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博览探索 刘古愚:甘肃高等学堂首任总教习往事/图

刘古愚:甘肃高等学堂首任总教习往事/图

刘古愚

倡导西学、全民教育、实业救国……百余年前,在鸦片战争之后拯救中国的大潮中,清末改良主义阵营里的一位旧学者“先声夺人”;

1902年,随着甘肃高等学堂的创立,这一“发声”从陕西“落地”甘肃;

这位抉破传统教育,执著教育救国的旧时知识分子,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科学民主精神的启蒙思想家、甘肃高等学堂第一任总教习刘古愚。

  南康北刘

15岁的张季鸾第一次见到刘古愚时,是在1902年的秋天。几个月后,刘古愚受到陕甘总督崧蕃的邀请,离开陕西咸阳老家,挈妇将雏来到甘肃兰州出任甘肃高等学堂的第一任总教习。

从榆林老家来到几百公里外的咸阳,张季鸾就是奔着他人口中的“吾省有大师刘古愚先生”而去的。多年后,张季鸾在一篇《烟霞草堂从学记》的文章中回忆,刘古愚先生受聘甘肃后,当时“门人争欲行,而先生于王君章之外,特许余随侍”。

在清光绪壬寅年的一个寒冬的早上,张季鸾和他的诸位师兄送别老师,他们跟着刘古愚乘坐的车马,走了一城又一城,而那一刻车上的先生早已是泪满衣襟……

刘古愚爱哭。

后来成为中国著名新闻学家的张季鸾回忆其在烟霞草堂求学的经历时写道:“先生酒后谈国事,往往涕哭。常纵论鸦片战役以来至甲午后之外患,尤悲愤不胜。”

戊戌变法失败后,身为陕西维新变法领袖的刘古愚退居故里,在地极清幽的烟霞草堂讲学。这时候的刘古愚不再是维新革命时期大名鼎鼎的“南康北刘”,而只是求学少年张季鸾眼中那位爱哭的先生。

坊间,关于“南康北刘”的缘起,多言刘古愚的大义凛然。“变法失败后清廷在全国缉捕‘康党’,人们劝他躲避。但他却说‘国事如此,吾死国难,幸何如之,何言逃也。’”自由撰稿人刘平望是刘古愚的同乡,眼下他正在写刘古愚传记,一直以来,他以非官方的身份搜集整理了不少刘古愚的资料。

任职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毕诚教授算得上是早期研究刘古愚思想的国内学者,1988年博士毕业的他接受了一项颇有点神秘感的任务:鉴定一部全是复印的繁体字书稿,而作者就是刘古愚先生。

在毕诚看来,33岁赴京试第失意的刘古愚也曾怀有仕途救国的梦想,最终绝意仕途,传播维新思想,无不与他所受到的影响和经历有关。

“23岁时参加童试夺得秀才第一名后,刘古愚进入关中书院就学。关中书院保留宋代张载创立的关学传统,学子们无不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情怀熏陶。毕业后,刘古愚又历游京城、保定和兰州等地,不仅接触到一大批有志社会改革的学者,包括康、梁等人,而且他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当时中国变法大潮中,毫无保留地吸收了西学的科学民主精神,强烈的救国意识和知识分子使命感,应该说是催生刘古愚维新思想的关键要素。”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面对日蹙的国势,维新者刘古愚曾长期痛哭不已,以至于双目一度几乎失明。刘古愚也差点成了“刘瞽愚”。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3/1206/1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