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热点 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发生3.8级地震 震源深度15千米(图)
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发生3.8级地震 震源深度15千米(图)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4月10日03时37分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北纬34.7度,东经105.6度)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
据甘肃地震局消息:该地震震中具体位于麦积区渭南镇和中滩镇之间。据了解,天水市麦积区、秦州区、秦安县、甘谷县城有震感,没有接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相关链接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决定
(2015年3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认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国务院确定的24个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中我省有2个,涉及13个市(州)53个县(市、区)。多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防震减灾工作能力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点多面广,防震减灾任务繁重,为了进一步做好全省特别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特作如下决定:
一、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实施防震减灾年度工作计划,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接受监督。
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与地震环境相适应的地震监测台网(站)、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重大工程专用地震台网(站)。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制度,做好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工作。
三、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全面提高生命线工程和建(构)筑物的抗震能力。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工程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本省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建设,对未达到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老旧建(构)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新建农村公用设施和民居采取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到2020年城镇建(构)筑物全部实现抗震设防,农村民居采取抗震措施,实现国家防震减灾目标要求。
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工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乡镇街道等每年集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基本做到防震减灾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人人应知应会,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五、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按照“一队多用”原则建立抗灾救灾紧急救援队,配备基本的救援装备,建设与当地人口分布相匹配的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保障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提高全社会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背景
天水历史上的地震灾害
天水市档案局 天水市地方志办公室
二 0 0 八 年 七 月
编辑说明
天水市地处甘肃东南部,位于东经104°35′至106°44′和北纬34°05′至35°10′之间,东西长197公里,南北宽122公里,下辖5县2区,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000-2100米之间。以渭河为界,天水境内的山脉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属秦岭山系,北部属六盘山系。河流亦分两大水系,沿秦岭主脊线以北为黄河水系,其南为长江水系。
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周围及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等五个区域的23条地震带上。其中“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了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9次8级以上地震;
78次7-7.9级地震,均居全国之首。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也是发生在本区域内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天水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这一区域内昆仑-秦岭巨型纬向构造带和南北地震带交汇处。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曾指出:“秦岭西部,在礼县以北,静宁以南,这里花岗岩呈南北分布。过去有人说北西向的新断裂很重要,有的又说北东向很重要。看来,问题还在天水。这个地区在活动。历史上地震跳来跳去,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地区。选择这里做些工作很有必要。”(《关于大力加强某些地区地震地质工作的意见》)因此,加强天水地区的地震研究,普及有关的防震救灾知识,增强各级干部和全体人民的防灾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增加对天水地震情况的了解,我们搜集和整理了这一册天水地震史料,供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参考。希望我们能为天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天水人民的幸福生活尽一点绵薄之力!
本书由史毓英、王奕刚负责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资料截止于2008年5月底。马毅明、曹炳彦、马玉琴、马新建参与了部分编辑工作,汪开云、裴守业对书稿进行了审阅。此外,天水市地震局对资料的收集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台小明副局长在5•12地震后抗震救灾期间于百忙中对我们进行了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参考书目有《顺治秦州志》、乾隆《秦州直隶州新志》、光绪《直隶州秦州新志》、《天水地震资料汇编》(1982年)以及新出版的《天水市志》、《秦城区志》、《麦积区志》、《秦安县志》、《清水县志》、《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甘谷县志》、《武山县志》。对文献资料我们尽可能作了订正。由于时间紧迫,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难免有遗漏,加上我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错误肯定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二OO八年七月
西周
公元前1106年(西周成王九年)
四月中旬,老君山(在今武山县)崩裂,成乱石峡。(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前779年(西周幽王三年) 壬戌,陕甘地震,洛水、泾河、渭水竭枯,岐山崩。(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前280年(西周赧王三十五年,秦昭襄王二十年)
秦地(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地动,坏城。(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 春,乙亥,清水地震,波及张家川地区。(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汉
公元前193年(西汉惠帝二年)
春正月乙亥,夕而不见,陇西地震,压四百余家。(《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正月,陇西地震,震中东经103°54′,北纬53°24′。震级6—7级。埋没400余户。(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春乙亥(正月),清水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前186年(汉高后二年)
春正月二十七日,羌道地震,武都道灰崖山崩。地震八月乃止,压死760人,波及天水、成县、冀县、清水等地。(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春正月二十七日,羌道(今舟曲一带)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前121年(西汉武帝元狩二年)
春正月,陇西地震,倾倒房屋城郭及民房,压死居民多人。(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前70年(西汉宣帝本始四年)
夏四月地震。是年郡国地震者四十九。(《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夏四月清水地震,波及张家川。是月壬寅天下四十六郡俱震,山崩水出,坏城郭、民房甚多。压死居民六千余人。(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前47年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
春二月戊午,地震陇西,毁落太上皇庙壁。地再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二月戊午,陇西、天水大地震。震中104°42′,北纬35°54′。震级⒎25级。山崩地裂,水泉涌出。獂道、冀县、上邽城郭、宫寺、民房损坏严重,獂道压死多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二月戊午,陇西郡清水、冀城地大震,坏城廓、官居。(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二月戊午(4月17日),陇西郡及清水、甘谷地大震,清水城廓民屋毁坏,压死人众多,年余方止。(陕西人民出版社《清水县志》)
二月戊午,陇西郡清水、甘谷地大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前18年(西汉成帝鸿嘉三年)
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地震,石鼓鸣,声隆隆如雷。(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地震,石鼓鸣,声隆隆如雷,闻平襄200余里。二月,恰逢广汉郑功等起义,便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之说。(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93年(东汉和帝永元五年)
二月癸巳,天水、陇西大地震。山崩地裂,河决泉涌。(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二月,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二月癸已,自天水至陇西地震。二月戊午,兰州、天水地震,山崩地裂,河决泉涌。(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97年(东汉和帝永元九年)
三月,地震。(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三月庚辰,陇西地震。十地月,天水至陇西大震。(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十二月,(武山)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19年(东汉安帝元初六年),春二月乙巳,京师及郡国四十二地震,或坼裂,水泉涌出。壬子,诏三府选掾属高第,能惠利牧养者各五人,光禄勋与中郎将选孝廉郎宽博有谋、清白行高者五十人,出补令、长、丞、尉。(《后汉书•孝安帝纪》)
公元121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
冬十一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坼裂。诏三公以下,各上封事陈得失。遣光禄大夫案行,赐死者钱,人二千。除今年田租。其被灾甚者,勿收口赋。(《后汉书•孝安帝纪》)
公元123年(东汉安帝延光二年),汉阳(今天水西北)地震。
(延光)二年,京都、郡国三十二地震。(《后汉书•五行志》)
(左)雄复上疏,谏曰:“先帝封野王君,汉阳地震”。(《后汉书•左雄传》)
注: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北),辖境当今甘肃陇西以东渭水、散渡河、牛头河流域,礼县以北西汉水流域和定西县等地。汉安帝延光二年,皇帝封乳母王圣为汉阳君。当年汉阳发生地震。十年后,汉顺帝又欲封其乳母宋娥为山阳君,所以左雄引当年旧事以谏阻顺帝。
公元128年 (汉顺帝永建三年)
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水涌出。(《后汉书•五行志》)
京师地震,汉阳地陷裂。甲午诏:室伤复害者,赐年七岁以上钱人二千。一家被害,郡县为收殓。乙未诏:勿收汉阳今年田租口赋。夏四月癸卯,遣光禄大夫案行汉阳及河内、魏郡、陈留、东郡贷贫人。(《后汉书•顺帝纪》)
永建三年,京师、汉阳地皆震裂,水泉涌出。(《后汉书•左雄传》)
春三月丙子,汉阳地震陷裂,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诏勿收汉阳今年田租口赋。(《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永建三年正月丙子(128年2月23日),汉阳地震。震中东经105°24′,北纬35°54′。震级⒍5级,烈度8度。平地陷裂,水泉涌出,压死者众多。(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永建三年,汉阳大地震,极震区在冀城南。地坼涌水,坏民居,压死多人。有全家被难,无人收尸者。(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正月丙子(2月23日),京都、汉阳地皆震,坏屋杀人,地坼水涌出,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38年 (东汉顺帝永和三年)
春二月乙亥,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二郡山岸崩,地陷。(《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春,二月乙亥,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二郡山崩。(《资治通鉴卷五十二》)
永和三年春二月乙亥,陇西地震,山岸崩,地陷。先是,太史令张衡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各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二月乙亥,陇西地震,山崩地陷。(清《伏羌县志》)
顺帝永和三年,冀城地震,城郭皆裂,压死居民无数。(乾隆三十五年《伏羌县志》)
顺帝永和三年二月乙亥(138年3月1日),冀城地震。震中东经103°24′,北纬35°34′。震级6.75,烈度9度。城郭皆裂,压死居民无数。(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正月丙子,冀城地震。城廓皆裂,压死居民无数,地坼水涌。(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注:根据1965年《地震工程研究报告》,此次地震震中应在陇西、甘谷一带。
公元143年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
是岁,凉州地百八十震。(《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正月辛丑,诏曰:“陇西、汉阳、张掖、北地、武威、武都,自去年九月已来,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杀害民庶。夷狄叛逆,赋役重数,内外怨旷,惟咎叹息。其遣光禄大夫案行,宣暢恩泽,惠此下民,勿为烦扰。”(《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二年……凉州自九月以来,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败坏城寺,民压死者甚众。(《资治通鉴卷五十二》)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九月(143年10月),陇西、汉阳等六郡地震。震中冀县西,东经105°18′,北纬34°32′。震级7级,烈度9度。从上年九月开始一年内地震180多次,山谷坼裂,城郭寺院倒塌,压死民众。(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汉安二年(143),汉阳等郡自去年九月乙未至是年春正月月辛丑,地震180多次,山谷坼裂,败坏城寺,伤害民庶。(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凉州所辖陇西、汉阳等6郡地震。自上年九月至是年春正月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44年(东汉顺帝建康元年)
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后汉书•五行志》)
正月,凉州六郡地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死伤民众。(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三国
公元240年(魏正始元年)
冬十一月甲寅,秦州雷电,十二月辛已,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242年(魏正始三年),秋八月庚申,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晋
公元285年(西晋武帝太康六年)
冬十月,南安山崩,水出。(《晋书•武帝纪》)
冬十月,南安郡(辖今武山县)地震,新兴山崩,水涌出。(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319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
五月己丑,祁山地震,山崩,杀人。(《晋书•五行志》)
五月癸巳,天水郡始昌县地震,祁山崩裂,压伤民众。(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注:《顺治秦州志》将此次地震系于大兴三年夏五月乙丑,文曰“祁山地震,山崩杀人”。
公元366年(东晋废帝太和元年、前秦苻坚建元二年)
秦、雍二州地震裂,水泉涌出,金像生毛,长安大风震电,屋坏杀人。(《太平御览•十六国春秋辑补》)
东晋废帝太和元年(366年),前秦秦州、雍州地震。震中东经105°42′,北纬34°36′。震级⒌41,烈度6度。水泉涌出,房屋倒塌,压死民众。(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秦、雍二州地震裂,水泉涌出。震中秦州,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秦州地震⒋25级,烈度6度。水泉涌出,坏屋杀人。(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397年(东晋安帝隆安元年) 秦、雍等地地震156次。(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公元412年(东晋安帝义熙八年、后秦姚兴弘治十四年)
雍秦等州所在地震,前后一百五十六 。(《太平御览》)
公元41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后秦姚弘永和元年)
天水冀县石鼓鸣,声闻数百里,野雉皆鸲。秦州地震者三十二,殷殷有声者 八。山崩舍坏,咸以为不祥。(《晋书•载记第十九•姚弘》、《十六国春秋•后秦》、《十六国春秋补辑》、《太平御览》)
后秦秦州大地震,震中秦州,东经105°30′,北纬34°18ˊ。震级5级,烈度
7度。(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天水冀县石鼓鸣,声闻数百里,野鸡皆鸣。少顷,秦州地震32次,殷殷有声8次,山崩舍坏。(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秦州一带地震。清水、张家川等地地震30余次,殷殷有声者8次,崩山坏舍。(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秦州地震,5级,烈度6度,震32次,山崩舍坏。(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注:后秦秦州治所上邽(今天水市)。领郡四:天水郡、略阳郡、陇东郡、广武郡,相当于今天水市、平凉市一带。
南北朝
公元429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
秦地震,野草皆自歹。(《资治通鉴•宋纪三》)
西秦地震,草木皆自歹。(乾隆二十九年《秦州直隶州新志》)
公元477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 闰月,秦州地震,殷殷有声。(《魏书•灵征志》)
注:①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秦州州治上封
(今甘肃天水市),辖三郡:天水郡治上封,
略阳郡治陇城(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汉阳郡治今甘肃礼县。其境相当于今甘肃省静宁、庄浪、清水、秦安、天水市、甘谷、礼县、西和县境。(上邽因避讳道武皇帝改上封)
②本年系闰十二月,宣统新志误为闰五月。
公元479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 闰五月,秦州地震,殷殷有声。(《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481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
二月戊戌,秦州地震。(《魏书•灵征志上》)
春二月戊戌,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482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六年)
五月癸未,秦州地震有声。八月甲午,秦州地又震,有声如雷。乙未又震。(《魏书•灵征志上》)
夏五月癸未,秦州地震,到八月复震,有声如雷。乙未又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秦州地震,八月甲午,复震。有声如雷。乙未又震。(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公元48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
三月甲子,秦州地震有声。(《魏书•灵征志上》)
春三月甲子,秦州地震有声。(《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
正月辛未,并州地震,殷殷有声。闰月丙午,秦州地震。二月甲子,京师地震。丙寅又震。丙午,秦州地震有声。(《魏书•灵征志上》)
闰正月丙午,秦州地震。二月丙午,秦州地震有声。(《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注:查陈垣《二十史期间表》中二月无丙午干支。疑此次记载与同年正月间丙午地震为同一次。
公元500年 (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
六月庚午,秦州地震。(《魏书•灵征志上》)
夏六月庚午,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注:北魏宣武帝景明时秦州治上封(今天水)辖三郡:天水郡治上封,略阳郡治陇城
(今秦安东北),陇西郡治陇西,其境相当于今甘肃省渭源、陇西、漳县、武山、定西、通渭、甘谷、天水市、秦安、静宁、庄浪、清水一带。
公元503-504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
正月辛酉,凉州地震。壬申,并州地震。六月丁亥,秦州地震。十二月辛已,秦州地震。(《魏书•灵征志上》)
夏六月,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注:景明四年十二月按公元纪年法应为次年元月。
公元506年 (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 七月己丑,凉州地震,殷殷有声,城门崩。八月庚申,秦州地震。(《魏书•灵征志上》)
公元508年 (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
春正月庚寅,秦州地震。(《魏书•灵征志上》)
春正月庚寅,秦州地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512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
四月庚辰,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恆州之繁畤、桑乾、灵丘,肆州之秀容、雁门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杀五千三百一十人,伤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马杂畜死伤者三千余……十月壬申,秦州地震有声。(《魏书
•灵征志上》)
冬十月壬申,秦州地震有声。(《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注:《顺治秦州志》将此处的年号记为“永昌”。查中国历史年表,北魏无“永昌”年号,应为“延昌”之误。
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 十二月乙巳秦州地震有声。(《魏书•灵征志上》)
公元521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
六月,秦州地震有声,东北引。(《魏书•灵征志上》)
夏六月,秦州地震有声。至五年,莫折念生反。(《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隋
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十一月京都大风,发屋拔树,秦陇压死者千余人。地大震,鼓皆应,净刹寺钟鸣,佛殿门锁自开,铜像自出户外。(《隋书•五行志》)
十一月,戊子,立晋王广为皇太子。天下地震,太子请降章服,宫官不称臣。(《资治通鉴•隋纪三》)
十一月戊子(600年12月13日),秦陇大地震。震中东经105°42′,北纬34°36′,震级6.5度,烈度8度。秦陇压死者千余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注:秦陇,秦州、陇州。时秦州治上邽(今天水),陇州治襄武(今陇西),泛指今甘肃定西地区南部及天水地区一带。
唐
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
二月壬寅,秦州地震,廨宇及庐舍崩坏殆尽,压死官吏以下四千余人,殷殷有声,仍连震不止。命尚书右丞相萧嵩往祭山川,并遣使存问赈恤之,压死之家给复一年,一家三人已上死者给复二年。(《旧唐书•本纪》)
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先是,秦州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殷殷有声,俄而地震,坏廨宇及居人庐舍数千间,地坼而复合,震经时不定,压死百馀人。玄宗令右丞相萧嵩致祭山川,又遣仓部员外郎韦伯阳往宣慰,存恤所损之家。(《旧唐书•五行志》)
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本)治上邽……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徙治成纪之敬亲川。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依旧都督府,督天水、陇西、同谷三郡。其年,复还治上邽。(《旧唐书•地理志》)
二月壬寅,秦州地震,西北隐隐有声,坼而复合,经时不止,坏卢舍殆尽,压死四千余人。(《新唐书•五行志》)
又开元中,秦州地震,寻差官宣慰,兼降使祭山川,所损之家委量事安置奏闻。(《旧五代史•五行志》)
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令右丞相萧嵩致祭山川。又令仓部员外郎韦伯阳往宣慰,存恤所损之家委,随事处置闻奏。(宋《唐会要》)
二月壬寅,秦州地连震,坏公私屋殆尽,吏民压死者四千余人;命左丞相萧嵩赈恤。(《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二月,秦州地震,廨宇及居人庐舍陷坏,压杀四千余人。诏压死家复一年,一家二人已上死者给复二年。(《册府元龟》)左补阙李祥上疏曰:“……又开元中秦州地震。寻差官宣慰兼降使致祭山川,所损之家,委量事制置奏闻。”(光绪二十一年刊本《五代会要》)
清水古秦亭旧地,在汧渭之间,……汉武帝时始名清水,……后因唐开元时地震,宝应初复遭吐番兵火,城圮庐毁。宋太平兴国二年,
曹玮因南二里许,人家稠密处改筑今城。(乾隆《清水县志》)
二月壬寅,秦州大地震。震中东经105°48′,北纬34°32′。震级7级,烈度9度。隐隐有声,地表坼而复合,余震经时不止,房屋倒塌殆尽,压死4000余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二月二十八日,(3
月19日)地大震。震中在白沙、山门之间。震级7级,地理座标为北纬34°42′,东经106°18′,是清水境内发生的 一次震级最大、伤亡最惨重的地震。地坼而复合,庐舍殆尽。(陕西人民出版社《清水县志》)
2月,秦州大地震,7级9度。地裂水涌,房屋多毁,压死4000余人。(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二月二十八日,秦州地震。先是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有声,俄而地震。地坼而复合,震经时不定。坏庙宇及人居庐舍数千间,压死四千余人。(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注:据专家考证,麦积山石窟群中间部分,便是因为这次地震而塌毁。由此,整个窟群遂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上七佛阁屋顶、廊柱也可能是这次地震破坏的。
五代
公元931年(后唐明宗长兴二年) 十二月……秦州地震。(《旧五代史•明宗纪九》)
公元932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八月,秦州地震。(《旧五代史
•五行志》)此后又于同年九月乙巳(10月28日)发生地震。(《旧五代史•五行志》)
12月,秦州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十二月庚午,秦州地大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933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八月乙巳,秦州地震。民房倒塌,压死居民。是月地又大震。十二月庚戊地又大震。(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八月,秦州地震两次,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宋
公元966年(宋太祖乾德四年) 甘谷地震,压死六千余人。(《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
公元986年(北宋太宗雍熙三年)
九月丙戌,秦晋诸州昼夜12震。(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九月丙戌,秦、陇诸州昼夜地震12次(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九月丙戌夜,地震12次。(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注:《天水市志》以本年为北宋太祖雍熙三年,误。查中国历史年表,太祖无“雍熙”年号。
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 三月戊申……秦州地震。(《宋史•本纪》
三月,秦州地震。《宋史•五行志》)
春三月戊辰,秦州地震。秋七月乙亥,秦州水。(《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三月,陇城、天水地震。(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三月戊申,秦安东北、天水西南一带地震,张家川在其内。(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注:宋代秦州治成纪(今天水),辖四县:
成纪、陇城(今秦安东北、庄浪西南)、清水、天水(今天水西南)。
元
公元1308年(元武宗至大元年)
六月……丁酉,巩昌府陇西、宁远县地震,云南乌撒、乌蒙三日之中地大震者六。(《元史•本纪第二十二》)
六月丁酉,巩昌府通渭、陇西、宁远等县地震,夏秋之间复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夏四月,大雨河溢,地震山崩。(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
五月戊申朔,乙丑,秦州成纪县山移。是夜,疾风电雹,北山南移至夕河川,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敕遣官核验赈恤。(《元史•本纪第二十五》
五月,戊申朔,
……乙丑,秦州成纪县山移。是夜,疾风电雹,北山南移至夕河川,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士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敕遣官核验赈恤。监察御史马祖常言:“山,不动之物,今之动者,由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在官有当言不言之佞,故致然耳。”(《续资治通鉴•元纪十七》)
夏五月乙丑,秦州成纪县山移。是夜,疾风雷雨,北山南移至藉河川。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1318年(元仁宗延祐五年)
二月癸巳朔,日有食之。……秦州秦安县山崩……己卯……巩昌陇西县大雨,南土山崩,压死居民,给粮赈之。……戊子,巩昌路宁远县山崩。(《元史本纪•第二十六》)
二月……丁酉,秦州秦安县山崩。五月……巩昌陇西县大雨,南土山崩,压死居民;给粮赈之。秋,七月……戊子,巩昌路宁远县山崩。……八月,庚子,帝至自上都。
是月,伏羌县山崩;秦州成纪县暴雨,山崩,朽壤坟起,覆没畜产。(《续资治通鉴•元纪十七》)
二月,成纪(今天水)、秦安地震,声如雷。(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七月戊子,宁远山崩。(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
八月壬寅……秦州成纪县山崩。(《元史•本纪第二十七》)
八月壬戌,秦州成纪县地震,山崩。(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八月,秦州成纪县地震,山崩。(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333年(元顺帝元统元年)
元统元年八月,巩昌、徽州山崩。九月庚申,秦州山崩……十一月丙申,巩昌成纪县地裂山崩……辛亥,秦州地裂山崩。(《元史•五行志》)
八月壬申,巩昌徽州山崩……(九月庚申),秦州山崩……丙申,巩昌成纪县地裂山崩,令有司赈被灾人民……辛亥,江西、湖广、江浙、河南复立榷茶运司。追谥札牙笃皇帝为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时寝庙未建,于英宗室次权结彩殿,以奉安神主。封伯颜为秦王,锡金印。是日,秦州山崩地裂。(《元史•本纪第三十八》、《续资治通鉴•元纪二十五》)
元统元年秋,九月庚申,秦州山崩,冬十一月,成纪县地裂山崩。辛亥,秦州地裂山崩。(《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十一月,成纪县地震,山崩。(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注:成纪为秦州治。
公元1335年(元顺帝元统三年) 六月,秦州成纪地震,地裂山崩。(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336年(元顺帝至元二年)
五月壬申,秦州山崩。(《元史•五行志》)
五月……壬申,秦州山崩。(《元史•本纪第三十九》)
至元二年夏五月壬申,秦州山崩。(《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1340年(元顺帝至元六年)
六月……己亥,秦州成纪县山崩地坼。(《元史•本纪第四十》)
(至元)六年六月己亥,秦州成纪县山崩地裂。(《元史•五行志》
六年夏六月已亥,秦州成纪县山崩地裂。(《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公元1342年(元顺帝至正二年)
二月,成纪地震,山崩水涌,溺死人畜无数。同年六月,成纪南坡6级地震,压死人畜。同年十二月,秦安地震,震百余日,移山陷谷,毁没宿舍。(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343年(元顺帝至正三年)
二月戊戌……秦州成纪县,巩昌府宁远、伏羌县山崩,水涌,溺死人无算。(《元史•本纪第四十一》)
六月乙巳,秦州秦安县南坡崩裂,压死人畜。七月戊辰,巩昌山崩,人畜死者众。(《元史•五行志》)
至正三年春二月戊戌,秦州成纪县山崩水涌,溺死人无算。夏六月乙巳,秦安县南坡崩裂压死人畜。(《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三月,宁远山崩水涌,溺死人畜无算。(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345年(元顺帝至正五年)
冀城地震,百余日方止。(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十二月癸亥,冀城地震,百余日方止。(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1352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
三月……陇西地震百余日,城郭颓夷,陵谷迁变,定西、会州、静宁、庄浪尤甚。(《元史•本纪第四十二》)
十二年……闰三月丁丑,陕西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迹者。会州公廨墙圮,得弩五百余张,长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开挽。(《元史•五行志》)
(至正)十二年春二月,陇西地震百余日。移山湮谷,陷没庐舍。(《顺治秦州志》)
至正十二年三月,秦州等处地震百余日。移山湮谷,陷没庐舍。(乾隆《伏羌县志》)
三月,巩昌、秦州等处地震百余日,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从三月开始,秦州等地地震百余日,震声如雷,山崩地陷,压伤人畜,毁民舍。(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4月18日,会州陇西地震,秦州各处地震百余日,移山湮谷,陷没庐舍。(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353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三月,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地震。(《元史•五行志》)
是月,会州、定西、静宁、庄浪等州地震。(《元史本纪第四十三》)
明
公元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 正月己丑,巩昌、临洮、庆阳地震。(《明史•五行志》)
公元1407年(明永乐五年) 二月戊午,西和地震。(《乾隆通志》、乾隆《西和县志》)
公元月1477年(明宪宗成化十三年)
闰二月癸卯,临洮、巩昌地震,城有颓者。四月戊戌,甘肃地裂,又震,有声。榆林、凉州亦震。宁夏大震,声如雷。城垣崩坏者八十三处。甘州、巩昌、榆林、凉州及沂州、郯城、滕、费、峄等县,同日俱震。(《明史•五行志》)
公元1483年(明宪宗成化十九年) 二月甲戌 (3月19日)陕西伏羌县地震。(《宪宗实录》)
明成化十九年(1483)甲戌,地震。(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注: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合并陕西、甘肃两个行中书省为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及其所属州县(约相当于今甘肃天水、陇南及定西大部)均归陕西布政使司管辖。(《明史•地理志》、《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
公元1485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
闰四月癸未,巩昌府、固原卫及兰、河、洮、岷四州,地俱震,有声。(《明史•五行志》)
注:据《顺治秦州志》记载,此年“陇右大旱大饥”。
公元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
地大震。(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注:据《明史五行志》记载,此年“十二月辛卯,四川地震,连三日。二年五月庚申,成都地震,连三日,有声。”但震级不详,有可能波及陇南天水地区。
公元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
六月戊申,岷州、宁远俱震有声,房屋摇动。同年六月二十七日丑正午刻,宁远自东南方起,地震连复两次,声似雷鸣,至西北方止。(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491年(明孝宗弘治四年)
九月庚子(10月29日),陕西秦州、宁远、伏羌、礼县三县地震,声如雷,房屋震动。(《孝宗实录》)
九月庚子,秦州及宁远、伏羌、礼县地震,有声如雷,房屋震动。(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九月庚子,秦州及宁远地震,有声如雷,房屋动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492年(明孝宗弘治五年) 七月壬午(8月6日)陕西礼县地震有声。(《孝宗实录》、《国榷》)
公元1493年(明孝宗弘治六年)
闰五月乙巳(6月25日)陕西礼县地震,有声如雷,动摇屋宇。(《孝宗实录》)
明弘治六年闰五月甲辰,陕西礼县地震有声。(《国榷》)
公元1496年(明孝宗弘治九年)
十月乙酉(11月16日)陕西礼县地震,有声如雷。(《孝宗实录》)
明弘治九年十月乙酉,陕西礼县地震,有声如雷。(《国榷》)
公元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十二月甲午(1月9日),陕西秦州地震
(《孝宗实录》、《国榷》)
12月,秦州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注:弘治十二年已未为公元1499年,但该年十二月是公元1500年元月。《秦城区志》将此次地震系于1500年12月,误。
公元1509年(明武宗正德四年) 四月丙戌(5月13日)陕西固原州、秦州、岷州并地震,有声如雷。
(《武宗实录》)同时,波及巩昌、固原、秦州、岷州、宁夏中卫。(《国榷》)
4月,秦州地震,有声如雷。次年2月又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注:地震发生在阴历四月,按公元纪年应为5月。《秦城区志》误。
公元1520年(明武宗正德十五年) 二月乙丑(2月24日),陕西秦州地震,有声如雷。(《武宗实录》)
公元1523年(明世宗嘉靖二年)
十月,徽县地震。(嘉靖《徽郡志》)
注: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嘉靖二年正月,南京、凤阳、山东、河南、陕西地震。”没有说明地震的具体地点和严重程度。时巩昌府所属各州县均归陕西布政使司管辖,但我们没有在当地史料中查到相关记载。又,《明史•本纪十七》将此次地震系于嘉靖三年,原文是“三年春正月丙寅,朔。两畿、河南、山东、陕西同时地震。”
公元1526年(明世宗嘉靖五年)
三月丁未(5月5日)陕西清水县、礼县地震。(《明世宗实录》)
三月丁未(5月5日),清水县、礼县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540年(明世宗嘉靖十九年) 四月庚午,洮州、甘肃俱震。(《明史•五行志》)
公元1542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
九月甲戌,平阳、固原、宁夏、洮州同日地震,有声。十一月丁巳,巩昌、固原、西安、凤翔地震。(《明史•五行志》)
冬十月十三日(11月19日)宁远县地震,
移时再震,树木动摇,鸡警犬吠,人被塌伤者众。(明万历十五年《宁远县志》)
冬十一月十三日,陇右地震移时,山崖崩坠,尘飞蔽野。(《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十一月,秦州属县地震,
山崖崩坠,尘飞蔽野。(乾隆二十九年《直隶秦州新志》)
十一月,徽州地震,山崩。(民国十三年《徽县新志》)
十月十三日(1542年11月19日)宁远、伏羌、清水等县地震。震中宁远,东经104°54′,北纬34°42′。震级5.5度,烈度7度。鸡惊犬吠,压死民众甚多……十一月,秦州属县地震,山崖崩坠,尘飞蔽野。(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冬十月十三日,宁远地震。震级⒌5级,裂度7度。移时再震,树木动摇,鸡惊犬吠,人被压伤者众。(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543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 十月壬申(10月28日)陕西秦安县地震有声。(《世宗实录》)
十月(1543年10月28日),秦安县地震有声。(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
秋八月,鸡山崩移,寒鸡川。水不流年余。陇水清旬日。(《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八月,秦安地震有声。(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
三月丙子(4月18日),陕西秦州地震。(《世宗实录》)
秋八月,癸丑,秦安地震有声。(《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1545年9月28日)秦安地震有声。(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3月,秦州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
夏,清水恭门山裂,深不下二百余丈……秋八月戊子,秦安县地震,癸巳又震。(《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八月戊子,秦安地震,癸巳又震。(乾隆《秦州志》)
癸已(9月3日)清水县弓门镇山裂,深200余丈。(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
六月辛酉(7月22日),陕西秦安县地震,声如雷。(《明世宗实录》)
9月28日,秦安地震有声。(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51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年) 秦安地震。(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
四月甲子(5月5日),陕西秦州地震有声。(《明世实宗录》、《国榷》)
4月,秦州地震有声,此后两年又发生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
四月壬午(5月13日)陕西秦州等处地震……丙戌(5月17日),陕西秦州、礼县地震。(《世宗实录》、《国榷》)
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
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明史•五行志》)
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地大震,河、渭溢,死者八十三万有奇。(《明史•本纪第十八》)
陕西诸郡地震,声如雷,山移地震,郡邑皆陷,压死人畜无数。(《乾隆通志》)
冬十二月十八日,陇右地震,有声如雷。(《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宁远(今武山)鸡飞犬走,人被塌伤众。(明万历《宁远县志》)
清水坏民屋舍。(乾隆《清水县志》)
伏羌(今甘谷)地震声如雷。(清乾隆《伏羌县志》)
十二月,宁远、伏羌等处地震,坏民屋舍。……
(1556年月1月23日),陇右地震,波及秦州及属县。震中陕西华县,东经109°42′,北纬34°30′。震级8级,烈度11度。震声如雷,鸡飞犬吠,房屋倒塌,压死人众多。(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秦安地震,坏民屋舍。(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十二月十二日(1月23日),陕西省华县发生8级地震,波及张家川,有声如雷。毁坏民房多处,为6度破坏。(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地大震,声如雷鸣。(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注:嘉靖三十四年应为公元1555年。但此次地震发生于旧历十二月,按公元计算,就是1556年元月。《天水市志》将此次地震系于嘉靖三十五年,误。
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
九月庚申(10月7日)陕西秦州、秦安各地地震。(《明世宗实录》)
九月(10月7日),秦安地震。(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
三月十七日(4月15日)宁远又地震。(明万历十五年《宁远县志》)
三月十七日,宁远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
正月庚申,陕西地震……五月丁卯,蒲州地连震三日,声如雷。六月甲申,又震。十月丙午,华州地震,声如雷。至壬子又震,戊午复大震,倾陷庐舍甚多。(《明史•五地志》)
陇西地震者十余次。(《顺治秦州志卷八•灾祥志》)
陇右地震十余次。(乾隆二十九年《直隶秦州志》)
陇州地震十余次。(道光《两当志》)
六月,清水地震死亡840余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六月辛酉,清水地震,死军民840余人。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561年(明世宗嘉靖四十年)
二月戊戌,甘肃山丹卫地震,有声,坏城堡庐舍。六月壬申,太原、大同、榆林地震,宁夏、固原尤甚。城垣、墩台、府屋皆摧,地涌黑黄沙水,压死军民无算,坏广武、红寺等城。(《明史•五行志》)
公元1562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
是岁,宁夏地震,圮边墙。(《明史•五行志》)
秋八月,清水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
秋八月,清水地震。(乾隆六十年《清水县志》)
秋八月,清水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568年(明隆庆二年)
三月甲寅,陕西庆阳、西安、汉中、宁夏,山西蒲州、安邑,湖广郧阳及河南十五州县,同日地震。戊寅,京师地震。是日,山东登州、四川顺义等县同日震。乐亭地裂三丈余者二,黑沙水涌出。宁远城崩。四月癸未,怀庆、南阳、汝宁、宁夏同日地震。乙酉,凤翔、平凉、西安、庆阳地震,坏城伤人。(《明史•五行志》
三月甲寅,陕西庆阳府、西安府及临潼一带地震,倒塌城池房屋,压伤人口。(明万历《续文献通考》)
宁远、陕西庆阳、宁夏等处地震,宁远城崩。(《宣统新通志》)
三月甲寅,宁远城崩。(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注:据《明史•五行志》,“宁远城崩”发生在“戊寅”日,而非“甲寅”。《武山县志》误。
公元1571年(明隆庆五年)
十一月庚辰(12月23日)陕西泰宁县地震,有声如雷。(《穆宗实录》)
注:查《明史•地理志》,陕西无泰宁县。据《校勘记》:抱本、嘉本作秦安县,是也。
秦安地震,有声如雷。(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
四月庚申(5月29日),巩昌、秦州俱地震。(《神宗实录》、《国榷》)
4月,巩昌府秦州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注:当年四月,按公元纪年应为5月。《秦城区志》误。
公元1590年(明神宗万历十八年) 六月丙子,甘肃临洮地震,坏城郭、庐舍,压死人畜无算。(《明史•五行志》)
公元1604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 八月壬午(8月28日),巩昌诸处地一日震十余次。秦州地震, 声如鸣鼓。(《神宗实录》、《国榷》)
闰九月庚辰,巩昌及醴泉地一日十余震,城郭民居并摧。白阳、吴泉界地裂三丈,溢出黑水,搏激丈余。(《明史•五行志》)
8月,秦州地震,声如鸣鼓。(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1607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 七月乙卯,松潘、茂州、汶川地震数日。(《明史•五行志》)
公元1609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
六月辛酉,甘肃地震,红崖、清水诸堡压死军民八百四十余人,圮边墩八百七十里,裂东关地。(《明史•五行志》)
公元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
二月癸未(3月5日),秦州又地震。(《神宗实录》)
六月二十五日,宁远地震,有声。洪广营倾倒,城裂二十余丈。(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是年六月二十五日,宁远地震,有声,洪广营倾倒,城裂二十余丈。(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618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
清水县地震四十余日。(乾隆二十九年《直隶秦州新志》)
清水地震40余日。(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清水张家川一带地震40余日。(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 二月庚午(3月20日),临洮、岷州、秦州皆地震(《熹宗实录》)
公元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九月甲寅,平凉、隆德诸县,镇戎、平虏诸所,马刚、双峰诸堡,地震如翻,坏城垣七千九百余丈,屋宇万一千八百余区,压死男妇万二千余口。十一月癸卯,陕西地震。(《明史•五行志》)
公元1630年(明毅宗崇祯三年) 宁远红嘴山崩,场垣俱毁。场禾上树,川庄一夕移于山上。(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631年(明毅宗崇祯四年)
六月乙丑,临洮、巩昌地震,坏庐舍,损民畜。(《明史•五行志》)
巩昌诸处地震,坏民舍牲畜。(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公元1634年(明毅宗崇祯七年) 甘肃全省大地震,坏屋伤人无数。(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
三月,宁远地震。(《乾隆通志》、康熙四十八年《宁远县志》)
四月,宁远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 宁远地震。(康熙《宁远县志》)
七月,宁远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
五月戊子,甘肃地震。(《明史•五行志》)
大饥,死者无算,人相食。秦州、礼县同时地震,地裂水出。(清康熙二十六年《秦州志》)
秦州地震。震中秦州。东经105°30′,北纬34°30ˊ。震级5级,烈度
6度。地裂水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秦州、礼县同时地震,地裂水出,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秦州、礼县地震,5级6度。(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清
公元1654年(清世祖顺治十一年)
丙寅,陕西、西安、延安、平凉、庆阳、巩昌、汉中府属地震。倾倒城垣、楼垛、堤坝庐舍,压死兵民三万一千余人及牛马牲畜无算。又十月(丁亥朔)十六日(壬寅)上以地震屡闻,水旱叠告,悯念民生,省躬自责,特命嗣后章奏文移无得称圣,降诏大赦天下……十二年五月戊子,免陕西延、平、庆、巩、汉等府属州县地震压死兵民,本年分丁徭额赋。
(1964年10月,台湾华文书局《清顺治实录》)
注:此次大地震极震区在天水罗家堡七十峪及木门里(天水、礼县交界处)一带,黄土谷地,山崩水壅,土陷数百尺,水聚数十丈,桑田沧海,塞河为潭,漂淹居民。两山滑坡达四公里,附近村落压埋千家,庙宇震圮,死人甚巨,地震年余不止。
八日,宝鸡、定远、沔县地震,坏屋压人。六月,兴安、安康、白河、紫阳、洵阳、兰州、巩昌、庆阳等处地震,声如雷,坏民舍,压死人畜甚众。(《清史稿•五行志》)
地震百余日,山皆倒置,水上高原。(康熙二十六年《巩昌府志》)
顺治十一年六月,秦州地大震,年余不止。凡城垣官舍崩圮殆尽,震死男妇七千四百六十四名。摇倒房屋三千六百七十二间。震塌窑砦不可胜计。(康熙二十六年赵世德修《秦州志•灾祥》,胶卷本)
州城旧制周围四里,高三丈五尺,阔三门,东曰长安,西曰西宁,上俱有重楼,南门亦如之,外环池深二丈。顺治甲午夏遭地震灾,城崩楼倾。知州姜光胤督工修理,民居以奠。(康熙二十六年《秦州志•城池》)
地震年余不止,是月空中有声如雷,经时乃止,秦州城垣官署民房崩圮殆尽,压死男妇万余口,罗家(寺)堡七十峪,两山拽成一处,雍河成潭。礼县木门地方山崩水雍,压漂居民村落,水聚为海,名曰海子,近复变为桑田。(乾隆年《直隶秦州新志》)
州城周四里余,高三丈有半,东西南有月城,东西北有壕,南湖水界焉,门三……宋知州罗拯城东西二城。明洪武初,千户鲍成约西城旧址面城之东,城相传宋魏王韩琦重筑,
明成化间重修……西城亦传为韩公筑。明嘉靖中重修。国朝顺治中,地震城圮,巡道宋琬捐俸重修。(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
陇以西为州者五,惟秦为最巨,官之所莅为卫城,环廓面城者四,睥睨相属者联珠。顺治甲午(十一年)六月乙未,坤维失驭,阳骄阴奋,载震载崩,丘夷渊实,氓居荡圮,复压万计。屹屹坚墉,坏为平壤,三版靡存,跛羊可越。考之前代书契所载,灾异之征,未有甚于兹土者也。(乾隆《秦州志•宋琬重修秦州城垣记》)
顺治甲午六月乙未,坤维失驭,阳骄阴奋,载震载崩,丘夷渊实,氓居荡圮,屹屹坚墉,坏为平壤,三版靡存,跛羊可越。考之前代,书契所载,灾异之征,未有甚于兹土地。余小子躬率吏民,素服郊哭,遍祷群望,旁行原隰,飞鸿爰集,百堵斯作。但城岗遗堞,疆城是忧,夙夜傍徨,当餐废箸。……(康熙丙午,宋琬《重刻安雅堂文集》)
注: 查是年六月无乙未日,据《顺治实录》,地震之日为丙寅,
即六月初八。
某以菲德,钦承简命,来淮秦州,夙夜战栗,掌恐获戾于上下神祗。乃六月丁卯地震天水。城复于隍,岸夷为谷,丘陵易位,壁走雷霆。哀我黔黎,化为壤土。半毕命于危垣,多填骸于陶穴。二三孑遗,靡室靡家,飘摇风雨之中,坐卧犬豚之侧。岁云秋矣,震撼未宁。(康熙丙午,宋琬《重刻安雅堂文集》)
祭秦州地震压死士民文……忽坤维之失驭,乃灾变之非常。荡高陵为深谷,摧坚壁为危墙。痛青衿与黔首,同大梦于黄梁。有阖门其皆殒,未绝飨于蒸赏。抱残骸以相枕,犹挽袂而牵裳。咸灰飞而瓦裂,各闲骨于黄垠。呜呼唉哉!云阴阴而变色,日惨惨而无光。彼陇头而流水,亦呜咽而悲鸣。或夫亡而妻寡,或子免而父戕。遍哀号于四野,哭魂魄于川梁。……(乾隆丙戌,宋琬《安雅堂未刻稿•祭秦》)
〔丁酉季春赴任北平留别秦州守姜继海〕余以甲午春,谬领陇头节,维时值天灾,厚地忽而裂,可怜半秦民,骨肉毙陶穴,板屋尽丘墟,坚城无遗堞,余也对残黎,呼天眼流血……。(宋琬《安雅堂诗集》)
顺治中年秦地震,崇墉摧堕如废墟。(光绪十六年刻本,施补华《安雅堂诗集第二集》)
注:诗题:《陶方之秦州书来,出钱筑堤三百丈,为民捍水。北筑室三楹,祀宋荔裳先生。先生顺治间备兵是州,地震城圮,破赀修亡,祀之以从民愿也》。宋荔裳即宋琬。
甲午地震于秦,多而且甚,作歌以纪之;久不归秦不欲问,恍惚传闻秦地震,小者地裂大崩城,死者无算十三生,去年冰雹打禾稼,雹大如磨人已惊,今又千里郡邑土不宁。将无夷峰湮谷平不平,地德莫测天更远,
我欲叩天泪沾缨。(顺治《李楷河滨诗选》)
伏羲庙先天殿七楹,后寝五楹,皆高朗深阔……明弘治庚戌年创始……嘉靖中增其式廓,嗣经兵燹地震,清时重修四次。(民国二十八年,贾缵绪总纂《天水县志》)
(建南山寺二配殿卧石纪事碑)是塔初建无可考,有宋重修铭石俱在,而石所不载者,传云有谶言重修落成之时,即征有崩陷,云后当遇地震而复坏,……(清顺治十五年《天水南郭寺碑文》)
甲午地大震,村堡皆平,压死居民无数,一年不止。(康熙四十九年《宁远县志》)
六月初八日夜,地震如雷,山崩地裂,压死士民三千有奇。自此常震,期年方止。(康熙二十六年《伏羌县志》)
顺治甲午年,六月初八夜,戌楼甫二筹,轰雷震于下,大地忽掀翻,
谷裂倾庐舍,千里无完楹,死者相枕籍。陶穴自有邵,悬崖户牖开,崱屴夷为谷,亿人罹大灾,当年避兵戈,谓寇莫谁何,岂知太平日,于中婴祸罗,抱头夫与妇,挽臂弟牵哥,永绝断肠声,昏夜无人过。有力知掩藏,贫者无更张,山中一夜动,万户成斧坊,烟绝爨不举,有积空如梁。初震失人魄,况复经旬愕,
嗷嗷风露立,哀呼忧地薄,宁者地之常,多杀帝所伤,二者失其职,下土逢奇殃。(邑令王一经撰,乾隆三十五年《伏羌县志》)
夏六月地震,年余不止,是月空中有声如雷。(康熙二十六年《清水县志》)
宋荦《筠廊偶笔》云,杜诗,“秦州城北寺,传是隗嚣宫”。家玉叔见分巡秦州,时地震。城北寺裂开丈余。得古瓷一窖。年来散去殆尽。仅余碗二杯一。(1955年三联书店,
邓元诚《骨董续记•隗嚣碗》)
注:东汉初,隗嚣据天水等郡,自称尊号,曾修皇城金殿于城北寿山。杜甫《秦州杂诗》有:“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之句。
六月初八日,(1654年7月21日),秦州大地震。震中秦州,东经105°30′,北纬34°18′。震级8度,烈度11度。余震一年多不止。城垣官舍崩圮殆尽。摇倒房屋3672间,压死7464人。伏羌地震,声如雷,山崩地裂,倾倒屋舍,压死3000余人。清水地震年余不止,是月空中如雷。宁远大地震,村堡皆平,压死居民无数。(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六月初八日,地震,声如雷。山崩地裂,倾倒房舍,压死士民三千有奇。自此常震,期年方止,死者枕藉。(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甲午,宁远大地震,村堡皆平,压死居民无数,一年不止。民间有“顺治十五年,地动整一年,百姓遭灾难”的传说。(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六月初八日(1654年7月21日),秦州大地震,城崩楼倾,房屋倒塌,年余不止。是月,空中有声如雷。(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夏六月丙寅初八日(7月21日),秦州地大震(8级,11度),年余不止。凡城垣官舍崩圮殆尽。是月空中有声如雷,经时乃止。张家川为重破坏区。(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6月8日,秦州地震,8级11度,凡城垣官舍崩圮殆尽,震死男妇7464人,震倒房屋3762间,震塌窑砦不可胜计。(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 正月二十五日,伏羌地震。(《清史稿•五行志》)
伏羌地震,有声如雷。(康熙《伏羌县志》)
正月二五日,地震。(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 1664年(清康熙三年) 六月,秦州地震。(《乾隆通志》)
6月,秦州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伏羌地震,有声如雷。(康熙二十六年《伏羌县志》)
十一月二十七日,伏羌地震,有声如雷。(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秋七月,宁远地震,八月又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陇南地震,秦安尤甚。(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五月二十七日,冀城地震。(《清史稿•五行志》
五十七年,伏羌、通渭、会宁等县及岷州卫有地震,伤亡缺额之七千六百八十丁,该银一千四百八十六两有零,人口既无,丁银自蠲免。(《乾隆东华录》)
(秦安城)周九里九十步,高丈有九尺,成化中重修,嘉靖中增修,东加三之二,南加五之半,城高三丈有五尺,厚三丈有三尺,卫以月城。
清康熙戊戌地震,门楼倾圮,周遭剥削,城上四隅,旧皆有亭,可以憩顿,并与女墙垛口之属,一概无余。(乾隆《直隶秦州新志》)
康熙末年兰州地震,山移百里,伏羌一县悉埋地中。(嘉庆《金州志•谢济世〈游龙隐告记〉》)
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地大震,北山南移,复压永宁全镇。礼辛震,留少半焉,西北村庄无有存者。伤士庶男女合三万余人。(乾隆十四年巩建丰《伏羌县志•祥异》卷12)
通渭城池俱陷,从前规模荡然尽废,东北城垣俱覆没,只存西南一隅,官民移居西关。公署、儒学、庙宇、社稷坛、仓廒等俱圮,官居民舍尽复,城乡压杀人4万有奇。城北笔架山一峰崩复没,壅塞渭河。城东北隅平地裂陷,黄沙黑水涌出,南乡尤甚(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
(秦州文庙)明洪武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中累加重修。清康熙五十七年地震,殿宇倾圮。(乾隆二十九年《直隶秦州新志》)
戊戌五月二十一日,秦中地吼如雷鸣。须臾震动数千里,砰訇恐是天根倾。临洮巩昌势尤剧,稚堞坏圮无完城。伏羌郊外地迸裂,通渭城内山奔崩。(《天水地震史料汇编》)
伏羌(今甘谷)
……庠生杨凤翔家西川五十里……,康熙戊戌五月遭地震,永宁大正环村居民数千户,是时北山飞崩,尽掩压土泥中,独翔一村杨姓者庐舍俱安在无恙。(乾隆三十五年《伏羌县志》
康熙五十七年五月地大震,数十日不止。(乾隆六十年《清水县志》)
道光十六年知县严长宦率邑人修之,记云:秦安县(城)自康熙戊戌地震圮坏,至乾隆庚寅(三十五年)始修复焉,其坚厚亦不逮于前矣。(道光十八年《秦安县志》)
元大德间置秦安县,而黉官创始。历有明数百年,累加修葺,至清顺治十六年复为增饰。其基北抵街,南抵城,东抵明伦堂儒学公署,西抵文昌祠及义学。中为台,高三尺许,建大成殿五楹,后为启圣祠,最后有尊经阁。于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遭地震奇变,墙垣塌坍,殿垣倾圮,瓦砾参差,行径杂沓。(《宣统新通志•雍正元年知县于鲸重修秦安县文庙碑》)
经这次我们考察,通渭城北里许(北山)
却有滑坡遗迹,但规模不大。记载上所谈雍正八年移治安定监,就是今日的马营镇。另外,谈到复压永宁全镇,就是今日甘谷西四十里铺。该镇城堡位于渭河南岸,部分修筑在山坡上,部分修筑在坡脚下的平川上(当地人称连山城)。由于这次地震引起的大滑坡把城壅陷了,现在还能看到残留的东南墙遗迹和滑坡形象。在渭河北岸也有大滑坡出现,规模巨大,长约七、八公里,发生在黄土层内。滑坡的顶部有两级陡坎,上面的一级较老,由于长期的剥蚀作用陡坎不明显而圆浑;下面的一级较新,陡坎新鲜而陡直,可能是近期形成的。该滑坡相距永宁镇约有二公里,下面还有渭河相隔,看来复压永宁镇不是该滑坡压的,而是永宁镇所处的滑坡体壅压的。此外,在四十里铺李姓社员家发现的书写中堂,也证实了永宁镇是这次地震壅压的,该中堂是嘉庆年间的,上记
“……康熙戊戌夏午地震山崩全镇,复没皿器乘无一在者,盖世系不可详考矣,劫灾之余不过数人……”(1966年兰州地球所《天水地区地震调查报告》)
康熙戊戌夏五月二十一日,秦陇山以西适有地震之异,计平、庆、临、巩四郡及治边卫所,广穹约三千里震同时,而传灾伤者平之静宁外,巩昌最,计巩属州若县一十有七所,伤轻重不等,难更仆数,而报灾重者,通渭为甚,伏羌次之,当时是坤舆控机,山川腾沸,不减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变,加以亿万生命无论贤愚沦陷于土井陆海中,不过一呼吸间耳。通渭城原负北山之麓。方震时,山裂土飞平地为高阜或深陷数丈,计城中压死居人无算,土人言是日,日出寅刻,天微阴光为雾撩,觉黯淡无色,乍见黑气四塞,震声便轰轰不绝,过迅雷十倍,而(亘)北一带,山崩土飞、壅渭而奔,直扑于南山腰,将环镇二十里属人压之,其平地衡为高阜,倾陷坳垤淤泥若瀵,令人怵目而惨心者,度一如通渭也。镇中乙酉科举人严用熙,其兄用和为邑学生,二人震起,因往外探亲偕行,方次里门首,家童忽走报熙曰小相公服药不肯下趣,主渝颜之,熙闻兮旋回去,用和遂乘马按辔行未里许,即陟南山岗以故地震得不死,熙回未移时,竟与阖门百口俱陷焉。北山坡有一寡妇,背筐手锄往田间拾菽,震时皆扑地不复辨东西何向,逮震甫定,睁眼呆瞪,则身在南山坡,视其筐锄仍在背,占手无一遗者,又一异事矣。(《天水地震史料汇编》)
甘谷谚语:“七十二统连夜转(指水磨),九十九顷不靠天,若要穷我李奉先,干了渭河塌了天”。(对答曰)“不干渭河不塌天,一夜穷你李奉先。”按此谚语亦记戊戌大地震,
使伏羌北山越渭压复永宁镇,渭河被堵塞聚流三日,一旦豁通水势汹涌将中洲村土豪李奉先田产全部冲光,李由富变穷,此谚语记载了这次地震使北山越渭断流三日的重要情况。(《天水地震史料汇编》)
五月二十一日(1718年6月19日),秦州诸处大地震,震中通渭、甘谷间,东经105°12′,北纬35°06′。震级7.5级,烈度10度。连震数十日,山崩地裂,压伤人畜。(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五月,地震。北山南移,压没永宁镇,伤士庶男妇三万余人。(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五月二十一日(1718年6月19日),通渭、甘谷间大地震,涉及秦安,秦安城门楼倾圮,周遭剥削,城上四隅之亭及女墙垛,一概墙无余。文庙遭地震奇变,墙垣塌损,殿垣倾倒,瓦砾参差,行经杂沓。秦州诸处大地震,数十日不止,吼声如雷鸣,山崩地陷,黄沙黑水涌出,沟壑忽成丘陵。压伤人畜,秦安尤甚。(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五月二十一日(6月19日),秦州、平凉、庆阳各州、府地大震,波及清水,数十日不止。(陕西人民出版社《清水县志》)
五月二十一日(6月19日),秦州之清水地大震,数十日不止。(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760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 十月戊午(十八日),秦州地震,波及张家川。间有损坏房屋,压死人员、牲畜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
七月初一日,凤翔地震;十八日又震。伏羌地大震,倒塌屋舍二万八千七百馀间,压毙七百七十馀人。(《清史稿•五行志》)
其巩昌府之陇西、安定、会宁、通渭、漳县、宁远、伏羌、西和、岷州、直隶秦州所属之清水、礼县等十二州县亦于是日地动,内有损坏旧城仓署民房,并间有压毙人口牲畜者,而宁远、伏羌、通渭等三县较他处稍重。(《乾隆实录》)
七月十八日辰时地大震,压伤人口七百七十零,倒房屋二万八千七百零。上发帑金九万二十二两赈之。(乾隆三十五年《伏羌县志》)
护理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和其衷折:窃照巩昌府之宁远、伏羌,通渭三县,于本年七月十八日地震稍重,……甘肃素本贫脊,此次地震,倒塌房屋压毙人口较多,民力未免坚窘,……臣查宁远、伏羌、通渭三县,共压毙人口大小二千六十八口,……今三县共倒房七万四千七百 四十八间,……今生存男妇大小九万五千九百三十六口。(《清代地震档案史料》)
七月十八日(1765年9月2日)辰时,伏羌、宁远间大地震。震中东经10°56′,北纬38°48′。震级6.5级,烈度8-9度。伏羌死伤770人,倒房屋2.87万间。宁远死伤1.2万人,摇倒房屋3.75万间。(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七月十八日辰时,宁远大地震,倒塌房屋37500间,压死居民12000人,牲畜240头。是年十月戊午复震,房屋又有倒塌。巩昌府诸县皆大震,人野处,不敢入室。(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七月十八日辰时,大地震。被震村庄471处,7821户。倒塌房屋28718间,死伤770余人,牲畜132头。(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 志》)
七月十八日(9月2日),秦州之清水、礼县等十二州县地动,损坏仓署民房,兼有压死人口、牲畜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公元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
七月十八日(9月2日)武山、甘谷间大震,秦安县亦于是日地动,损坏旧城仓署民房,并间有压毙人口牲畜者。(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注:查他书所载,均以此次地震系于乾隆三十年,疑《秦安县志》此处有误,姑照存。
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
地震,房屋倾倒,人有压毙者。(《宣统新通志》)
十一月,宁远大地震。震中东经104°12′,北纬34°12′。震级5级,烈度6度。房屋倾倒,压死多人。(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十一月,宁远地震。震级5级,烈度5度。房屋倒塌,人有压死者。(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861年(清文宗咸丰十一年) 八月朔(9月5日)宁远地震。(《清史稿•五行志》)
咸丰十一年,宁远地震,东乡尤甚。(《宣统新通志》)
十一年,宁远地震,东乡尤甚。(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
秦州大饥,谷物踊贵,……地欻大震。雒家坪(今属甘谷县)山崩,压死穴居者数十人。(光绪十五年《秦州直隶新志》)
地大震,雒家坪山崩,压死穴居者数十人。(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秦州大地震,震中在州城。(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1879年(清光绪五年)
阶州、文县、成县、西固、同州、秦安、秦州、清水、礼县、徽县、两当、泾州、崇信、灵台、安化、宁州、固原、海城、平凉、静宁、隆德、化平、西和、洮州、陇西县丞、安定各厅州县先后驰报:本年五月初十日(6.29)午时地震,至二十二日始定。中间或间日微震,或连日稍震即止。惟十二日寅时阶州及文县、西和等处大震,有声如雷,地裂水涌,城堡、衙署、祠庙、民房当之者非彻底坍圮,即倾欹坼裂,压死人民或数十名及百余名、或二三百名不等。牲畜被压伤死甚多。(光绪五年八月初三日《申报》第二页)
窃维甘肃土厚水深,山泽之气,每多壅淤;地震之患,亦所常见,然不过倾刻动撼旋即平定复故。此次关陇同时告灾,陇右尤剧。各州县被灾情形轻重不同,有一震即止者,有连震数次始息者,亦有经旬不止,人民时虞倾压露宿者。危迫号呼,实堪悯恻。牲畜乏人经理,被压伤毙尤多。所有城堡、庙宇、官署、民房,率多倾坏,迥非寻常灾异可比。(《清代地震档案史料•陕甘总督左宗棠折》)
甘肃地震为灾,川陕毗连,同时震动,
东至西安以东,南过成都以南,纵横几二千里。(光绪五年八月初九《申报》第四页)
甘肃地震惟阶州、西固州同文县、西和及洮州、黑番四旗被灾较重。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左宗棠奏。(故宫档案)
五月初十日,陇右诸州县同时地震。(《清史稿•五行志》)
西和五月十二日地震。城垣:四城共摇倒垛墙九十七丈,又四面城墙震裂开缝十余道。衙署:县街头门摇倒一间,土地祠东厦一门,后墙倒塌,大堂上盖摇落,吏房、兵房、刑房、屯粮房、宅房、门役房、茶房、快班、皂班、马号,各房墙垣均有摇塌之处。监狱四面监墙俱有损伤。典史署大堂、二堂、左右房屋、照墙、梁柱均欹斜,县营摇倒汛库、楼房墙一面,压损中梁,坐署楼墙一面倒落,折损楼板,余房摇斜。城乡:城内,关庙共摇损民房230余间,东乡摇坏房1600余间,伤死人20口。南乡摇坏2200余间,伤死民380人。西乡摇坏房490余间,伤死民3人。北乡摇坏房1990余间,
伤毙民9口。以上城乡共摇损民房6600余间, 共伤毙男女大小70人(《史念祖随录》)
秦州十日地震,十二日寅时地大震,至十三日乃止。山隤川移,城堞屋庐倾倒无数。州境伤人以数十计,阶州、文县则几成丘墟矣。自后一日数震,或数日一震,年余方息。东乡压毙男女大小三十人,畜二十二头,北乡压死男女大小二口。(《史念祖随录》)
伏羲庙 缔构伊始(弘治或正德)规模尚陋惬,嘉靖重修,增其式廓,殿寝廓,门坊之制始备,我朝顺治、乾隆、嘉庆中凡三葺修,
拓旧作新,弥益闳敞。然自嘉庆至今,年历八十,兵燹再更,重以乙卯地震(光绪五年)梁栋挠折,瓴壁剥陁,前阙摇落至尽。(《宣统新统志》)。
秦安五月十二日地震。城上东南砖垛炮台闪出一二分不等,所复之土坠,女墙土盖两砖俱跌落十分之三;西北砖垛炮台闪出二、三寸不等,复土女墙俱跌落十分之七;西城震落砖垛十三个;北城身内外各裂缝一道,南关外土城震倒,垛墙数丈。各庙除马王庙全行倒塌外,余俱欹斜。东乡压死男女大小十三口伤重者二十余人,坍塌房屋三百余座,西乡压毙幼孩一个,其余四乡房屋均有闪裂。(《史念祖随录》)
清水东乡共震塌民房149间,庙宇37间, 压死家畜14头,南乡震塌民房3间,西乡293
间。庙宇27间,压死牛羊十九只,北乡共震塌民房55间,庙宇五间,压死男妇七口,牛羊十七只。(《史念祖随录》)
礼县光绪已卯五月地震,房脊粉碎,城堞纷颓,地裂水涌,墙屋倒塌无数。(光绪十六年《礼县新志》)
光绪七年六月距城一百六十里西南岳平,大潭二里地大震,毙人四百八十口,牲畜无数。被灾者一千三百四十三户,男女六千二百八十口,坍塌房屋四千八百一十六间,张县主详请赈项共得钱一万三千四百八十四缗有奇,以赈济之。(光绪十六年《光绪礼县志》)
徽县 白塔寺,在城西四十里……系清道光间重修,有一塔甚古,外用砖
,八方十二级,高约六丈,广一丈五尺,自光绪五年地震后,只存九级云。(《徽县新志》)
五月十日至十二日(1879年6月29日至7月1日),阶州、文县大地震,波及秦州。震中今甘肃东南地区,东经104°41′,北纬33°12′。震级7.5度,烈度10度。“秦州川溃山移,城堞室庐倾倒无数。州境伤人畜以数十计……自后或一日数震,或数日一震,年余方息”。秦州伏羲庙“梁栋挠折,翎壁剥地,前阙摇落至尽”。秦州仓厫、监狱、衙署、寺院等处多有损坏。东乡、北乡压死32人。秦安城垣裂损,庙宇衙署或塌裂,各乡坍塌民房300多座,压死14人。清水城垣或裂或塌,衙署墙有倒者。城乡庙宇民房共塌约600间,压死7人,死牲畜52头。(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注:“川溃山移”,《宣统新通志》为川隤山移;“翎壁剥地”,
《宣统新通志》为翎壁剥陁。
五月十二日(7月1日),清水地震,北乡(即张家川一带)共震塌民房55间,庙宇5间,压死7人,牛羊17只。(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五月十二日(1879年7月1日),甘肃东南地区地震。秦安城上东南砖垛炮台闪出一二分不等,所复之土坠,女墙土盖两砖俱跌落十分之三。西北墙垛炮台闪出二三寸不等,复土女墙俱跌落十分之七;西城震落砖垛十三个,北城墙内外各裂缝一道。南关外土城震倒垛墙数丈。除马王庙外其余各庙全倒塌或奇斜。东乡压毙男女十三口,伤重者二十余口,坍塌房屋三百余座。(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五月十二日(7月1日),秦州地震,涉及清水,倒塌城墙
3处,炮台3处,震塌庙宇68间,民房500余间,压死7人、牲畜55头。(陕西人民出版社《清水县志》)
公元1880年( 清德宗光绪六年) 秦安地震。(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881年(清德宗光绪七年)
十月……礼县地震,震毙四百八十人,倾倒民房四千有奇,牲畜无算。(《清史稿•五行志》)
六月二十五日(1881年7月20日),秦安地震。(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882年(清光绪八年)
本年九月初十日亥时,秦州所属徽县、礼县、清水、两当、秦安、三岳及阶州之西固、文县等处,同时地动,均不过顷刻。惟文县、西固到十一日两次震动,其声如雷,窗棂动摇,逾刻乃止。据禀编查乡村人口牲畜房屋并无损伤民情亦甚安帖。(《清代档案史料•陕甘总督谭钟麟(光绪八年十月十六日)》)
九月初十日(10月21日),亥时,秦州所属清水、两当、秦安同时地动,均不过倾刻。(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九月初十日(1882年10月21日),礼县东南地震,秦安同时地动。(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885年(清光绪十年)
去冬十一月三十日子丑之交,甘肃秦州各处,同时地震,自清水以东,陇州、凤县、眉县至兰田止。南自阶文至汉中而止。据各属禀报:均称有声从东北来,窗棂摇动,顷刻乃止。亦有人不及觉者。惟秦州南乡大有里、百户店、庙平南川一带青石、天水周围百余里中地震甚久,平川较轻,山阜尤重。计坍塌房屋千余间,压死大小男女8户口,情形甚惨,其被坍草房为多,木料尚存。臣查甘肃阶秦,自光绪五年地震后,每岁必有一二处微动瞬息即止,居民习以为常或不及觉,近两年尚属安静,此次秦州南乡被灾独重。(《清代地震档案史料》)
十一月二十九日(1884年1月14日),秦州大地震。震中天水南,东经105°42′,北纬34°30′。震级6级,烈度8度。秦州南乡青石、天水周围百余里持久地震,平川较轻,山阜尤重,计坍塌房屋1000多间。(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十一月三十日子丑之交……甘肃秦州各处同时地震。自清水以东,陇州、凤翔等处均有声自东北而来。门户摇动,顷刻即止。(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地震十一月廿九日)玉皇夜半鞭茅龙,前驱雷鼓地声隆隆。黄灵惊窜富媪注,旋转乾坤轴生风。北山掀簸南山走,迸撒河水银屑空。墙壁撼床窗之启,如泛大海张帆蓬。我时梦中忽坐起,寒灯黯淡迷青红。筋罢骨战主不定,出视星宿摇苍穹。乾坤倾洞有如此,幸免倾身灰劫中。诘朝始听路人说,古天水县罹灾重。中衢倒拔千章木,别岭颓摧百丈峰。沧海桑田在俄倾,屋瓦坠地飞庐蓬。男踣女颠肝脑破,霜栖野宿心怔忡。败栋欹椽不敢入,有如鬼物藏幽宫。吁嗟乎,共工头触不周裂,女娲氏乃专神功。五色石铺大园足,芦灰止水川途通。二仪清浊奠高下,开阖翕辟相雌雄。岂意阴阳莽争战,以炮交车功崇墉。此事请从卯岁说,武阶危欲成鸿蒙。江翻石破动经月,啼号妇女惊儿童。兹夜倏然复大震,杀机将与前年同。滉漾筛摇无案墙,太息猿鹤尊沙虫。大块果然无一物,冲虚何处置吾躬。或云清时调玉烛,禹稷皋夔亮天工。六合静谧八荒定,边隅小眚安足穷。扶舆元气知不死,杞人之忧偏闷忪。膺血填盈写孤忿,此曲衷怨何时终。(1924年《敦素堂诗文集》)
中华民国
公元1920年(民国9年)
12月16日,海原、固原一带,北纬36°30′,东经105°42′发生8.5级
12度地震。
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所未见,被震之区,计一万五千方英里,自泾州以西至会宁,自海城以南至秦州,三百里以内之地均受影响,有四大城完全被毁,死者甚众,海城倾陷,葬身其中者七万人。估计地震区域内人口死者三分之一,计不下廿万人(1921年4月7日
《中国民报》)。
此次甘肃地震,据各县报告共死人二十三万四千一百十七丁口,各道死亡人数则泾原道最多,宁夏道最少,西路各县无死亡。计泾原道死163556人,兰山道死48354人,渭川道死18853人,宁夏道死3354人。其中死亡更多之县为海原,共死73604人,固原死36176人,
靖远死31933人,隆德死21732人,会宁死
13742人,静宁死12447人,通渭死10206人。(《地学杂志》1922年第八、九期)
地震声中所闻:十六日晚八时十分地震,区域甚大。兹接湖北、河西、山西、陕西、甘肃、直隶各省来电,均有地震发现。以甘肃、陕西两省最甚。宁夏所属,自七时起,至次日一时止,震动十余次。倒坍房屋,伤毙人民甚多。陕西同州,并有一处,陷落街市一里多长,深陷数十丈。一街人民,无一幸免,亦云惨矣。查此次地震情形,似由南而北,至中部则震荡愈甚。故京津一带,稍为平静,我国近数十年来地震,实以此次为最重云。(1920年12月23日《时报》)
秦州地震,城堞圮落,房屋倒塌,山崩地裂,黑水横流,其各县相距间之村庄市镇,或山崩所复而成高陵,或为地裂所陷,而成深谷,人民死伤不可胜计。吾县地震灾情西关最重,大城次之,东关、北关、伏羲城又次之,城外马跑泉最重、天水郡次之,计西关房屋倒塌无数。王家、葛家两崖,均因地势过高塌陷无余,附近该两崖居民强半压毙。陇南镇守使部下军队二百余人,驻守大城西门,该城门楼倾倒均被压死。五城居民压毙者不知其数,马跑泉摇出大川,水能行舟,吾家房屋两院虽有歪陷,人口究无意外。计已知者城内共死人400余,城外共死人两千余(旅京甘人某接其兄函1921年2月23日《中国民报》)
……天水郡杜家坪、白家湾、杨家山无二尺高之残墙,城垛堡壁,俱已震翻,河池水月寺莲池旁边,裂地纵横,道路断绝……。(1922年4月24日《新陇》第一卷4期28-33页)
城墙倒下,压毙人民四百余口。城外马跑泉、天水郡等处几等荡平。山崩地裂,涌出黑水多处。(1922年4月24日《新陇》)
同时天水县城楼覆,房舍倒塌,压毙居民二百余人,马跑泉,天水井等镇山崩地裂,黑水上涌,民舍悉荡,人畜多伤。驻扎天水之孔繁锦部,有兵一营,因城垣墙崩之时,压毙死亡一半。(《甘肃地震研究资料》)
十二月十六晚七时地大震,先有声自西北来者、空中如车声辚辚,城垣倾圮,房屋倒塌,全城号泣之声不绝于耳。是夜连震十余起,其后一日数起,如此者两月有余。人多露天而居,莫敢成寐。南城外堤裂有隙,涌出黑水。四乡同时皆震,大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势。是劫也,调查所得城乡倒房舍6794间,
压毙1183人。(民国《天水县志》)
南郭寺 在城南慧音山,宋时为妙胜院。殿宇宏敞,院中苍松劲柏,虬崛葱茜。……西院有浮屠五级,民国九年地震圮毁。(1939年西安秦风日报社《天水指南》,汪剑平编)
注:
天水现今除麦积山石窟残存而外,几乎没有遗留下来高层古代建筑,如塔等。南郭寺西塔,顺治十一年大震塌圮,复修好。后二百余年经过这次海原大震,残塔五级全被震圮。
清真寺在西关城东北角,建于元至正间。其殿五楹,琉璃碧瓦,丹楹刻甬。明洪武七年重建后规模始大。日后年久失修,民国九年九时地震,大寺殿柱中梁倾欹倾斜,内殿名买格费尔者柱脚危悬。(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
麦积山震声从西北来,庙宇未倒,也未破坏,仅正殿后墙裂缝约一指宽,有屋脊倒落现象。崖上原有裂缝为一指宽,震后为二指宽。不稳定的石块有掉落现象。震时,鸡鸭飞叫,人站立不稳,抱树而立。,据天水麦积山普静和尚(1979年去世)称,
一九二O年宁夏海原地震时,麦积山前后摇晃,山体裂缝,卡卡有声,大有山倾屋摧之势。这次地震山前瑞应寺破坏较重,大殿山墙崩塌,山门倾斜,寺内一棵高大的核桃树为之摇倒。(《天水地震史料汇编》)
清水地震全县死伤334人,牲畜压死1649头,倒损房屋7890间。(1921年3月15日《中国民报》)。
民国九年冬,地大震,城垣崩坏,周围雉堞陷落殆尽,门楼基础摧毁不堪。(民国《清水县志》)
秦安城郭皆毁,倒塌房屋十分之八,计60594间,窑洞477孔。压死官民3134口,牲畜2256头。城关东南山陷,郭家镇西山陷,云山镇山陷。(《天水地震史料汇编》)
礼县同日晚地震,历时约十五分钟。初微动,随后愈动愈甚,似有颠簸之象。全县共压毙九十八人,其中东乡死四十二人,北乡三十九人,南乡十人,西乡六人,城区死一人,受伤者共三十余人。倾塌房屋六千余间,牲畜压毙者千余头。大震后余震未止,每日常震一、二次或二、三次,至一月八日始静息。(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
民国九年十一月初七日夜,戌刻,地大震,约十五分钟。时,初微继甚,似有颠簸之象。倒塌公署房三十余间,人民房屋倒塌者十之八九,
城乡压毙男妇九十八口,受伤者男女廿五口, 牲畜一千二百余。(1933年《礼县志》)
漳县同日晚地震,历时约廿余分钟,摇动甚烈。县署、警署、学校、廨宇等房屋多有倾倒者,城墙城垛东南北三面倾倒殆尽,城内外民房亦多损坏,全县共压毙九人,受伤三人,距城十里之雷家坡山裂二尺许,长约十丈以上,中淌泥浆,坡下民房一所埋于泥中。城池:咸丰五年重建,民国九年复补葺,写门名……,九年地震,门楼女墙多为倾颓。(1928年《漳县志》)
镇河塔:在城南六里豆家坪,元时新建……民国九年地震强半倾颓。(1928年《漳县志》)
甘谷本城四街关:十六日晚七时地震,当晚震廿余次,至今未息。城垣坍塌,女墙七九五堵垛,房六七七间,敌楼三座,内围墙无数,城关坍塌瓦屋九二九间。城南二里许,王家山庄东北,山摇陷口,缝约三寸许。自山顶至山脚,颇有颓崩之势,询属危险已报。死伤人九七。(1921年《中国民报》)
此次死人一千二百余口,倒坍房屋二万余所。东西川轻、南北山重,北乡牛蹄镇山崩,
死七百余人。永丰镇亦死四百余人。南山迤城一带,房屋庙宇一齐倒塌……群山吐响,风狂天黑,时震不定。(1922年4月24日《新陇》)
武山 地震自十二月十六日至十年三月四日,其间不震日期无多,计死伤332人,死伤牲畜884头,学校被灾最重者28处,城垣倒塌34丈,炮房五十座,垛口446个,各区堡寨共塌46处,居民因房屋倒塌和财产被损而流离失所数千人。(1921年4月1日《中国民报》)
徽县 同日晚七时地震,响声如雷,檐瓦乱抛,屋灰烟起,约七、八分钟,远年土墙房屋倒坍数间。西门外龙首山、凤凰山庙宇倒坍更甚。城上营房土墙倒数处,垛口倒坍四十九个,北门城墙裂开丈余,全县共压九人。此外,别无山崩水淹等情事。(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
地震,死六十余人,压毙牲畜七百余头,
倒塌房舍十分之一。(1921年3月5日《民国日报》)
西和 西和地震,死四千余人,压毙牲畜一万五千余头,倒塌房屋十分之七。(1921年3月1日《中国民报》)
同日晚八时地震,有声如雷,发自西北,约廿分钟。嗣后复震动,计一夜之中连震十余次。翌日午后又震,计压毙人员一百零二人,受伤者二百七十二人,震塌房屋万余间。(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
猴年的冬月初,有一晚刚黄昏时刻,地动由西南方来。房墙有倒塌的,城堞墙倒得烂花花的,也压死两、三匹马。就在这块地方(西峪河坝)冒出青、黑水汁汁,形成一个东南西北长方形的旋涡,震后二、三十年,常有泥水冒出。(1979年6月21日西和县地震办公室《关于西和县历史地震及调查意见》)
两当地震,死七百余人,压毙牲畜五千余头,倒塌房舍十分之五。(1921年3月4日《民国日报》)
注:以上为目前可以查到的有关这次地震的历史资料。下面是新方志对这次地震的记载。
民国九年(1920年)12月16日,海源、固原大地震,波及今辖区。震中东经105°42′,北纬36°30′。震级8.5级,烈度12度。当夜连震10余次,余震相继两个月,房倒山崩,死伤累累。人多露天居住,不敢睡觉。天水南郭寺西院内西塔被震毁,麦积山瑞应寺大殿山墙崩塌,山门倾斜。天水县城楼倒塌,马跑泉、天水郡几乎震平。全县压死4600多人,牲畜7000多头。秦安县压死3134人,房屋倒塌60594间。清水县死伤1483人,房屋倒塌23089间。甘谷县死伤5299人,房屋倒塌2万多间。武山县死伤近1000人,房屋倒塌十之八九。(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民国九年(1920年)11月7日,固原发生8.5级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区2万多平方公里。死伤不下20万人。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所未见。武山当天下午7时许,发生7.3级地震,当夜大震十多次。过后小震,一日数起。震动无常。至次年3月4日方止。震期,河流多被壅塞,村堡亦有成墟。计死伤332人,牲畜884头。倒塌学校28处,堡寨46处,城垣34丈,炮房50座,垛口446个,居民因房屋倒塌和财产被损而流离失所数千人。震前,犬狂吠,鸡乱飞。牛马不厩,狂风大作,有声如雷。火光迸裂,怪相奇出,人莫解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夏历十一月初八日,海原、固原大地震。震级8.5级,烈度12度,波及张家川。自西北而东南,有声如雷,震摇甚烈。人站立不稳。清水全县倒塌房屋2.3万间,死伤1483人。死伤牲畜6812头。崩裂山川3处。山头崩裂,压盖窑庄、武家庄村民院落11处。张川镇西岸山圮川平。张家川地区压死779人。其中,龙山镇压死35人,马河223人,恭门13人,阎家8人,河峪6人,傅川9人,神树4人,张川镇261人,瓦泉镇102人,下马家35人,木河沟53人,渠子30人。(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12月26日,宁夏海源发生8.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6°,东经105°),波及陕西、甘肃等12省区。清水全县死伤1483人,压死牲畜6812头,倒塌房舍2.31万间,崩裂山川3处,城垣崩坏。(陕西人民出版社《清水县志》)
民国九年(192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夏历十一月初九日)下午七时,大地震。隆隆如雷。声自西北来,连震二十余次。天昏地暗,房屋倒塌,人畜喊叫。两月时间时震时停,倒塌房屋2万余座,58473间。塌坏土窑2300座。毁粮8298石。城墙倒塌795堵,垛房677间,敌楼3座。庙宇阁塔,毁坏无数。山崩地陷,涌出黑水,压死城乡人民1365人,伤3934人。牲畜压死26144头。(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十一月初七日,宁夏海原、固原大地震(8.5级,12度),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所未见,被震之区,计一万五千英里,波及秦安烈度为7度~8度。秦安城廓皆毁,倒塌房屋十分之八,计60594间,窑洞477孔。压死官民3134口,牲畜2256头。城关东南山陷,郭嘉镇西山陷,云山镇山陷。(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12月16日,海原特大地震,8.5级,烈度12度。区境在震区范围。两月不绝,倒房甚多,人畜伤亡惨重。(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公元1921年(民国10年)
2月15日,全县发生5级地震,广武坡尤甚。土山崩裂,压没民房30余间,耕地890余亩,壅塞道路1000余丈,行旅顿阻。(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927年(民国16年) 5月23日,甘肃古浪地震(8级,11度),波及秦安。(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公元1928年(民国17年)
8月13日,武山县地震。(1936年4月《西陲宣化公署月刊》)
8月13日,高家窑发生地震。(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公元1930年(民国十九年) 夏历六月初四,地震。(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公元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天水发生地震》北平、兰州电:天水三日下午后四时许忽发生地震,约三分钟即止,损失不重大。(1933年11月6日《申报》)
1933年10月2日下午四时,天水地震约一分钟,门窗震动。(《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1933年11月6日 (二十二年九月十九)
,天水地震。(《人文月刊》)
10月2日,天水地震,约1分钟。(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注:关于此次地震的具体日期,几条资料记载不一。似应以《申报》为准。
公元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洮河宁定县(二月)七、八日五次地震,城内房屋倒塌。陇南天水等地,亦同时剧震。(1936年2月13日《南京日报》,同日《新民报》)
3月2日,甘谷、陇西激震,死47人,伤500人,倒坏家屋千户以上。(译自《地震球》第八卷)
8月1日,天水南北纬34°24′,东经105°48′发生6级8度地震。
天水全城震荡,房屋颠簸,少数城堞崩落,教堂围墙、房屋等倒塌较多,倒城乡房屋4459间,城乡死115人,伤31人,其中城区死
11人,伤多人,牲畜600余头。东关、北关最重,西关次之。城北山上崖堡多被摧毁。南山石马坪附近土岗有崩裂倒塌,地陷。一日震22次,连震数日。
十里铺倒十余间房,伤一人,二十里铺倒坏房十多间。马跑泉、社棠镇、甘泉均屋瓦飞落,土墙开裂掉泥皮。(《天水地震史料汇编》)
〔兰州四日电〕天水一日下午一时许发生剧烈地震,大小续震十次,房屋墙垣多被震塌。(1936年8月5日《新民报》、《南京日报》、《中央日报》)
〔中央社四日兰州电〕天水一日下午一时许,发生剧烈地震,大小续震十次,房屋、墙垣多有震塌。(1936年
8月5日《新闻报》张1页4;同日《申报》张2页6)
〔兰州十二日电〕甘肃东部地震区域秦安、天水、西和、平凉、通渭、泾川、礼县、成县等三、四十县,均有剧震。各县县城及乡村房屋多倒塌,伤亡人畜,被灾甚重。(《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1936年8月13日《南京日报》、《新民报》、《中央日报》、《新江苏报》。)
据《立报》报导,在甘肃省东部的三十四个地区,在过去二天中感觉到了强烈的地震颤动,对天水及平凉等地造成了相当重大的财产损失,许多人丧生,数千头牲畜死亡。(1936年8月14日《字林西报》)
下午一时半地震,计城乡共压死115人,受伤者31人,倒塌房屋4459间,压毙牲畜六百有余。1936年地震,人们记忆犹新,记载属实,唯城墙根的房屋多被城上建筑物倒下压毁。(兰州地球物理所1960年8月22日《对天水地震烈度的初步意见》)
八月一日天气特别热,没有风,虽然盼望着能下一阵雷雨,但天气仍是这样晴朗。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着炎热的太阳。但突然,从远处传出可怕的震动,并不是云中的雷鸣,而是从地层内传出,原来是地震。十一点二十一分发生第二次地动,并且异常剧烈,以致教堂的围墙都塌下来,很多砖瓦都刮掉并打碎。房内外挂的装饰物都被震下来,有的都震的裂缝,几乎每一间房子顶蓬都震坏。壁上挂的钟有震下来的,桌上的煤油灯及书架上的书都被震下来,脸盆中的水从边线处向四面流出来。有三间房内都打碎了一些门窗,并且很多房内门都关不上。(《甘肃震研究资料》)
下午四点时吹起一阵南风,并天空上起了一阵乌云。五点时开始下雨,到晚间停下。八月一日夜最低温度19°,白天是27.5°最高。
八月二日,星期六,下雨一直到午前九时。由于晚间大雨,又有很多城墙倒下来,就是教堂顶都有打坏的。到上午十时半时,天才出了太阳,到午后太阳被云所遮。温度最低是十八度夜间,最高二十七度日间。夜间天气晴朗,仅有一朵白云,有时遮着明月。(《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是日天空布满积云,下午一时许骤起大地震,初在一时十分觉地壳微震,经一分钟后,霹雳一声自东北而西南。全城震荡,房屋颠簸,圮垛断壁,砖石横飞,沙尘蔽天,人声号泣。城区以东关、北关最重,西关次之。压毙人员十一人,负伤者甚多。城北山上崖堡亦多被崩摧。三分钟后震度略减,众心稍安,余震颇多,时亦强烈。计一日共震二十二次,二日共震六次,三日震七次,四日震一次,五日震一次,六日震一次,七日未震,八日一次,九日震一次。(《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天水下午三时五十一分强烈地震一分钟,四时五十六分,五十八分又发生同样强度地震,第一次继续四十五秒,第二次三十秒。(《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西和下午一时十五分钟许发生剧烈地震。自北来,历时五分钟,震度颇强。屋瓦皆鸣,城内房屋微有倒塌,其他无损失。连接复震二次,盐关镇受灾最重。是日十二时许,霹雳一声自北而来,地壳即为动摇,历时三分钟即止。墙垣多为倒塌,屋瓦一时乱飞,居民兢赴城外逃避。因逢集,人数较多,又逢大雨,
檐流如注,逃避不及,毙伤五、六十名,倒塌房屋一千五百余家。罗家堡被灾较重,人畜损伤无算。上午十二时许,西和盐关镇强烈地震,约三分钟,房屋倒塌1500间,死16人,重伤5人,轻伤22人。(《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秦安城关屋墙间有倾倒, 山中悬崖颓崩。
清水 县府瓦房一间,东城碉楼一处坍塌,三、四两区受损甚大。
礼县倒房数十间,死伤十余人,西区一带山崩地裂。
通渭 房屋倒塌,人畜受伤。
宁夏海源 房屋树木被摇折,塌者甚多。
陕西凤县土窑崩裂溜土,旧房栋移柱折。平凉、成县、徽县、兰州、武都、漳县、陇西等三、四十县及宁夏隆德、泾川,陕西西安、临潼均震,连震近一年。
1936年8月1日下午1时15分,天水发生强烈地震,连续震动10次,清水县三、四区(今白驼、松树、黄门、小泉、白沙、山门、秦亭、草川铺等乡)受损失甚大。(以上各条均据《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1936年9月5日,下午八时许,天水地震一次,约二秒钟,房屋颠荡。(《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1936年9月22日二十一时四十分,天水微震。(《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1936年9月30日十四时二十二分,天水微震,每次震后继续阴雨。(《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1936年10月1日下午一时四十九分,天水微震,历时二秒。(《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1936年10月11日上午六时六分,天水微震,历时二秒。(《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1936年11月19日夜一时五分,天水微震,历时二秒。(《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1936年12月24日上午九时五十五分,天水微震四次,历时二秒。(《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注:以下为新方志对此次地震的记载:
8月1日,天水、西和大地震,波及天水各县。震中东经105°48′,北纬34°24′。震级6级,烈度8度。天水全城震荡,城乡倒进房屋4459间,死伤146人。死牲畜600多头。日震22次,连震数日。(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8月1日,天水南乡地震,6级8度,天水全城震荡,房屋颠簸,城乡死115人,伤31人,死畜600余头。(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8月1日下午1时15分,天水发生强烈地震,连续震动10次。清水县三、四两区(今白驼、松树、黄门、小泉、白沙、山门、秦亭、草川铺等乡)受损失甚大。(陕西人民出版社《清水县志》)
八月一日,地震。死47人,受伤者100余人,毁坏房屋千户以上。(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8月1日下午1时许,天水发生剧烈地震,大小续震10次。房屋、城垣多有震塌。张家川一带为波及区,恭门、张川两区受损严重,房塌墙倒。(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6月25日,天水南地震(6级8度)。秦安剧震,县城及乡村房屋多倒塌,伤亡人畜甚重。(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注:查当年公历6月25日无天水发生较大地震记录。此条所载似即为8月1日的强震。如以旧历计算,此日应为六月十五日。疑《秦安县志》所记有误。
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1月19日十三时……天水有中强或轻微地震,每次三、四秒。(《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3月31日九时五十八分,天水有中强或轻微地震,每次三、四秒。(《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4月22日五时七分,天水有中强或轻微地震,共六次,每次三、四秒。(《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3月31日及4月22日,天水地震。(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注:这几次地震均应是上年大地震后的余震。
中国人民共和国
1954年 山丹地震,波及秦安各地。悬物摇晃,人觉摇动。(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1961年10月1日,岷县闾井北纬34°4′,东经104°47′发生5.7级7度地震。本次地震秦安、清水、甘谷、天水、西和、礼县、武山、岷县等地人皆有感,有惊逃户外者,屋内泥皮灰尘落下,屋瓦有掉落。(《甘肃省地震研究资料》)
10月1日,甘肃岷县闾井地震(5.7级,7度)。秦安人皆有感,有惊逃户外者。屋内泥皮灰尘落下,屋瓦有掉落。(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10月1日8时16分1秒,岷县东闾井地震,震级5.7级。张家川县境人皆有感,有惊逃户外者。屋内泥皮灰尘落下,屋瓦掉落。(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10月1日,岷县闾井地震,武山有震感。房屋泥皮、屋瓦亦有掉落。有惊逃户外者。(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1962年 12月11日,甘谷(洛门-磐安间)北纬34°45′
,东经105°03′发生5级7度地震。本次地震,主震前天气阴,土雾沉沉。震后第二天睛,没有前震和其他预兆现象。地震是突然发生,先响后震,紧接余震1-2次。最严重的地区,由磐安镇东南至朱圉区,呈北西方向,境内为沟、谷、山岭、黄土地貌,烈度大于六度。震中区土窑坍塌,一般的房屋均遭不同程度的损坏,人都惊逃户外,头昏,站立不稳。天水、礼县大部分人有感。(《甘肃地区地震资料年表》)
甘谷县位于陇南盆地,在秦岭之北,渭河上游,北面为黄土高原。境内是海拔1500-2600公尺的石质山地和黄土丘陵地带,山势陡峻,山麓及山间广大丘陵均为黄土所覆盖。据县志及其他史料记载,在甘谷一带所发生的强烈地震就有8次。
①东汉永建三年(128年2月23日,6.5级,
8度)甘谷地震,极震区在甘谷县南,地坼涌水,坏民居,压死多人,有全家被难无人收拾者。
②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3月1日,7级,
9度强),冀城地震,城郭皆裂,压死居民无数。
③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3月19日),秦州地坼而复合,坏屋舍殆尽,压死4000余人。
④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冀山崩,
压死6000余人。
⑤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夜(1654年7月
21日,8级,极震区11度强),地大震,声如雷,倾庐舍,山崩地裂,压死300有奇。(有说3000余人)
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1718年6月
19日,7.5级,极震区10度强),地大震,北山南移,复压永宁全镇,礼辛留少半,西北村庄死有存者,伤人30000余口。
⑦清乾隆三十年七月十八日(1765年9月2日6.5级,8度强),甘谷、武山间地大震,压死人口770,倒民房28700。
⑧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1920年12月16日, 8.5级,11度),甘谷也为重破坏区,倒塌房屋
2万余所,城墙巡房倒塌无数,南山庙宇、阁、塔均倒,山崩地陷,涌出黑水,死1365
人,伤3934人,死牲畜25,144头。
这次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不算大,破坏也轻微。主震前天气阴,土雾沉沉,震后第二天睛,没有前震和明显的预兆现象。地震是突然发生的,先响后震紧接余震1-2次。本次地震最严重的地区,由磐安镇东南至朱圉区,呈北西方向,境内为沟、谷、山岭黄土地貌,烈度大于6度。震中区有的老朽木架房屋倒塌,
土窑坍塌,一般的房屋均遭不同程度的损坏,
如墙壁裂缝、屋脊、檐瓦掉落等。地表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与崖崩,在人的感觉方面,大都是先听到震声如雷或大风由远而近,接着地动,人都惊逃户外,头昏、站立不稳。
若以这次地震能量的衰减情况来推断,北面可到达通渭、秦安一带;西面可到达陇西、漳县各地,大约距离震中区半径80公里以内的广大地区,人们都有程度不同的感觉。
在烈度分布上很明显的表示出,渭河以南为震中区(6°十和6度区),地震能量递降很慢;但渭河以北没有出现与南面相应的6度区,而地震能量急剧衰减,可能是在渭河下面有构造介面或是有断层存在。实际上在磐安镇渭河北面的山脊部分,出现东西向长达约10公里的断层标迹,山迹下部为大幅度的古滑坡。
在这一带渭河北岸的黄土丘陵,黄土下多为甘肃系红层,古滑坡体多且大,滑动面多为北东向与北西向在上端直交。北东向和北西向断层都属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的捩断层,而北东向断层则更受了陇西系的干扰而加强。故这次地震的成因是以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的活动为主,受南北的挤压而发动的。更具体地说:由于陇西系的活动刺激了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的北东向和北西向断层,促使其发生活动。(1963年兰州地球物理所《张衡纪念册》)
9月12日,武山地震,震中东经105°0′,北纬34°43′,震级5级。房屋倾倒,有牲畜压死……12月11日,甘谷地震。震中东经105°03′,北纬34°45′,震级5级,烈度7度。震中区有土窑坍塌,房屋损坏。(方志出版社《天水市志》)
9月12日,武山发生5级地震。12月11日12时,武山地震,震级5级,震中北纬34°45′,东经105°03′。地震区域呈北面向,震区土窑坍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震前有声如雷,由远而近,随之地动,人惊逃户外,头昏站立不稳。(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12月11日,地震区在金川、武家河一带,震级5级,烈度6度强。三十里铺玉皇殿两侧6间厢房的顶盖、屋架摇倒,姚家湾倒塌房屋两座。倒塌土窑6眼,墙20余堵;磐安、礼辛、大庄、武坪、巩川、古坡、上店子、好稍科等地墙壁有倒塌,土崖普遍崩塌。(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12月11日,甘谷、洛门间地震(5级,6.5度),秦安北部有感。(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1965年6月24日6时1分51秒,城关附近发生4级地震。纬度34°08′,经度105°05′。(中国社会出版社《甘谷县志》)
1967年 9月17日,(张家川)县境西部发生4.8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5°,东经105°。龙山公社榆树大队至秦安县陇城之间)(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1970年12月3日3时15分,发生4级地震,秦安北部有明显震感。(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1976年
8月16日22时06分,四川西北部的松潘、平武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接着,在8月22日05时49分和23日,又相继发生了6.7级和7.2级强烈地震。这三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20公里,三次强震叠加后的震中烈度为九度,波及南坪、文县、北川等地,长沙、昆明、甘肃高台、内蒙包头等地有感。天水地区的十二个县(市)震感明显。环扣响动,电灯摇晃,房屋震颤,人站立不稳,个别危墙倾倒。震后,震中地区大雨滂沱,狂风大作,山崩、滑坡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极为严重。(地震出版社《松潘地震》)
8月16日晚10时零6分,四川省的松潘、平武之间发生7.2级地震,8月22日相继发生6.7级和7.2级强烈地震。波及张家川。地震烈度为4-5度,震感明显。门环响动,电灯摇晃,地微动,房屋震颤,人站立不稳。震后,大雨滂沱,个别地方出现滑坡溜庄现象。(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8月16日22时6分,四川松潘、平武发生7.2级强烈地震,波及武山。震感明显,门环作响,电灯摇晃,房屋震颤,人立不稳,个别危房倒塌。(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山县志》)
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7.2级,9度),秦安有明显的震感……8月23日,四川松潘、平武又震(7.2级,9度),秦安有明显的震感。(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8月16日22时6分,四川松潘地震,波及天水,有强感。(甘肃文化出版社《秦城区志》)
1982年 4月14日,宁夏海原发生5.7级地震,天水各县有明显震感。(天水市地震局提供资料)
1985年 5月24日,甘南舟曲发生5.0级地震,天水各县有明显震感。(天水市地震局提供资料)
1986年 5月26日,(甘肃省)华亭县发生4.5级地震,波及张家川。(甘肃人民出版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1987年 1月8日,甘南迭部发生5.8级地震,电灯摇晃,人在床上坐之不稳。(天水市地震局提供资料)
1987年 10月25日,礼县发生5级地震,秦安有震感。(甘肃人民出版社《秦安县志》)
2001年 8月31日,甘肃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北纬34°32′,东经105°44′发生3.0级地震。(天水市地震局提供资料)
2001年 9月3日,甘肃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北纬34°26′,东经105°48′发生2.5级地震。(天水市地震局提供资料)
2008年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1°00′,东经103°30′之间发生8.0级大地震。天水市七县区均有强烈震感,地震持续时间约2分钟,据初步测定,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地震破坏烈度为7度,秦安、甘谷、清水、武山、张家川五县在6一7度之间,之后共发生余震2000多次,其中4级以上156次。地震导致人员伤亡,山体滑波,房屋倒塌,交通受阻,通讯中断,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是我市建国以来震级最强、范围最大、危害程度最重的一次地震灾害。
据初步报告,这次地震涉及到天水市113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2505村、102个社区、47.73万户、190.93万人,全市需转移安置人口22.7万人。截止5月17日,全市有9人死亡,81人受伤,其中重伤10人;倒塌房屋10136户、36846间,形成危房22664户、49850间;紧急转移安置灾民3048户、13384人;死亡大家畜1165头;家禽3100多只。全市143个企业受灾严重,倒塌厂房19幢、办公楼2幢,形成危房3476间,倒塌围墙7500多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360万元。锻压厂老厂区部分山体滑坡;秦州区污水处理厂入水口至沉沙段有三处不同程度的裂缝,渗水严重,造成污水处理设施无法正常运行;中石油管道天然气天水公司气化站4个低温LNG储罐罐基开裂。全市共有462所学校严重受灾;21所学校部分校舍倒塌,面积2134平方米;形成严重危房65376平方米,涉及学校113所;倒塌围墙7528米,涉及学校239所;学生伤亡24人,其中死亡4人,受伤20人;教师受伤20人。城乡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国道310、316线多处山体滑坡、部分路段塌方,路基下沉,涵洞塌陷,桥梁裂缝,县乡道路、通乡通村道路受损严重,部分路段交通中断。全市县乡公路塌陷3520米,塌方24998立方米,受损桥梁4座。城区及五县城市主次干道70余条、桥涵20余座不同程度损坏,自来水供水管道多处破裂。全市30个通讯基站受损严重,部分基站的围墙倒塌,基站铁塔严重倾斜,供电中断,致使覆盖范围内的客户通信中断。天水一东岔一宝鸡方向的木地网通信光缆阻断,导致部分客户的通话无法实现。
5月12日14时43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1°00′,东经103°30′发生6.0级地震,天水有明显震感,但没有灾情发生。
5月13日15时07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0°54′,东经103°00′发生6.1级地震,天水有明显震感,但没有灾情发生。
5月16日13时25分,四川理县北纬31°24′,东经103°12′发生5.9级地震,天水有明显震感,但没有灾情发生。
5月18日01时08分,四川江油市 北纬32°06′,东经105°00′之间发生6.0级天水有明显震感,但没有发生灾情。
5月25日,四川青川县北纬32°36′,东经105°24′之间发生6.4级地震,天水有明显震感,但没有灾情发生。
5月27日,四川青川县北纬32°42′,东经105°36′之间发生5.4级地震,天水有明显震感,但没有发生灾情。同日,陕西宁强县北纬32°48′,东经105°36′之间发生5.7级地震,天水有明显震感,但没有发生灾情。
责任编辑:赵安生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410/19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