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旅游秦州文旅 秦州六记:寻梦南郭寺(图)
秦州六记:寻梦南郭寺(图)
秦州六记:寻梦南郭寺
文/丹青
四月春雨贵如油,在这个让人感到快乐的季节,我受友人邀请从烟雨朦胧的江南姑苏城外寒山寺又乘高铁,一路西行来到陇上的古秦州,此行的目的在于探寻河西走廊,早已被岁月无情遗忘的旧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情况。这次考察、调研,深感河西走廊这块土地的丰厚与坚实,我乘着高铁一路西行,看到的这些山虽然很少见到高大的林木,但从黄土高原再进入河西走廊,基本都是一样的颜色。如果你一脚踩在这块土地上,你一定会感觉到就连早晨的空气都是干冷的,使岁月的刀功格外沧桑不平。
但我来到南郭寺,灵性的小雨,夹杂着点点凉意,不时打落在脸庞,让人不由自主想起诸多琐碎的时光。一点、一点,滴入心谷,回声让人时醉时醒,而冷暧交替。或许是南郭寺厚重的历史和记忆,让浅簿的我格外惶惶不安。我在美如画屏的竹林深处小道上慢步,不时想起多年来每次登山所见的鲜活画面和难忘的回忆。我的老朋友丁丙学先生从踏入社会工作,就在这块土地上坚守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从来没有换过单位,如今人也退休了,一个学林业生态工程的学者,把整个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都留在了这块土地上真的令人敬佩!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庭院前的千年老树和庭院内的古卧柏,它们仿佛早已被历史的刀光剑影、风花雪月,篆刻存留于天地之间,成为现实中最能打动人的立体剪影。调研中我听丙学老友介绍,多年来让我一直非常反感的乱搭乱建歪风邪气,得到了天水市和秦州区政府职能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这些破坏原生态的杂乱得到彻底的清理整顿。特别是原先杂乱的环境在整治工程中改变其风貌,变成多个具有特色文化的休闲娱乐场所,值得其他景区借鉴。
我早在记录天水的其他文章中就介绍过,天水这块土地特别的神奇,此处集北雄与南秀于一体,融人文与风情于一身,独擅天地之灵、造化之奇和人文之美。地域跨长江、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1c左右,年降雨量6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35,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历史上就被称为“陇上江南”。因此,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大地湾遗址发掘证明,早在8000年前天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有史可稽的建置史达2700多年。全市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5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其中如被称为祈福圣地,大福武山水帘洞的拉捎寺摩崖大佛,其本身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带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完全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作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分子!如果论它体积的壮观、文化的厚重、艺术的魅力震撼、所处环境优势的独特,绝对不输给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这样的怪事应该引起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重视。我对这个位于天水市区城南慧音山坳的古代寺院,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每次来天水,南郭寺是必到的。这座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约1500年的古寺,千百年来迭有兴废,历代均有重修。隋代建塔,宋代称妙胜院,乾隆初年,被敕赐护国禅林院。三门三院,三门依次排列,三院相互连通。西院为南郭寺主院,院内又有东、西禅林院,东禅林院现为杜少陵祠;中院内的“南山古柏”,树龄约2500余年;东院有千秋不竭,享有“灵湫”之誉的北流泉。诗圣杜甫行寓秦州,曾有:“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的佳句。诗中所称老树即为“南山古柏”;北流泉即现己成井的北流泉。此外,东院还有新建的巜二妙轩碑》和杜甫雕像。巜二妙轩碑》为清初著名诗人、秦州知州宋琬集书圣王羲之的字,诗圣杜甫的“秦州杂诗,因此,书皆妙,故称“二妙”。原碑早己损毁,幸有拓本存世,南郭寺巜二妙轩碑》即是依据拓本重新立碑勤石,从而使《二妙轩碑》重现于世,遂成一段千古佳话。南郭寺承载了天水悠久的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读透南郭寺,你就能真正感受到天水文风的魅力所在。这次最让我感动的是,秦州区委、区政府在南郭寺的中轴线上,古代寺院的后山上重修了一座体量庞大的新塔,远远看去彷佛是一条历史之纤扯着我的思绪,突兀苍岭而横空出世,无论你从近处和远方的苍凉悲壮里,都能感觉到它真实的力量。当时我所处的位置,没有人烟,没有风,细雨绵绵如同苍天落下的泪,更没有任何声响,一切都是那种超脱尘世的特殊的寂,一切都是那种净化自然真实的静。远近的山在寂静中沉默着,就连我脚下古老塔基的所在地,仿佛隐藏已久的远古梦境都沉默无语,仿佛仍在继续等待着一中声音的呼唤。当我发现脚下原来的塔基砖铺地面出现许多明显存在基础塌陷问题后,最终通过文化界的朋友,好不容易找到相关资料了解情况。
据《秦州志》记载:西院卧佛殿有隋塔一座,塔共七级,通称七级浮屠。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四月八日,竣工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天水地震,隋塔被震塌,残留下层两级;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僧人恵宝主持修复砖塔二级;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85年)北直县令谢鉴、州守车江等人主持再一次维修古塔;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天水发生特大地震,古塔重遭严重破坏,残留两级。翌年被孔繁锦部队拆除,砖用作造币厂砌烟囱。200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基础是1994年4月28日,被天水市佛教协会在南郭寺西院恢复卧佛殿时,施工中无意发现砖砌塔基,随即汇报市文化局,在专业人员现场踏勘后,及时将踏勘情况向市政府、省文物局做了汇报,7月26日,省文物局派省考古研究所戴春阳一行三人对地宫进行了先期勘探,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地宫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据当时知道内情的人士透露:发掘前市上提出:“对发掘出土文物,将由天水市属地收藏保存”的建议,但省考古研究所不同意,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导致发掘工程进行了十天后,塔基盖顶被打开露出了地宫石函,省考古所提出要将出土文物全部带走,引起了当地信教群众的强烈不满,更有甚者包围发掘工地,导致正常的考古发掘工作人员撤出,8月8日,市文化局根据市政府副市长吴存礼同志的指示,书面正式通知省考古研究所:“在双方未达成协议之前,于8月8日上午停止发掘”。至此,南郭寺隋塔遗址发掘工作一直拖了下来。期间,由市区文化、公安、城建、宗教部门组成“南郭寺塔基安全保卫小组”,一直守护近一年多时间,最终由城建和市宗部门将其回填。这一次的遗址发掘工作最终被迫放弃。今天我无意指责其中的任何一方,但原来保存完整的塔基地宫已经遭遇人为的伤害,内部铺设的卵石部分被抛出地面,石函被扰动,加之近几年暴雨的冲刷,回填部位出现下陷,雨水下渗必将严重影响地下文物古迹的安全,这个人为造成的文物安全隐患最终将会导致不可替代的损失,其情节极其恶劣。我们的文物主管部门、我们的文博工作者应该引以为戒!这种极低级的错误,绝对不应该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文物在有条件的属地保管,错在哪里?你的考古发掘权是党和国家、是人民负于你的,你拿着人民给予你的尊重,就是这样对待中国文化遗产的尊严?如果大家还没有忘记,十多年前发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的宗、元粮仓不是被开发商破坏,而是残遭我们的文博工作者之手,导致大运河遗产最为丰厚的物质遗存灰飞烟灭。记得当年我受谢辰生、徐苹芳、郑孝燮、张忠培、黄景略等众多老专家们的委托,以《中国文物报》记者的身份在现场调研、采访中完成了《是谁在践踏文化遗产的尊严?》一文,被《中国文物报》整版刊登,引起社会及高层专家、学者强烈公愤!《南方周末》等众多主流媒体转载报道,国家文物局严肃处理,最终导致大远河镇江段至今和人类文化遗产无缘。这个悲剧不能再上演了!否则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
我记得习总书记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讲话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隋塔遗址是古老的南郭寺最为悠久的历史见证之一,对它的科学发掘与保护研究南郭寺历史,寺院建筑格局演变,乃至陇右佛教历史文化渊源都有及其丰富的价值,对隋唐时期陇右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宗教、建筑等文化层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我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对隋塔保护性发掘已经不容我们再拖下去了,每个时间段都存在着不容乐观的严重后果。未来研究、保护好这批无比珍贵的地下文物现状,让它回归到自己最初的原点是历史负于我们的责任!保存手段合理展现,对展示天水市城市形象、弘扬天水悠久的历史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们无权让这批珍贵文物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变成哑巴和残疾。必须让它发声讲述历史的过往和岁月的沧桑。否则我们将愧于心、罪于世。
在河西走廊这清冷绵绵的细雨纷飞中,在这无边寂静里,我像一个孤独的寻觅者,不甘寂寞的灵魂,多么想调动起我这个后来者的全部激情,喊出心之音;多么想用我这个后来者的生命,呼出心之声。为打破这山坳深处让人室息的宁静,做回勇敢的歌者。然而,在这广袤的大自然面前,在这千古留名的古寺残基上,在这岁月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我最后其实感觉,一切是那样的无能为力,生命的力量显得那样的渺小和无助。
埋藏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山野,永远是无言的,何况它就这样沉默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静静地看着历史或辉煌、或悲壮走来别去,看着创造历史的人们生死繁衍,一代又一代生动着、无奈着、无言着如一缕缕青烟般袅袅地飘落成坭!我们算什么?每当我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考察、调研时,最先见到的总是那尊马踏飞燕,它凛凛立在城市最显眼的位置,这是我们祖先的杰作,青铜那么笨重的材质,给塑得轻舞飞扬,那种轻与重的强烈对比,应该高度撕裂,却给塑得浑然天成而丝毫不着痕迹,而且还是一匹马,真的能够流芳百世。这就是中华文化永不过时的最好见证。谁又能想到这座塔基里深藏着怎样的灿烂辉煌?如果因为我们的失误导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消失殆尽,谁又能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
文化作为一个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写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精气神,是这个民族凝聚力、团结力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思想归宿和价值依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再现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舞台上的卓越贡献和重要地位,而且更深层次的则是要实现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复兴。一切文物遗存均是不可再生的的奇缺资源,均是见证中华文明历史最好的见证物。历史是通向现实的,物证就是要抵制遗忘,为我们从历史中寻找更多的现实启示提供支撑。同时我们必须接受,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真实遭遇不测的消磨与掩盖,真相的书写难度陡然增加,唯有考古发掘出来的物证,才是最棒的历史见证物。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个人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传承,都会成为历史的一个截面。千万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也无需担心自己太轻。考古学与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准确的知识体系、提供有益的历史鉴戒、求索深邃的历史哲理、引导恰当的社会选择。只有明白这些道理,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文化发展关系国家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强调的,“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希望甘肃省的文博工作者都能够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与呵护者,你们多年来为脚下这块土地作出的贡献、为祖国文化自信奉献的一切,人民会记得,历史更会铭刻在岁月的的记忆史冊上。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界奋斗多年的老战士,我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你们一路携手同行的!愿祖国繁荣昌盛!愿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事业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紫萱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21/0408/1263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