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城市七彩秦州秦州快报 【秦州好人】董永忠:为了乡亲们生活得更好

【秦州好人】董永忠:为了乡亲们生活得更好

\" data-mce-src=

为了让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30多年来,他拿出自己的工资,帮村民们搭桥修路。退休之后,叶落归根的他回到家乡,一心一意为乡亲们办实事,倾其所有为家乡办好事,赢得老百姓的爱戴。

让村民用上电喝上自来水

10月12日下午,在秦州区关子镇流水村,一辆辆满载苹果的“三马子”在村水泥路上奔驰着。

“这些路是‘董校长’带我们修的,这座桥也是‘董校长’帮我们建的,这些年来,‘董校长’给我们村办的好事多得说不完。”当记者来到关子镇流水村,村民们听说是采访董永忠时纷纷围过来,称赞“董校长”的好。

村民们所说的“董校长”叫董永忠,今年67岁,是原兰州电力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村民们都习惯叫他“董校长”。他在职时工作兢兢业业;退休后,不顾亲友反对,倾其财力和精力,带领村民修路致富,赢得村民的爱戴。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这个村里的一员,做这些事情是应该的。”当听到村民的赞扬时,董永忠推了推眼镜说道。眼前的董永忠身着一身褪色的迷彩服和绿军鞋、个头高大、身材消瘦、虽说戴着眼镜,但仍然掩饰不了炯炯有神的目光。

1965年,董永忠考上了西北水电建设学校,年仅17岁的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流水村,来到兰州上学。中专毕业后,又当了五年兵。1980年,董永忠在兰州电力技术学院任教。他热爱学生,热爱课堂,也爱上了兰州这个地方。但对家乡藏有深厚感情的他,无数次在梦中回到了流水村,回到了他出生的那个农家小院。

1987年,董永忠回流水村过年,看到周边的村子都通上了电,流水村家家户户还点着煤油灯,心里不是个滋味。他暗自思忖,一定要让村子通上电。过完春节,他便立即四处奔波,联系电力部门,帮助村子联系通电的事宜。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流水村很快通上了电。

“用惯了煤油灯,刚通上电时,一拉开关,那白晃晃的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大伙还在一旁嘀咕,这家伙咋这么亮哩。”75岁的村民董丑子至今还记得刚通上电时的事。

帮村民们通了电,董永忠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但没过多久,他又皱起了眉头。

由于流水村所在地势较高,多少年来,村民们一直靠几眼山泉和山沟里流淌下来的雨水维持生活。

“遇到天旱时,山泉里没水,有些村民半夜三四点钟就去抢水,天黑山上的路不好,为抢水把人摔伤的事经常发生。”流水村老支书董想来说。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吃上自来水,董永忠多次与有关部门协调,经过不懈努力,2005年,流水村村民告别了吃水难的日子,甘甜的自来水引到了村里的家家户户。

建桥修路惠及一方百姓

流水村东口有一条门石沟,虽然只是条沟,但沟里一年四季都有清澈的流水……在董永忠的记忆里,儿时,他和小伙伴在门石沟里游泳嬉戏;冬天,他们在门石沟里滑冰玩耍。但是,当成年之后的董永忠再次走过门石沟时,心中却非常沉闷。这条养育了流水村一代又一代人的门石沟,如今竟然把村子与外面隔成了两片天地,几乎使他们的村子变成了一座“孤岛”。每逢天下大雨,村民们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对面地里的庄稼让雨水浸泡却无计可施。一到冬天,村民只能踏冰过沟,经常会有人或牲畜掉到冰坑里,重一点的农用车都没办法通行。而孩子们上学时,也必须趟过门石沟。曾有好多次,上学的孩子掉到沟里。村民曾发愁地对董永忠说:“天一下雨,门石沟里都是积水,出也出不去,进也进不来,真能愁死人。”

每回家一次,村民们都会给他说门石沟的事,听村民说得次数多了,董永忠内心焦灼不安,他听到乡亲们说,如果能在门石沟上修一座小桥就好了。

“修一座桥至少要几万元钱,村民们生活都不富裕,他们给我说,是想让我帮忙哩。”董永忠说。为村民建桥,成为董永忠心头的又一件大事。

有了建桥的打算,董永忠对他每个月的工资进行了重新分配,省吃俭用积攒出一部分钱用于建桥。

2004年,董永忠把积攒的3万元钱交给了村委会,叮嘱他们一定要为村民建桥。

“当桥建好时,村民们高兴地敲锣打鼓,都在说‘董校长’的好。”村民董门生说。

在董门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流水村东头的一处石混结构的宽约两米、长近十米的小桥,桥头两侧的柱子上刻着“经济资助董岁海”“负责规划董岁海”的字样。桥下门石沟的水还是一如既往地流着,桥上村民们正来来往往忙着。

“我们把这座桥叫‘董岁海桥’,‘董岁海’是我们‘董校长’的小名。”董门生说。

2008年,退休后的董永忠回到了流水村,他觉得家乡人民需要他,想为家乡再多做点贡献。

“我回来后,发现流水村的交通极其不便,村民进出仅靠一条羊肠小道,物资进出也是村民肩挑背扛。‘晴天尘土扬,雨天烂泥塘’是流水村村路最真实的写照。这样的羊肠小道不仅给村民的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更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董永忠说。

董永忠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明白,通达的道路,不仅会为群众的生活带来便利,更是连接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希望。

2012年,董永忠在村里提出实施修建村公路的计划。计划虽然得到了村委会的同意,但是苦于村经济发展落后,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微薄,修路可谓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董校长’带头掏了4万元钱,又发动居民每户集资200元钱,最后他四处奔波,争取到道路建设项目,才有了今天这条路。”村文书董德录说。

为了修好这条路,每天,董永忠与村里人一起挖土夯路,从早上干到夜里才肯收工。有一天,正在和村民们干活的董永忠,突然生了急病,上了救护车后董永忠却把陪同的人都撵下了车,只留一位村民陪着他,说不要耽误修路……

做群众的“贴心人”

“‘董校长’还给我们后辈儿孙植了绿。”在董德录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流水村东面的山头,只见山头郁郁葱葱的树林,在秋风的吹拂下,更显得苍翠欲滴,像屏障一样,保护着流水村。

1998年,为了美化村庄环境,防治山坡水土流失,董永忠经过再三思考,拿出手头的积蓄,买来30000多株树苗,种在了山头。为保证林木的存活,他积极向社会寻求帮助,为村子争取来了价值25000多元的大型水泵和电机,他又拿出3000元,购置了电缆和水管,用以浇灌树林。退休之后的董永忠更是义务当了一名护林员。只要他在村里,每天都会上山巡逻。碰到牛羊啃树吃苗,他把牛羊赶走,还找主人做思想工作。17年过去了,当初的荒山坡已绿树成荫。

……

从2006年到2013年,董永忠不仅为村里修建石桥,而且还为村里铺了路、修建了4座水坝。他自己将几十年所攒的积蓄,变卖字画所得的资金和母亲积攒多年的零花钱,共30多万元投入到村子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中。想尽一切办法为村民谋福利。

“他对流水村的贡献多得说不完。”董德录说。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看着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我心里就踏实了。流水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今后还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耕耘……”采访结束时,董永忠把记者送到村口,眼神坚定地说。

( 余碧波)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1029/190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