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历史本网原创 纪录片:《魂铸秦州》部分珍贵影像资料首次公开

纪录片:《魂铸秦州》部分珍贵影像资料首次公开

清明节,一大早,家住甘肃省天水市的赵安生匆匆赶往50公里外的娘娘坝镇李子园。李子园村是赵安生的老家,无论多忙,每年的清明节,他都要赶回老家,像爷爷在世时一样——到娘娘坝红军墓前,祭奠张辉师长。

赵安生的爷爷李逢春,当年掩埋了在战斗中牺牲的红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张辉,并用生命守候了这座红军墓半个多世纪。

李逢春:为烈士默默守墓半个多世纪

1936年,刚满18岁的李逢春在李子园小学当老师,住在村头的普华寺。10月的一天,听见阵阵枪响,李逢春赶紧跑到寺门口,就看见十几名红军战士抬着一位伤员直奔普华寺而来。由于伤势过重,还没走到普华寺,伤员就牺牲了。面对前来寻求帮助的红军战士,李逢春二话没说,找来两名村民帮忙,又卸了三块门板,在普华寺后的万人坟亲手掩埋了这位红军首长。李逢春不知道这是一个多大的官,但他记下了一名红军战士对他说的话:“老乡,这里埋着的是我们红军的一位师长,请你一定要记住,我们会回来迁走他的。”

这句话,李逢春记在了心里。此后,无论遇到什么状况,无论谁来逼问,他从不提起,他坚信:那些红军战士会回来迁走他们的师长的。

即便解放以后,李逢春依然保守着这个秘密,,盼望着有一天,那些红军战士突然就站在了他眼前。赵安生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看见的爷爷有时候怪怪的:一个人常常跑到寺庙后面发呆,一坐就是大半天;每逢清明节或过年时,一个人偷偷跑到庙后面的半山坡上烧纸钱……

就这样,李逢春一个人守着这个秘密,默默等待着,一等就是50多年。

1986年,张辉师长的战友、红二方面军十六师政委晏福生,以及陈明义、伍修权等老将军重走长征路,寻找失散的红军英灵。他们找到了李逢春,这时,李逢春才知道自己当年亲手安葬在李子园的红军师长叫张辉。

就在这一年,秦州区政府将张辉烈士遗骨火化,并迁到了张辉师长牺牲的地方——娘娘坝牡丹山,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园。

从那时起,每年的清明节,赵安生和家人就陪着爷爷或来陵园扫墓或以家乡传统方式祭奠张辉师长。2003年,李逢春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们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和习惯。

就像2016年的这个清明,就在赵安生匆匆忙往往赶回老家的同时,他的二爸(二叔),也就是李逢春老人的二儿子李鹏也从外地赶回了李子园。  

上午9点多,李鹏、赵安生叔侄,带领记者去找寻当年李逢春老人掩埋张辉师长的地点。一行人步行进村,穿过几条胡同,一座修缮一新的寺庙出现在眼前。赵安生介绍说:“这就是普华寺,当年爷爷就住在这里”。

由普华寺向南,很快就出了村庄。早春的西北,春寒料峭,草木尚未复苏,野外一片肃杀。沿着只能一人通过的小路,步行几百米,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只见李鹏直接奔向一个半人多高的土堆,在上面找到一块显眼的大石块,抬头看了看太阳,便向前走去,一步、两步、三步……走到第十步,他停了下来,对记者说:就是这儿,当年我父亲就是这样找到掩埋张辉师长地点的。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李逢生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记住掩埋红军首长的地点,一天也不敢忘,因为他答应了那些红军战士,将来有一天他们回来时,他要带这些红军战士找到他们的师长。

让李逢春老人欣慰的是,他在有生之年等到了这一天,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缅怀、纪念、宣传这位革命烈士。

娘娘坝村的高维汉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高维汉:二十余载甘做义务讲解员

离开李子园,采访组一行按照约定来到娘娘坝镇。78岁的高维汉老人和他的儿子高虎平已早早等候在路边。沿娘娘坝主路向东,没多远就走到了牡丹山下,到张辉烈士陵园还有一段陡峭的山路要爬。记者担心高维汉老人的身体,老人儿子说:“没事,二十多年了,老爷子每天都要去趟陵园,这条路早就走惯了。”

高维汉老人是娘娘坝村人,家就住在牡丹山脚下。1989年从娘娘坝信用社退休后,他每天去陵园义务打扫卫生,兼做义务讲解员。

“一开始就是觉得陵园没有专职看护人员,没人维护也没人打扫卫生,就天天过来转转。后来习惯了,一天不来,就觉得少点什么”。老人边走边说,虽然看上去清瘦,爬起山来一点儿不比我们慢。因为耳朵有些背,老人平时话不多,但一讲起张辉师长的革命事迹,就像换了一个人。“说了二十多年了,都记在心里了”高维汉老人这样给大家解释,“那时介绍烈士的资料少,人家问你,你也不能老是一问三不知啊。”从上世纪90年初起,高维汉就开始注意收集与烈士相关的资料,义务做陵园的讲解员。收集的资料多了,2003年起,他相继自费印刷了《张辉烈士和红军入陇》《长征日记》《血染青山,浩气长存》等几本小册子。

资料读多了,老人萌发了重走长征路的念头。这吓坏了他的家人,老人年岁大了、身体又不是很好,他能受得了一路的颠簸?但最后谁也犟不过老人。从2004年到2007年3年之中,在孙子的陪伴下,高维汉老人3次踏上长征路,穿过了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等30多座县城和12个长征纪念地。回来后,他又埋头整理资料,撰写文章,并于2007年出版了第一本书《铁流万里》。高维汉老人说:“对革命事迹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责任大,越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为此,他还经常带着自制的27幅展板共计150余幅图片,前往娘娘坝、平南等秦州区部分乡镇的中小学,给师生们举办以《长征永远的丰碑——红二方面军在秦州》为主题的长征图片展览、作报告等,他本人也被聘为娘娘坝中学等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上午10点多钟,阳光洒满了整个陵园,站在“张辉烈士之墓”的墓碑前,高维汉老人一下子又找到了熟悉的感觉,他一字一句地给大家介绍烈士事迹:“张辉,男,湖南人,1935年11月由湖南桑植出发北上长征,后任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1986年9月15日,烈士遗骨火化后安葬于其战斗过的娘娘坝牡丹山上。”

位于牡丹山半山坡的张辉烈士陵园简洁肃穆,面积不大,占地约300平方米。高维汉老人的儿子高虎平悄悄告诉记者,张辉师长的英魂早在1994年秋就迁到了天水市人民烈士公墓。但在娘娘坝,张辉烈士陵园每年都在维护,祭扫活动从未停止,高维汉老人以及娘娘坝的乡亲们一直坚持认为,张辉师长没有被迁走,依然在他们的身边,从未离去……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21/0405/126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