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城市北京 专家:北京空气质量预测水平全国最好

专家:北京空气质量预测水平全国最好

像到来时一样,12月2日凌晨,重霾在北京盘踞一周后,又在人们的睡梦中消散。

西北风过后,一度接近1000的PM2.5指数降到10,一个老问题来了: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谓不大,为何霾散还得靠风吹?

自11月初开始,雾霾在北方一路掠进,先“攻陷”东三省,再“拿下”华北平原,最后在11月底,让北京陷入一片混沌之中。此前关于预警机制、污染输送、污染来源解析的追问言犹在耳,不到半个月,关于北方冬季雾霾的疑问又被提及。

难道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吗?

3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称,在污染物基数没有得到有效削减前,冬季即便蓝天再现,空气污染仍如悬顶之剑,在不利气象条件催化下,随时可能再次落下

“我们每次都会对应急措施做出评估,使它更有针对性、更有效。这样的(重污染)情况,我们可以让它发生频率降低,污染程度减小,持续天数变少,但在近些年内仍不可完全避免。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还是要有一个准备。”柴发合称。

同日,中国气象局就在新闻发布会上称,12月份还将有两到三轮雾霾过程,主要在8-10日左右和14-16日左右,届时,华北和黄淮东部地区会有中度的雾霾,京津冀局地会有比较严重的霾。

专家:北京空气质量预测水平全国最好

12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三名戴着口罩的警察正在执勤。 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北京空气质量预警“偏保守谨慎”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环境保护部紧急部署应对”——早在11月27日,环保部便通报了接下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4天内可能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要求相关省(市)根据预报情况,必要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到了11月29日,北京市将空气污染黄色预警提升至橙色预警。11月30日,北京市PM2.5浓度急剧增长,部分站点浓度超过900微克/立方米,全市35个监测站中,23个达六级严重污染。

同样在30日,四百公里外的河北省邢台市在省内率先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接下来,唐山、石家庄等地先后发布大雾红色预警。然而污染数字爆表的北京却始终维持橙色预警。

再回顾半月前的东北重污染过程,久候不至的红色预警同样受到不少民众质疑。但不同的是,沈阳等地在六级重度污染下最终启动了红色预警。

据媒体公开报道,11月27日,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对空气质量趋势进行了研判,预计29日扩散条件会出现好转,达不到重污染程度,因此启动了黄色预警。28日,监测中心再次研判,确认29日午后到晚间空气质量好转,但全天整体空气质量为中度到重度污染,30日和12月1日两天将持续重污染。

北京市环保局应急处处长王斌曾对《京华时报》介绍,根据《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只有当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72小时)以上,北京才会发布“红色预警”, 北京之所以没发布红色预警,是因为不具备升级至红色预警的条件。

一位长期从事环境应急工作的权威人士向澎湃新闻介绍,北京的空气质量预测水平是全国最好的,最有经验,但北京在预警方面偏保守和谨慎

他认为,现有的预警发布依据是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但还需进一步贴合老百姓的感觉,“白天都是雾霾,晚上七点钟开始刮风,到十二点空气质量全是优,这样日均AQI就不到重污染了。但老百姓就是感觉今天是重污染。”

与气象预报类似,空气质量预测与现实难免存在出入,但作为一种行政行为,预警发布是否与预案相对应都是有统计的,上述专家称北京更追求“每次预警发布都是准确的”。

环境应急措施是“最大限度保护公众健康”

北京市环保局应急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橙色预警已经包括了大量强制性减排措施,只要认真落实,减排力度一样大。同时,相对于红色预警,启动时将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停课,橙色预警对市民日常生活影响更小。

预警标准怎么定,预警之后怎么做?我国正式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是在2013年11月环保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

据《中国环境报》2014年底报道,一年中,全国20个省(区、市)、近2/3的地级市编制了应急预案,共发布200余次重污染天气预警并采取响应措施。但仍有部分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城市没有编制应急预案,部分应急预案存在定位不准、体系不健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应急保障不够等问题。

“我们国家在预警和应急方面才起步,还有一些概念不清的地方。”中国环境科学院污染物生态效应与环境安全研究室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告诉澎湃新闻,她认为,环境应急措施的目的是在环境突发事件中采取有效的行政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人体健康。按照这一原则,此次北京其实可以启动红色预警。

环保组织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长解洪兴向澎湃新闻介绍,空气污染治理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各地冬季雾霾的成因不尽相同,需要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开展更加科学的政策研究。

“很多地方是北京出什么政策它出什么政策,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自己制定政策的能力。中国也有相关的研究机构,但太少了,这不仅是资金问题,更是治理机制问题。环保部门传统是弱势部门,在人员配置、编制上都没有那么多力量来做这些事,现在环境问题突然很棘手,但短期内还没办法增加(力量)。” 解洪兴称。

专家:北京空气质量预测水平全国最好

12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当日北京市再次发布大雾橙色预警。 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缺少法律约束,应急预案作用有限

纵观一个月以来的北方空气情况,北京与华北、东北地区的空气污染原因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除了对应急措施的质疑,重污染期间的污染原因也成为焦点。在11月中旬的东北三省污染过程中,围绕秸秆焚烧和供暖燃煤污染的争议久未平息。11月24日,《黑龙江晨报 (微博)》在头版发表该省环保部门监测数据,称煤烟尘仍是冬季雾霾的首要原因,并否认污染输出。

对于此次北京雾霾问题,北京市环保局称,26-27日及30日PM2.5两次浓度跃升期间,均存在明显的高污染带由南向北快速推进现象。

此前,北方雾霾常被拿来与伦敦烟雾事件相较,然而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由于主要污染物不尽相同,因此很难将我国的空气污染情况和上世纪伦敦或洛杉矶的重污染情况做比对。但值得借鉴的是,治理雾霾并不能仅靠一城一地的努力,涉及多地合作。在短期内,需要一个科学的、统一的、权威的预警预报体系,以及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长期而言,则涉及能源结构、产业机构的调整,难以一蹴而就。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一位不愿具姓名的专家认为,缺少法律硬约束是目前应急预案不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急预案没有法律约束力,而且少有是基于动态的风险评估制定的,也没有处置效果的检验规定。

雾霾治理更需要建立一套多元参与、有效配合的管理体制,澎湃新闻注意到,即便是在已决定“联防联动”对抗雾霾的京津冀地区,在此轮雾霾中仍在分头行动,由京津冀等七省区市和环保部等八部门组成的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发声似乎并不明朗。

2015年北京出现“阅兵蓝”前,一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环境》(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的学术论文首次揭示了中国30余年的“雾霾史”——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兴赢研究员团队首次使用卫星观测数据,回溯了1979-2013年间中国雾霾的发展情况和演变特征。研究结论显示,从2008年至2013年初,一些地方的空气污染状况有所好转,但京津冀地区的雾霾仍保持上升趋势。(绿政公署)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1204/229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