯的名将白起率兵讨伐西羌。白起屯兵于弓门(今张家川县恭门镇),为防止羌戎进犯,他于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组织修筑军事寨堡设施,加强军事训练,并在高山修建烽燧多处,以便随时向居住在咸阳的秦昭王传送军情警报。白起在防御羌戎的战斗中,智勇兼长,屡建奇功,使羌戎望风而逃,陇右重新出现了升平景象。秦地百姓崇敬他,士卒们爱戴他。

  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于诋毁,这真是催人泪下的悲剧。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攻打赵都邯郸时,白起与应侯范雎因意见不合,称病不起。范雎因妒忌白起才能,借机向秦王进了谗言。秦王大怒,赐剑一把,命白起自尽。然而,历史最终会记住他。因为他死非其罪,秦地百姓悲痛万分,为永志不忘他的功绩,便将他率兵镇羌时所筑寨堡称为“白起堡”。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清水兵马都监魏诚在张家川的弓门西山建起了白起祠,并在祠中塑像以供乡民祭祀,且由清水县主簿列果撰文,立起了白起碑。时光无情,当年的祠址早已毁了,但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留了下来。这块碑是当地人在1975年10月兴修水平梯田时所发现,碑为石灰石质,长二尺,宽一尺有余,厚约五寸。碑文为竖行,曰:“秦以虎吞诸国力并天下,虽曰地得百二节而累世之勋,盖亦爪牙有助焉。方是时得白起忠节使之为将,授以兵柄而不疑。起料敌合变时建功出奇无穷,遂兵定大业,及以拒命见忌而座,不容于世矣。秦之父老,莫不悲怜其志,往往立庙以祀。”碑文简述了建碑之经过及白起的一生事迹。

  我们站在椭圆形的堡顶上,环望四周,群山尽在眼底,恭门赤城川一览无余,樊河水缓缓向西南而流去,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白起堡赞》

 

一只凤凰落樊水,

统兵百万有白起。

秦古川里神兵降,

白起堡上布罗网。

一夫当关万夫惧,

古土梁卯风烟急。

邽戎官兵闻风扉,

白起英名留故里。

附记:1997年12月26日,闲游恭门白起堡寨有感,乱吟一首。故址因修梯田,现已荡然无存。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6/0119/257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