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教育 写中国字,懂中国心!
写中国字,懂中国心!
“家”首先是一个房屋,房屋里有人,人与人之间有血缘关系,有此三者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宝盖头在古文字中象形房屋的样子,下面加个“豕”字就构成了“家”,体现的是中国人小富即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家和万事兴”。虽然每个家庭的成员构成都差不多,但日子却过得家家户户都不同。托尔斯泰说得好,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怎样能够找到幸福的那些相似的根本规律?怎么样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再好一点呢?
其实,中国哲学最看重的,就是家庭里面的伦理关系。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说过,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国家,而中国是家邦式社会。古代有所谓四民之说,即“士农工商”。
“士”是指大学士,也就是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士”排在第一位。“士”的字形,就像一个人双腿并拢站在大地上,堂堂正正。读书人胸中有治理国家的抱负,为官时叫“士大夫”;不为官的时候,也是个“士”。做了大夫以后,他原来的价值观是不改的。所以,这样的人排在第一。
排在第二位的是“农”,中国是农耕大国,农为立国之本,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否足够,决定着社会的稳定、民心的向背。中国的传统是重农轻商的,“工”排在第三,“商”排在最后,因为中国人的观念里是赞美自然的,反而是谴责很多人为的工巧,认为顺应天时的纯朴生活就叫作好日子。
过去很多老宅子的门楣上都挂着“耕读传家”的匾额。一个家庭,既要耕作土地,养家糊口,以立性命;也要读圣贤书,通晓道德礼义。书本上的道理和劳作中的道理合在一起,这就是中国的家邦制度。
儒家学说中,宗法制社会里,人有“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这五伦里面,有三种是家庭关系父子、夫妇和兄弟。而另外的两种,君臣关系比照的是父子关系,朋友关系比照的是兄弟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面的五伦之德,其基础就是家庭关系。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系统的主体构成。其实,儒家和道家也是一组平衡,儒道互补,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交相辉映。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更重名教,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更重自然;儒家重入世的责任,道家重出世的自由。所以,入世与出世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平衡。人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多一点责任担当,少一点恩怨计较。这种平衡智慧,大概就是一种好的状态。
平衡是一种关系,用今天的词来讲,就是“和谐”。家庭关系,放大了就是社会关系。虽然“五伦”里的君臣关系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父子的关系还在,夫妇的关系还在,兄弟、朋友的关系还在。家庭是社会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最基本的起源。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伦理关系中的这一切作为关系的枢纽,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
现在的中国社会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教育的财力、精力投入越来越多,孩子也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但是,我们不能丢了中国人的家教和门风。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最重要的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礼记·大学》中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面讲了人生的八个不同阶段,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阶段里面的前五个阶段,其实讲的都是一个人在家里的修为。
为什么连农民都读书啊?为什么耕读可以传家呀?因为你如果不去读书,不了解知识的话,你怎么能够了解世界呢?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诚意,不能正心,何以修身呢?没有对自我的修养,何以齐自己的家?
只有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都做到位,走到社会上,遇见好的机遇,才有可能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所以,中国人有句话,“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个儿家里面都不能收拾得干净整齐的人,何谈去治理国家天下呢?
齐家的“齐”字的字形,上面就像是禾苗吐穗的样子,所以《说文解字》上讲:“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齐”就是一致、整齐的意思。而齐家之“齐”,就是来自于农耕文明的一种经验,齐刷刷的禾苗看起来欣欣向荣。家庭也一样要讲个“齐”字,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尽的责任,每个人都尊重家里的秩序,齐心合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抚养长大的,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着。现在的小孩念书也辛苦,三四岁就去上各种学前班;上小学的时候,书包已经不是背着的了,而是用一个小小的拉杆箱,拉着很多功课回家。老人们都疼隔辈人,孩子上学时管接管送;放学进了家门,有削好的水果,有可口的饮料;饿了,有及时端上来的饭菜,吃剩下没关系,爷爷奶奶帮着打扫。这是现在很多家庭的常态。
其实,按照中国人过去的规矩,老人没有上桌,晚辈是不能先动筷子的。现在则是孩子随便吃,吃剩下的一家人打扫剩饭。当然,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从一个家庭来讲,它就不“齐”了,因为规矩被破坏了。爷爷奶奶伺候着成长的小皇帝、小公主,走入大学住集体宿舍的时候,谁照顾他呢?毕业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谁会众星捧月般地以他为中心呢?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因为之前生活格局被打破了。如何让孩子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参与人生呢?我们还要回到齐家的这个“齐”字,家里要有规矩、有秩序。
“家”字上面的宝盖头,在偏旁部首里叫作“宀”部,这个“宀”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交覆深屋也”。你看这个“宝盖”,它是由两根柱子支撑着一个很高很圆的屋顶。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半坡村,就有这样的房子,而且,这种造型比方形房子要早得多。
家和万事兴,那么,我们就从“家”字开始,说说宝盖头下跟家有关的汉字中藏着什么样的家庭观念。
《说文解字》上说:“家,居也。”家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从字形上来看,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豕”字,家里养着一头小猪。其实,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能看见吊脚楼的底层在养猪。那么,为什么不是养牛、养羊,而是养猪呢?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个相声叫作《猪全身都是宝》。自古以来,猪就是饲养成本相对比较低,但回报比较高的家畜,也容易驯化。所以,一个家庭用不着养很大的牛、马,只要能够养猪,这就是小康水平了,这个家里的日子就能够安定了。
从最早的“家”字上可以看出来,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不求大富大贵,是典型的小富即安。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可以同在一个屋檐下。在过去的农村,很多人家的典型画面是,猪圈里有两头猪,几只老母鸡在院子里散养,刷锅洗碗后的泔水用来喂猪,这样的日子,会让你觉得有一种朴素的温暖。
从过去的家庭建筑结构看,家里有“堂”有“室”。有个成语叫“登堂入室”,那么,“堂”和“室”是什么关系呢?
“内室外堂”,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上说:“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内室”就是有人、有东西。中国人不喜欢露富,过去的人不像现在的人,去网上晒自己的豪车豪宅,而是把日子过得自己偷着乐。内室有东西、有财富,也有人,这就叫“实满其中”。
再来看“堂”字,“堂屋”就是现在指的客厅,以前叫“堂屋”。有个形容词叫“亮堂堂”,为什么客厅要敞亮呢?因为那是一个公开场所,而“室”要私密一点儿。所以,中国人认为“户外为堂,户内为室”,分得很清楚。这个“堂”和“室”,一直都在中国人的生活格局中。
还有一个宝盖头的字,就是方向的“向”,古字与今字已经大不相同。我们看看古字的字形,宝盖头下面开一扇小窗户,多形象啊!
《说文解字》上说:“向,北出牖也。”向北开的窗户为“向”。今天我们说一个人晕得“找不着北”了,“找不着北”就是找不到方向了。很多人都习惯于给自己设定各种各样的目标,但却容易忽略方向的重要性。其实人这一辈子,并不是明确设定的每个目标都可以准确达到,方向往往比目标更重要。有了大方向,再去设定目标,就会更有的放矢,更有变通性。人不能丢了方向,这就是“向”字告诉我们的,因为它是透过窗户所射进来的光明。
还有一些更有意思的观念,比如“安宁”这两个字。“安”字,宝盖下面有个女。从字形上看,就是屋子里面有一个跪坐的女人,这个家就“安”了。那什么是“宁”呢?简体字是宝盖下面加一个“丁”,繁体字的“寧”是宝盖下面摞着“心皿丁”,先要有一颗心安顿了,下面有一个装满了食物的皿堆,再下面是一个大托盘托着皿堆上的食物,安顿着一颗心,这就叫作“宁”了。
我曾经在女儿小时候跟她聊天,我说,你看“安”字,家里有个女人就“安”了。女儿说,那家里有个男人就“宁”了。我说,这个“宁”字原来不是这么解释的,它的繁体字结构里,“丁”上面还有吃的,还需要安心。但是女儿说,我觉得这也没错啊,一个家里有个妈妈,大家就“安”;有个爸爸,大家就“宁”。后来我想了想,要按照简单的思维来理解,女儿这个说法也说得过去。也就是说,“家”的屋顶下,最重要的是有人,有人才有了安宁节。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510/23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