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首页评论 艺考热是否真的要冷却?

艺考热是否真的要冷却?

2015年艺术高考专业课考试已经结束,“艺考热”话题依然是媒体报道的热点。今年1月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对艺考生招生政策的收紧、文化课成绩要求提高等变化,通知再次引发媒体关注。2015年“艺考热”降温的报道继2007年至今以来再次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今年的“艺考热”会不会真的出现拐点,为何艺术高考热潮数年不退,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背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相关人士。

艺考现场

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国内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地位也显著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加上网络媒体的快速发达,对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需要加速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各个行业需要艺术的元素来提升外部形象和大众审美需求,设计、包装、园林等专业成为社会急需人才。在选择报考专业方向上,大部分高中生为了择业的需要选择了报考艺术类。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艺考热是文化需要的一种必然的现象。文化需要,艺术就需要;艺术需要,艺考就热。”,说明了艺考热和文化需求的关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书杰老师在接受中国经济网书画频道记者采访时谈到“确实我们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各方面艺术类人才。现在社会新兴的行业很多,比如影视、设计,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我们是一个视觉的时代,是一个视觉艺术泛滥的时代,它需要这样的东西,所以才催生那么多的艺术高考大军的出现。”

高校艺术院系盲目的“扩军”,招生人数的剧增

十余年的大学扩招同样没有阻碍各个大学建立艺术院系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理工类院校建立起的艺术院系,更扩大了艺术类的招生人数。就师资条件而言许多学校并不具备开办艺术专业的条件。艺术扩招的背后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艺术专业收费高、生源足这块“肥肉”,邯郸学院艺术学院老师马骁骅接受中国经济网书画频道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艺术类专业往往学费较高,各个高校在扩招浪潮中出于创收目的,纷纷开设和扩招艺术专业,艺术类专业成为扩招的重点专业。”

另外,各大院校扩招艺术生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没有基础设备、师资的情况下急切建立起相关艺术专业,造成考生盲目报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书杰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很多学校可能也看到社会上的确也需要这样的艺术类人才,但是学校的扩招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盲目就体现在我们还没有具备相应的条件就匆匆地建立起艺术院系。这是个普遍现象,有些学校甚至一个系只有一个专职老师,作为一所大学这是对很多学生不负责的”。访谈中,林书杰还认为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应该是理性的、清楚的去培养人才。

艺考现场

文化程度较差的学生盲目相信低分高校想走捷径

艺术高考在考试中分为专业课和文化课两项考试,艺术类考试对考生的文化课分数有特殊的要求,这主要考虑到艺术类考生对专业的学习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在文化课上与普通考生有所区别。然而,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想借此报考艺术类大学,用低分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采访中,马骁骅老师认为“许多艺考生出于投机目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热爱和兴趣,缺乏天赋和文化课的短板也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发展障碍和束缚”。不从兴趣出发,只想借助艺考对文化课的低分要求来实现自己的名校梦同样是催生艺考热的因素之一。

家长、培训机构、部分中学的误导以及学生的“明星梦”

据中国经济网书画频道记者了解,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盲目的在高考中替子女做出的选择、部分高中为了追求知名度和高分升学率、培训机构为收取大量培训费而做的夸大宣传等都是造成学生在专业上盲目选择的因素。有些学生只看到明星光鲜的一面,就萌生学习艺术的想法,有些家长为了自己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于是就“拔苗助长”想尽一切办法走捷径、找路子,引导子女报考艺术。有些培训机构趁机大肆宣传鼓动学生报考艺术专业,趁机赚取高额培训费以及一些学生并不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而去盲目的跟风等。采访中清华大学林书杰老师提出建议“学生家长不要轻易改变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些天性的东西还是由孩子自己去发挥。不能为了一味的上名校而改变了孩子在其他方面有可能有建树的时机。”国家画院扬晓阳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表示“艺考热要有明确的方向,当明星需要天赋,不要一味地追求当明星”。

“艺考热”反映出我国教育上的某些深层问题,如何改变则需要我们各方理性的去面对,至少我们不要继续传递诸如“艺考是明星、低分考生的出路”之类的误导性观念。我们的家长、学校、媒体都应给以理想看待,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做决定,我们应给以理性引导,让学生客观面对自己,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而不是寄希望于“走捷径”,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我们期盼艺术高考热能够降温,让艺术教育走上一条理性健康的道路。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刘姗(实习)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511/24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