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首页专题 陆克文:西方低估了与中国的共同点

陆克文:西方低估了与中国的共同点

11月2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演讲结束后,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与恒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握手。本报记者 赵迪/摄

在参加“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一群银发老翁中,圆圆脸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可能是最受瞩目的人了。这不仅体现在每次茶歇时他身边总有一群人围着他要合影、连大会志愿者都跟在后面喊着“陆姥爷”求拍照的场面,也体现在他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姿态之中。

他在会议进程中不止一次脱口而出普通话。他知道京剧《四郎探母》中有一句催人泪下的“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在一次英文演讲中,面对台下数十位各国嘉宾与更多的中国学者、听众,他突然字正腔圆地说出这句话,用以比喻自己的心境:“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我自己就好比一个南来的大雁。”他说,身处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就像这样身处于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之间,与所有人为友,也更了解东西方之间的不同。

可能的确没有多少外国政要像他这般了解中国。

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这位政治家居然给记者玩起了拆字:“读懂中国”——读有一个“言”字旁,懂有一个“心”字旁,也就是说,“读”需要更多去沟通交流,“懂”需要用心来理解。

“这只是老陆的逻辑。”他不忘很西方式地避免露出把自己观点强加给别人的姿态,“不知道是否有道理?”

听说很多青年都是他的粉丝,“陆姥爷”很开心,当场用中文表示,祝青年朋友们“发财”,希望他们未来非常好。

谈青年,老陆会说到孔老夫子:“许多中国人一直读书,非常用功,非常努力,特别好,这个会让孔子很骄傲。”他也了解,中国人重视教育,“教育是他们未来参与国际事务最可靠的一个基础”。

但是,他真正想说的是,生命不单单等于读书,智慧有很多的来源。对青年的未来来讲,更多的智慧蕴藏在读书之外的活动里——比如丰富多彩的生活,或是找机会实地去国外看看。

凯文·迈克尔·拉德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才17岁,“陆克文”这个名字是他在大学里学中文时取的。现在,40多年过去了,在这场名为“世界眼中的中国”的主题演讲中,台上这位白发苍苍的政治家一连列举了很多个他眼里中国的特征:有记载的绵延了4000年的文明,人民重视家庭、重视教育、辛勤工作,有天生的商业精神,并且非常热爱储蓄,有时简直让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感到很受挫……

他甚至知道,在中国一些偏远的西部地区,宽带网和无线网的建设要比美国曼哈顿的还要好;他告诉眼前的中国听众们,在国际经济领域,人们“对中国全国范围内基础建设的完备性有着深深的尊敬”。

他的微博账号“陆克文先生”拥有超过60万“粉丝”,每隔三四天就以聊家常的口气汇报下自己最近的活动。有人在微博里对老陆隔空喊话:“老陆,也给我一个回复呗,我是你的超级粉丝啊!老陆万岁!”老陆回复他,我肯定给您一个回复:您万万岁!

尽管如此,政治家陆克文依然很清楚自己是个“洋人”:“现在中国有一个责任,(就是)给全世界介绍一下,现在中国面临的具体挑战是什么?所执行的有关政策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坦率地说,在中国国内,你们常常用中国人习惯用的说法来讲你们面对的挑战,但实际上,外国人可能不太懂。由于思维习惯不同、表述方式不同,语言方面肯定有所不同。”

他知道“老外”也应该“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因为“中国人为了解国外情况作出的努力比较大”,“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平衡,我们洋人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但你们是一个大国,给全世界介绍、描写一下你们的具体情况,好的或者坏的,问题或者难题。我的看法就是,越简单越好,越坦率越好。都知道我们西方国家也不是理想国家,我们也有自己的缺点,中国也有缺点。所以最好就是要用最坦率的方法来沟通和表达,来交换意见。”

这次,在“读懂中国”的主旨会议上,陆克文的讲话安排在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之后。郑必坚表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根本性考验和两次根本性应对。第一次是战争的考验,转化为“中国人站起来”的大机遇。第二次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考验,转化为中国大发展的大机遇。贯穿两次考验的大命题就是“赶上时代”,只有“赶上时代”才能“救中国”,只有“赶上时代”才能“发展中国”。

陆克文上台后,没急着演讲,先用中文说了一句:“我认为,在1921年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元勋,如果今天还在的话,他们的结论肯定是,中国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当时的中国梦。”

他在演讲中说,美国和西方常常高估了美中之间战略竞争的程度并低估两国之间的共同点。他认为,建设性的现实主义应该成为未来发展的模式和原则。

“今天在雁栖湖参加‘读懂中国’会议,和杨洁篪先生、郑必坚先生一起发表了演讲,我谈的题目是‘世界眼中的中国’,谈到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还有误解。我也说我自己是‘南来雁失群飞散’;澳大利亚,是东方的西方,也是西方的东方,也是差不多了。”11月2日,陆克文更新了微博。

  另一句话,是他告诉现场嘉宾,但没写在微博上的:“我们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是保持乐观的——如果你从40多年前、还是一个17岁的孩子时就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你也许就会有和我一样的观点”。(黄昉苨 李玥)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1103/193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