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天之水微语 青山长存埋忠骨 赤胆忠心守英魂
青山长存埋忠骨 赤胆忠心守英魂
青山长存埋忠骨 赤胆忠心守英魂
盛夏七月,天空澄碧、万物蓬勃。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娘娘坝的牡丹山烈士陵园群山环绕、庄严肃穆。它是一条纽带,维系着湖南与天水两地人民的质朴之情;它是一面镜子,见证着红军烈士的英勇顽强与守墓人在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不变的忠贞与坚守。
时间回溯到1936年,作为湖湘子弟的张辉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第十六师师长,为保证全军顺利渡过渭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张辉奉命抢占娘娘坝,他带领部队奋勇杀敌,与敌人殊死搏斗,最终突破重重包围,消灭了国名党一个装备精良的加强营。就当全师为取得胜利而欣悦之时,张辉却被残敌的冷枪击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5岁。一个年轻而伟大的生命从此定格,一颗高尚而圣洁的灵魂从此永恒,然而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张辉师长中枪后被战士们抬到了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李子园小学,当时担任学校教师的李逢春看到后赶忙把大家带到了学校背后的半山坡上,找来热水喂张辉喝下,并为他擦去了眼角的泪水。但师长还是因流血过多长眠于这片土地。战士们对着师长的遗体痛哭流涕,李逢春也站在其中伤心地掉眼泪,虽然他只是一位教书先生,但他明白,眼前的这些人是为劳苦大众的解放和幸福而战斗的,这些人是他尊敬爱戴的人。由于部队还要投入到接下来的战斗中,李逢春冒着危险找了几个朋友和战士们一起简单安葬了张辉师长。红军战士临行前拉着李逢春的手嘱托道:“老乡,请您一定照顾好他,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回来接首长的。”说完他们给李逢春行了军礼,便奔赴前方。
听到这句话,李逢春明知时局动荡不安,但他知道这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便也不顾自身安危,下定决心要守护好这座坟墓,而这一守就是整整多半个世纪!也因此带给了他诸多的磨难。
当年红军离开娘娘坝后两个月,伪县政府以坐牢要挟,强逼李逢春说出埋葬红军的准确位置,而他毅然矢口否认,幸得周旋保住了性命。革命胜利后,李逢春以为自己日思夜想的红军要回来了,首长的英灵终于可以回归了,不曾想,却又是一年接一年的等待。后来到了特殊年代,他因还未解放时为保护红军坟墓无奈做了八个月的“伪甲长”而被扣上了“当初掩埋的是国民党大官”这样莫须有的罪名,没日没夜的被批斗无休无止的被诬陷,甚至在寒冬腊月强迫他脱掉鞋袜在雪地里站了两天两夜。他的家人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在李逢春的内心深处满怀着深深地难过和对家庭的愧疚,但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遭受怎样的迫害,都不曾使他低下头颅,他在用尽自己的全力保护红军师长的坟墓。
终于等到1983年,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寻寻觅觅找到了李逢春,张辉师长的英灵终于回归,让李逢春魂牵梦绕的心头事得以了却。
1986年甘肃省天水市政府在娘娘坝牡丹山修建了张辉烈士陵园,此时的李逢春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依然坚持为张辉师长扫墓,在他墓碑前说说话,以表自己的哀思,这已经成为了他常年的习惯,刻进了他的心里。他常常叮嘱自己的后辈,要好好爱护这座红军墓。“这里面埋葬的是我们的亲人啊。”他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们继承了老人的遗志,每逢清明都会来祭奠烈士张辉。
我们常说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坚守一件事情却很难,李逢春用自己的一生守护一座坟墓,践行一句诺言,并接力坚守了四代人。光荣在于不懈,艰巨在于漫长,这种日复一日的等待与坚守往往是最难能可贵的。
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而不知爱戴、敬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而我们,既有张辉这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计生死的英雄,也有李逢春这样用一生守护、崇敬英雄的人民。而正是他们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血脉情谊才筑就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青年人永远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不论何时,“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永远根植于中国青年心中。正如张辉烈士把自己短暂而荣光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也正如李逢春在年仅18岁时就种下了守护红军坟墓的执念,并把它融进了自己往后的年华和血脉之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学习弘扬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恪守忠诚,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沿着先辈的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
责任编辑:赵安生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23/0712/1786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