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首页评论 整治财经“黑嘴”要建立长效机制

整治财经“黑嘴”要建立长效机制

新闻背景:

国家网信办日前发布消息显示,自启动相关平台违规采编发布财经类信息专项整治以来,已处置违规“自媒体”账号2929个,清理有害信息47153条,相关专项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建设清朗网络空间见到成效,彰显出监管层对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决心,对维护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警惕财经“黑嘴”产业化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商业网站平台及其“自媒体”账号屡屡发生违规发布财经新闻、歪曲解读经济政策、唱衰唱空金融市场、充当“黑嘴”博人眼球、造谣传谣、敲诈勒索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网民反映强烈。其中,由“黑嘴”开头,以疯狂收割“韭菜”收尾的“杀猪盘”频现,明目张胆“收割”投资者,民愤尤大。专项整治的消息一出,全网一片叫好。更有投资者指出:对于某些“黑嘴”,不能一封了之,必须追究刑事责任。他们的所作所为,往往骇人听闻,危害极大,已经触犯刑法。【详细】

财经“黑嘴”主要有两类:一是未取得相关理财咨询资质,诈骗他人财物,或以伪劣产品和服务坑害投资者;二是已经取得相关财经领域从业资质,但涉嫌违法、违规、违背职业道德进行理财相关的预测或推销所谓“财商课”,把本该用在正道的专业知识用来行骗。如今,在一系列新媒体工具助力下,财经“黑嘴”传播更广、速度更快、影响更恶劣。比如,少数财经“自媒体”大号已经出现所谓的“产业化”“产品化”特征。再如,部分财经“自媒体”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制作所谓的手机炒股软件,“一对一”向粉丝私信售卖,带有极大隐蔽性和欺骗性,危害也更大。【详细】

惩治财经“黑嘴”要对症下药

针对这些财经“黑嘴”的新特点,整治手段必须对症下药。一方面,要加强证券、银行、新闻媒体等相关领域监管部门的协调,发挥多方合力,强化财富管理市场的信息管理,斩断财经“黑嘴”的所谓产业链条,严格相关商业广告、手机软件、泛金融服务或产品的事前审批和事后监管制度。另一方面,在受害人的民事救济问题上,由于多数财富管理市场实行“风险自负”原则,投资观点大多被认为是建议,诉讼时,“黑嘴”的行为与受害人投资损失间的因果关系很难举证证明。因此,关于财经“黑嘴”的惩治目前大多采用行政处罚方式,选择民事赔偿与刑罚制裁的案例不多。针对这些问题,应在立法层面继续完善相关制度,提升打击“黑嘴”的威慑力。【详细】

各平台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履行主体管理责任,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财经类自媒体准入门槛,严格履行身份认证程序,毕竟,财经类自媒体应具备更高的专业性、权威性,尽可能多地吸纳真正的财经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或专家学者入驻,开办财经专栏,满足受众需求。财经自媒体运营者也有法制意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时候都要遵守法律法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声,才是受众欢迎的好声音。【详细】

整治财经“黑嘴”要常态化

一个健康的市场绝不允许财经“黑嘴”兴风作浪。财经领域的一些“名嘴”,往往被普通民众尤其是投资小白视为“投资教父”,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当某个账号、某个人的一篇文章、一段视频关乎千百人的财产安全,乃至企业兴衰、市场涨跌时,这个问题就不得不重视起来。对财经“黑嘴”,不仅要严打严查严管,还要警钟长鸣。【详细】

整治自媒体乱象,不应讳疾忌医,伤及大众话语权本身。但对财经等专业领域的自媒体人,理当抬高门槛,树立行业标准,容不得丝毫马虎和差错。财经自媒体专项整治,实有必要。当然,行政推动的专项整治,总归有个期限。而网络空间和大众舆论场的净化,没有时限。行政监管更多表现为事后监管,事前与事中监管的主要责任还在平台方。在此看来,专项整治与常态化规范管理理当并行不悖,方可破除“前治后乱、边治边乱”的舆论场困局。【详细】

微言大义:

@就别格式化了:很好,感觉到整治的决心了。

@MarsYYDS战神:大快人心,打击黑营销号。

@苗哲:这些股市中的“黑嘴”早该被清理了。

@海金鸣沙:猛药已下,看疗效。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从误导诱骗投资人,致使其倾家荡产,到加剧金融风险,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祸国殃民的财经“黑嘴”,其危害性是全方位的。此次针对财经“黑嘴”的专项整治可谓“及时雨”,令人拍手称快。同时也要看到,整治财经“黑嘴”不可能一劳永逸,还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抓不懈,在持续规范网上财经舆论场的过程中,更好地保障民众财产安全,助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21/0913/1379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