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百家 【聚焦秦州首届“李广杯”国际射箭赛】读《史记李将军列传》
【聚焦秦州首届“李广杯”国际射箭赛】读《史记李将军列传》
至 今 犹 忆 李 将 军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玉顺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高适这首缅怀李广及其精神的诗,充分表达了千年以来人们对李广的称颂。最近,读太史公《史记·李将军列传》,更加增强了对我国这位历史英雄人物的认同感。
李广(公元前183年——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人,西汉名将。因征战匈奴骁勇有功,汉武帝曾召拜为右北平太守。广在郡,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界”。李广一生征战40余年,经过大小战役70余次,虽屡建战功,但没有被封侯。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误期激愤而自刎。这一悲剧引起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不同看法和认识。然而,历史是公正的,我国史籍和人民群众给了李广将军以崇高地褒奖和深深的怀念。李广勇于当敌、戍边卫国的英雄形象及其爱国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以国家民族兴亡大事为己任,坚韧不拔、奋斗不息。
战神李广 魂归民众
《史记》是我国有名的历史巨著,作者司马迁当时虽然身居皇家史官之位,但他并没有以“封”论史,相反以血泪凝结的笔墨和激越奔涌的胆识才情,专门为李广写了千古传唱、脍炙人口的《李将军列传》。此后,班固的《汉书》、欧阳修的《新唐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典籍,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记述了李广的英勇业绩和身世。
《史记·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记述是最早又最真实感人的。在司马迁笔下,“李广才气,天下无双”。首先,李广是一个武艺超群,作战勇敢的将军。具体他通过李广射宽狭、射猎雕者、射白马将,醉后射石,生动地表现了李广的英武雄姿。在描述李广与匈奴的浴血奋战中,展现了李广的名将风度。公元前120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从属博望侯张骞出兵匈奴。当时,李广仅率军四千人从北平出发策应大军。在匈奴境内挺进几百米后,突然被左贤王四万骑团团围住。匈奴骑兵排山倒海般从四面压过来,箭如雨下,士兵纷纷落马,部队顿时乱作一团。然,李广临危不惧,命其子李敢带几十名骑兵冲阵。李敢一马当先,杀开一条血路,冲出敌阵,然后从侧面杀将回来。这时,李广拉着血染战袍的爱子,对士兵们大喊,匈奴兵这样稀松,大家不要怕。随着军心安定下来,李广乘机集合队伍,收缩正面防御力量,组成坚固圆阵,射退了多次像恶狼一样涌过来的敌骑。到汉军死伤过半,箭矢快用光了的时候,李广令士兵引弓不发,扣弦待敌。在匈奴骑兵进攻时,李广镇定自若,接连射杀领头前将落马,使匈奴兵大为惊骇,进攻队伍溃散。第二日,博望侯主力赶到,汉兵得以解围。如斯李广有勇有谋的大将风度跃然纸上。其次,李广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在部队中,李广“得赏赐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卒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特别在战场上,李广有饮食与士兵分享,毫不特殊。在遇到水、粮缺乏之时,“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以此赢得了士卒的信赖,上下无不愿意跟着他以死拚命。再次,李广为人朴实,号令不烦。他虽不善于用言语包装自己,但对士兵较为宽容,军中公事文书以及制度等都尽量从简;行伍带兵也很有自己的特点。如行军时没有严格的队形,到了宿营地,可以人人自便;夜间不击刁斗,不放流动哨,然警戒部队却放得很远。这样,由于他的队伍机动长于应变,倒没有受到过匈奴兵的突然袭击,而且匈奴兵非常害怕李广的这种治军之策。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这一点是那些循规蹈矩的人无法仿效的。
司马迁在正面展现李广人格、技艺、胆略、与将才的同时,还从侧面生动地描述了李广的英武。如通过汉文帝、公孙昆邪、程不识等对李广的评价,尤其是通过匈奴人对李广的畏服,以至于连匈奴单于都特别下令“得广必生致之”等等,这就使得李广更具传奇彩色,风骨凛然了。在李广刎逝后,当时军中将士及其所有人都痛哭不已,老百姓听到后不论年老年青也都留下了眼泪。此后,颂扬李将军的诗文和传说故事历代不绝。“充国出上邽,李广出天水。门弟倚崆峒,家世垂金紫。”(唐·王勃《陇西行》)。“飞将下天来,奇谋阃外裁。”“从今胡雕骑,不敢过云堆。”(唐·皎然《从军行》)。“自从结发战,金镝无虚鸣。威慑五单于,胡人梦寐惊。”(明·李梦阳《寄怀》)。“猿臂善骑惊奇技,至今犹数北平李。战经七十才无双,卫霍勋名应愧死。”(清·慕寿祺《缅怀飞将军》)。“百战功高意未平,龙城飞将最峥嵘。王侯汉代多如鲫,几个如君享今名。”(袁第锐《咏李广》)。
今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有汉将军李广墓,据说为全国仅有。此墓最早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但从杜甫流寓秦州时所写“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诗句中可见,唐朝时天水的父老乡亲常常怀念李将军功绩,并议论要公祭李将军。现在可考的李广墓是于大清乾隆岁次已未(1739年)仲秋谷旦重建的“飞将佳城”,墓地有墓碑、坟冢、护冢马、祭祀殿。1936年,此墓又一次进行过修缮。改革开放以来,慕名前来瞻仰、凭吊李广的海内外游客与日俱增。1995年,新加坡一个30余人的旅游团在参观李广墓后,主动留字捐资。其中一位华文陈老师说,飞将军李广在海外,尤其东南亚一带享誉很高。他留下了地址表示要募资重修李广墓。每年清明节,市民与学校师生都前来扫墓。天水市秦州区还有飞将巷,居住着李广的后裔,他们的祭祀香火也是经年不断。近年来,李广墓又扩建为飞将公园。据记载,如果到敦煌就可以有机会品尝到甜美的李广杏;如果去湘西旅游,就可以看到那里的土家族民俗:村民在娶亲的花轿上,把插有写上“李广在此”的三支箭当作保护神;还有在关陇一带,关于李广射虎、石马踏青、“飞将军”由来等许多的民间故事,都令人信服地表明,汉将军李广是人们心目中的战神,他魂归民众,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史记》作者司马迁与李广曾同称臣汉武帝殿下,但李广是历经三朝的“老将军”,真正与司马迁同朝侍君的是李广的孙子陵。司马迁与李陵也只是一般关系,兴趣爱好并不相同,但在李陵遇难,受到诬陷时,司马迁却毅然以陵平素能守信明义,急赴国难的操守品德,替陵向上陈述。为此,司马迁也受到攻击,并被定为诬上罪,惨遭过宫行。受此奇耻大辱,司马迁多次想到自杀,但终因考虑自己早年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亲人,父子相袭,世代执掌着编纂史书的职责,同时又为了能将自己用心血写出来的著述彰显后世,才暗自忍辱苟且活了下来。于是,这部研究天人之间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历史名著《太史公书》(即今《史记》),才得以藏之名山,留于后世。后人因此把司马迁尊称为“史圣”。他所写《史记·李将军列传》不仅成为后世史传的典范,又是文采飞扬的文学佳作,常常被人们选入各种文本。
虽然,司马迁对李广家族情有独钟,但他写史是据事直书,坚持实录原则的。如前所述,《史记·李将军列传》在揭示李广将军崇高一面的同时,还表现了英雄人物平凡真实的另一面,如背时运、被卡脖子、杀降、斩卒、诱敌落空等。特别对李广之死及其家族的遭际,写得入木三分。早在文、景时代,李广就已经为汉王朝效力了,但汉文帝只是在口头上称道李广,而不真正任用他。景帝时李广随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但为景帝兄弟间矛盾连累,没有得到封赏。到了武帝时代,李广的威望已经很高了。先后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上郡、右北平等地的太守,在镇守北部边关中,建立了重大功勋。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汉与匈奴的大决战中,由于汉武帝怕李广“运气”不好,带累战局;卫青又出于私心,想要叫他的朋友公孙敖打前锋,以便让敖有立功封侯的机会。于是,竟不理李广的要求和反对,把本应该打前锋的“前将军”李广,硬是命令叫去东路,却让公孙敖打前锋。东路行军路程遥远,缺乏水草,行军中又没有向导,因而迷失了道路,贻误了战机。事后追究责任,李广十分气恼。古语曰:“士可杀而不可辱”。在无法忍受书吏屈辱的情况下,为了气节,李广选择了舍生就义,便揽起全部过失责任激愤地刎颈自杀了。这就是李广之死的真实情况。由此不难看出,李广刎颈,不是因为他无能,也不只是简单的过失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政治环境条件和背景的。为了表明这一复杂的背景,司马迁把李广和其弟李蔡作了比较,同时还举证了李敢和李陵全家被杀的事例。司马迁认为,李蔡是个德能算“下中”的人,但他居然当了宰相,封过侯。当然,李蔡本人也并没有什么恶。但当朝在逼李广自杀后,竟给李蔡一个“侵孝景园堧地”的罪名,将他杀害了。李广的儿子李敢,一个少年英雄,因出征匈奴有功,曾被任为郎中令,位居九卿。因恨卫青排挤他父亲,打过卫青。对此,卫青隐忍不言,而他的外甥霍去病,就是那个把汉武帝叫姨父的人,竟借武帝打猎之机,将李敢射死。一个堂堂将军被射杀后,武帝不仅不追究责任,还包庇对人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你看,这种皇亲国戚关系网十分了得。更为发指的是,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9年),李广之孙李陵身负汉王之命,率五千步卒出征匈奴,与几十万大军遭遇苦战,将士战死殆尽,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俘。此时,汉武帝听流言说是李陵为匈奴人训练部队,于是一怒杀了李陵全家。后来才得知,替匈奴训练部队的人,不是李陵而是一个毫不相干的李绪。通过以上例证,就是司马迁不明讲,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李广祖孙三代人的悲剧,并非偶然,而是由汉王朝统治者与其宠信们的丑恶及其摧残人才的用人线路所造成的。李广的悲剧,简直就是一曲动人魂魄的悲歌!在此后中国历史上,大凡遭际多劫、壮志犹存的人,无不从李广的悲壮中得到激励。
司马迁以上对李广将军的全面描述,使人们更加觉得李广这位英雄人物血肉丰满、光彩照人、真实可信、值得敬仰。那么,司马迁是如何评价李广的呢?他认为,李广虽然口纳少言,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但瑕不掩玉,却总是一个善于用超凡的卓越行为证明自己,具有临财廉、与士信、取与义、恭俭下人的品格和公而忘私、急赴国难、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精神的杰出人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以小博大,用来比喻李广影响力和人格魅力的谚语。现在看来,这个确切比喻,实在耐人咀嚼,意味深长,足以令那些以李广不足和没有被“封”候而向其发微的人汗颜。
王侯不足羡 英名万代传
以“封”侯论史的人,把封侯拜相作为一个人成功成名的唯一标准。因而,认为李广和冯唐都属于“只知道使刀舞剑,挥毫泼墨的武夫和文人”。为了表明这种观点是对的,他们有时还讲起了事物的矛盾性和辩证法。“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他们的悲叹。但,唯物辩证法始终认为,离开了唯物论的辩证法就是形而上学。
唯物史观认为,生活在历史上的每个人,都对社会历史多多少少起过一定的作用。所谓“知名人士”是指那些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起 作用较大的人物。换句话说,看待或评价历史人物主要不是看其“封”侯与否,而是要看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唯物史观还认为,任何杰出人物,其作用都是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这些原理对李广、冯唐都不例外。冯唐,即西汉时期的名人贾谊。他十八时就以能诵诗著书称名于世。汉文帝时被召为博士,皇帝诏下议论问题,年轻的贾谊对答如流,曾一天连升过三次官,可谓才华出众。但,由于他政治上主张改革,不仅不能封侯拜相,还遭到当朝保守权贵们的谤毁,先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来,文帝又召回他当了梁怀王的太傅。当时,他所写《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如削弱诸侯领地和权利,抗击匈奴边患,奖励农耕,积贮粮食等,可以说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显示了他见微知著和富有远见的改革家风度;他的《过秦论》和《吊屈原赋》,又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见识深远的史学观点和超拔文采。然而,由于梁王骑马坠死,贾谊只落得个“为傅无状”的境况。在自责中,贾谊忧郁而死,享年仅33岁。伟人毛泽东也曾为此动容,在多次讲话中,说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名人时,都讲到过贾谊。后来,还专门写过两首诗。其中 一首《七律·咏贾谊》:
少年惆怅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在这首诗里,毛泽东认为贾谊政论抵得过“雄兵百万”,而其命运却如同屈原一样遭受排挤。对此,毛泽东表现出“千古同惜”的感慨和对青年一代的一往情深,同时也流露出对改革的一意向往和对奸佞的愤恨,还特别突出了才高终受人猜忌的这一古今难免的“人才逻辑”。“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因功高难封,其遭际不也是与贾谊一样的吗?毛泽东喜欢边塞诗,更喜欢汉飞将军李广,他曾挥毫用苍劲潇洒的笔锋,写下了王昌龄的诗《七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西汉时期,正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抗击外敌,保护和促进农耕经济发展,巩固封建制度等,虽然都为李广和贾谊提供了成名的舞台,但由于当道的权贵们排挤李广、贾谊,使他们遭受到不公正待遇,其摧残人才的用人路线又使他们的才华无法完全展现出来。非不为,是不能为也。这是由李广、贾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决定了的。再从我国科考状元成功成名的情况来看,真正在历史上能象贾谊、李广一样有名的又能有几个人呢?据资料,从我国公元622年开科取士算起,到1905年废科举制的1300年间,有案可稽的状元约有500—600人,而真正有人称著的知名状元,仅唐代的武状元郭子仪,宋代的文状元文天祥。即就算上晚清的一代帝师翁同龢,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孙家鼐,“状元资本家”张謇等 ,也才不多几个人,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无闻了。所以说,一个人能否成就伟业,出类拔萃,不完全是个人能力所左右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就讲的是这一点。
当然,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是促进或阻挠,是加速或延缓,还要看他们是代表了社会的进步或落后,发展或反动。在社会历史环境等复杂因素中,意识和精神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屈原、贾谊、李广等名人的共同特点是认为“民为贵”,“社稷为重”,讲高“节”,把个人名利和地位置之脑后;为祖国的安危和前途着想,敢讲真话,敢冲锋陷阵。我们所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含义虽然与过去不同,但象李广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奋不顾身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应该说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美德、宝贵财富和重要文化遗产。毛泽东讲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就值得称赞;只要有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们为什么还要以封“侯”与否和个人不足向李将军发微,去苛求这位古人呢!
另外,李将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源于他的故里天水这块沃土,又折射着陇右文化乃至中华优秀文化光辉的。天水是我国丝绸之路西出首都长安的第一重镇。先秦时期,这里西戌、氐、羌等民族聚居,秦人轻死重义,奖励耕战的价值追求和不畏艰险、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都对李广有很深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又经过了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洗礼,尚武习俗,正直勇敢,勇斗权贵和置个人生死荣辱与不顾的气质品格,长期浸润着李广等英雄人物,成为孕育他们成长的重要历史环境条件。正如我国著名军旅作家杨闻宇先生考察天水文化后著文所讲:古今往来,从天水走出或滞留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名人,而在历史长河中崛起得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是惯于征战的军事将领。李广是中国历史上名符其实的战神,千年过后,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李商隐等诗人还痛惜不己。天水其所以能 声名远播,也与历朝历代活动于此地的军旅中人的文化素养、个人气质天然连襟。从天水走出,滞留过的李广、赵充国、诸葛亮、隗嚣、符坚等,近代的于右任,邓宝珊,……有哪一个是没有文化或者文化肤浅的赳赳武夫呢?
壮哉,李将军!
最后,我以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化中国》称著的文学家霍松林先生在李广墓扩建为李广公园时赋的诗作结尾:
乡人慕飞将,护墓建公园。
杰阁初迎日,乔松欲柱天。
王侯何足羡,桃李不须言。
百战摧强虏,英名万代传。
责任编辑:赵安生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906/102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