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首页评论 改进拍卖理论及创造新拍卖形式

改进拍卖理论及创造新拍卖形式

提要:

威尔逊在拍卖领域的贡献始于他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篇学术论文。在这些研究中,他首次提出了“共同价值”场景的拍卖理论框架,并发现了“赢者的诅咒”问题。

20世纪80年代,米尔格罗姆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他和另一位学者韦伯提出了联系原则,指出向竞拍人提供更多信息不仅有助于缓解“赢者的诅咒”问题,也可以提高拍卖的收益。

一、他们不仅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上有极高造诣,在培养学生上也很有一套

2020年10月12日凌晨2点,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敲响了他的邻居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Milgrom)的家门:“保罗,你获得了诺贝尔奖”。事实上,威尔逊不仅仅是米尔格罗姆的邻居,也是他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共同获得者及博士期间的论文导师。当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改进拍卖理论及创造新拍卖形式”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威尔逊于1937年5月16日生于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他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中学,并获得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1959年至1963年间,他在哈佛大学陆续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短暂任教之后,自1964年起,他一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并于2001年获得斯坦福商学院博士学位教师杰出教学奖。威尔逊不仅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上有极高造诣,在培养学生上也很有一套。除了米尔格罗姆外,他指导过的另外两位学生——阿尔文·罗斯(Alvin Roth)和本特·霍尔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也都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米尔格罗姆于1948年4月20日出生于底特律。他在1970年获得密歇根大学数学学士学位。此后,他并未立刻投身于经济学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而是在旧金山的大都会保险公司担任了几年精算师,而后又在一家俄亥俄州的咨询公司工作。1975年,米尔格罗姆在斯坦福大学攻读MBA课程。一年后,他被邀请参加博士学位课程,并于1978年获得统计学硕士学位,1979年获得商学博士学位。在西北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多年后,米尔格罗姆自1987年以来一直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职位。1992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威尔逊一样,米尔格罗姆指导的多位学生都成长为杰出的年轻一代经济学家,包括2007年克拉克奖的获得者苏珊·阿西(Susan Athey),以及同年获得澳大利亚对应奖项的乔舒亚·甘斯(Joshua Gans)。

二、威尔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赢者的诅咒”

经济学对拍卖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拍卖理论在实践、经验和理论上都很重要。首先,拍卖是实践中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大量的经济活动,如艺术品和古董、动产和不动产、自然资源开采权等各类商品或资源的交易都可以通过拍卖的方式来实现。拍卖一方面可以发现商品和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按照出价高低来配置资源的机制。其次,由于拍卖是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经济环境,它为经济理论,尤其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验环境。

拍卖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按照对信息不对称描述上的不同,拍卖理论可以分为“私人价值”模型、“共同价值”模型和一般性模型。在私人价值模型中,每个竞拍人都知道标的物对自己的价值,但这个信息只有竞拍人自己知道,并且每个竞拍人的估价都不依赖于其他人所掌握的信息。这种假设在某些场合下可能是恰当的,但如果大量的竞拍人都很在意艺术品在日后转手时能否卖出一个好价钱(这取决于他人的估价),那么私人价值模型就不太适用了。

威尔逊在拍卖领域的贡献始于他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篇学术论文。在这些研究中,他首次提出了“共同价值”场景的拍卖理论框架,并发现了“赢者的诅咒”问题(the winner's curse)。在纯粹的共同价值拍卖中,标的物的实际价值对每个竞拍人来说都是一样的;竞拍人拥有关于这个实际价值的部分私人信息,且这个信息会影响其他竞拍人的估价。例如,油田的价值取决于实际的油气藏总和,这个储量对所有竞拍人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除非油田开采完毕,否则没有人能准确知道真实的油气储量。因此,每个竞拍人都只能基于各自所掌握的有限的地质和统计信息进行估算。如果两个人的估算使用了相同的信息,那么他们的估价显然不可能是相互独立的;如果两个人的估算使用了不同的信息,那么一旦竞拍人观察到他人的估价,他就会意识到这个估价包含了其所未掌握的部分信息,从而会对自己的估价进行修正。

在拍卖的共同价值理论中,威尔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赢者的诅咒”。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共同价值拍卖中的估价类似于盲人摸象,竞拍人只能基于有限的信息对标的物的价值进行估算。估价最高的人固然将赢得拍卖,但为什么其他竞拍人没有给出同样甚至更高的价格?答案在于获胜者并未充分掌握其他竞拍人所搜集到的“坏消息”,以至于他过分乐观并给出了最高价。平均来说,胜者的出价将超出标的物的实际价值,获胜往往意味着损失。当然,如果竞拍人足够理性,那他们都会有意识地压低报价,以避免这种过于“乐观”的出价可能导致的损失。因此,“赢者的诅咒”最终将会限制拍卖所能实现的收入。

严格来说,绝大部分的拍卖都兼具私人价值与共同价值的要素,只是程度上存在差异。因此,一个一般性的拍卖理论应当同时涵盖私人价值与共同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米尔格罗姆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他和另一位学者韦伯(Weber)提出了联系原则(the linkage principle),指出向竞拍人提供更多信息不仅有助于缓解“赢者的诅咒”问题,也可以提高拍卖的收益。根据该原则,拍卖方应当尽可能向竞拍人公开标的物的所有信息,无论这些信息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用米尔格罗姆和韦伯的话来说:“诚实为上策”。这一原则也意味着,公开拍卖中的英式拍卖在收益上要优于荷兰式拍卖及密封拍卖。英式拍卖由一个较低的起价开始,竞价逐步提高直至决出最高价。英式拍卖中,竞拍者的纷纷退出给剩余的竞拍人传递了更多关于物品价值的信息。这有助于克服“赢者的诅咒”,消除竞拍人报价上的顾虑。

三、在拍卖领域不仅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也推动了实践中拍卖形式的发展

威尔逊和米尔格罗姆在拍卖领域不仅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也推动了实践中拍卖形式的发展。在1993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频谱拍卖中,他们发明了同步多轮拍卖(simultaneous multiple round auction,SMRA)。该种形式的拍卖目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于无线电频谱、电力、天然气等资源的定价与分配。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负责向电视广播公司、移动无线服务提供商、卫星服务提供商等分配使用电磁波频谱的许可证。在1993年之前,许可证的分配采用“比较听证”的行政程序或抽签两种方式来实现。“比较听证”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在能否确定许可证的“最佳”所有者这一问题上也备受质疑;抽签这种方式简便易行,但显然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背道而驰。很明显,两种方法都不是一个能够充分发现频谱的价值,并将资源有效率地进行分配的方式。

1993年,美国国会授权联邦通信委员会通过拍卖的形式来分配频谱许可证。拍卖被要求在一年之内举行,而当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存在可以直接借鉴的拍卖形式。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需要的是一种适合于出售具有高度相互依赖的潜在价值的多个许可证的拍卖设计,其目标包括经济效率和收入,以及易于操作和合理的速度。联邦通信委员会的经济学家埃文·奎雷(Evan Kwerel)被赋予了开发这种拍卖设计的任务,而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的建议和研究在拍卖设计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针对联邦通信委员会所面临的问题,米尔格罗姆与威尔逊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同步多轮拍卖的新的拍卖形式。该拍卖方式的特点是在每一轮同时对所有待分配的许可证展开竞价。具体来说,每个竞拍人在每一轮都可以针对想要购买的一个或多个频谱进行报价;报价以密封形式进行,不向其他竞拍人公开。每轮报价结束后,公布每个频谱的最高报价,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下一轮拍卖中每个频谱的起始价格。新的拍卖开始后,如果出现了更高的报价,那么上轮拍卖的最高报价就被新的报价所取代;如果没有新的更高报价出现,那么拍卖结束。在推进这一方案的过程中,米尔格罗姆论证了同时成交规则相较其他人所提倡的逐市成交规则(market-by-market closing rule)的优势,并最终说服联邦通信委员会采纳了他们的方案。

同步多轮拍卖的魅力在于,它兼顾了密封拍卖的操作简单性和升序拍卖的经济效率性,在为竞拍人提供足够的信息和灵活性的同时,在规则上又不是非常复杂。事实上,同步多轮拍卖集中反映了威尔逊和米尔格罗姆在拍卖上的经济思想。首先,递增的投标机制和每轮公布各频谱的当前最高报价的规则可以向竞拍人提供更多关于标的物真实价值的信息,有助于缓解“赢者的诅咒”问题。这正是联系原则的直接体现。其次,相比于逐市成交规则,同步成交赋予了竞拍人更高的灵活性。在同时多轮拍卖中,每一轮开始时,竞拍人可以看到所有频谱的当前最高出价。这保证了当某竞拍人的报价被其他人所超越时,他仍有机会转向其他一些当前价格较低的许可证进行投标,而不是直接退出拍卖。

1994年,第一次同步多轮拍卖会在47轮拍卖中售出了10张许可证,总金额为6.17亿美元。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也陆续采用了这种拍卖,并进一步衍生出更多新的拍卖形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20/1027/1116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