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人物百家 【聚焦秦州首届“李广杯”国际射箭赛】拜谒李广墓

【聚焦秦州首届“李广杯”国际射箭赛】拜谒李广墓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前后,老师常带我们去李广墓扫墓,为我们讲述李广忠于国家、抗御外侮、保卫疆土的英勇事迹,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和一种不屈不挠,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思想和精神。从汉代以来,李广一直受到人们高度评价和敬仰,历代都有人为他写赞歌。尤以唐代王昌龄的《出塞》诗最为脍炙人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千百年来,李广精神一直在鼓舞和激励着中华儿女和侵略者进行的殊死搏斗和保卫疆土的决心。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永远不忘国耻。

  李广墓坐落在秦州区南山麓的石马坪村,据说这是衣冠冢,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在这里修了墓冢。地方志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1739年),知府杨公命州守进行了重修,后因年久颓废,近代再次重新修缮,墓前方形尖塔,石碑上刻着蒋中正题的“汉将军李广之墓”几个大字,并建有飨堂三间,两匹石马待立两傍,造形粗犷,风格古朴,传说石马为灵异之马,每到夜深人静,便跑到四川那此为富不仁的财主家禾田里觅食。回来以后到周围的田野里奔驰踏青,并把粪拉在农田里,使庄稼年年丰收。后来,外地匪人前来盗马,被马连蹄带咬,看看快要天亮,匪徒砍掉马首逃走,故现在之马有身无首。墓周长37.7米,以石彻成,高6米,四周植有松柏、梧桐、红梅、迎春等花草,暮春时节,百花怒放,红黄相映,意境肃穆,庄严优雅。墓上野草青青,绿茵似绵,覆盖着先烈的英灵,每逢佳节,纷至沓来的游人,都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凭吊,缅怀英烈。

  李广(公元前186-119年)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身材高大,两臂如猿,善于骑马射箭,为人口讷,不善言辞。

  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16年),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举兵入侵萧关,李广年二十岁,以良家子弟从军入伍,去和入侵的胡人作战,冲锋陷阵,十分勇敢,斩杀和俘虏了很多敌人,被封为中郎令的官职,补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常随文帝出行。一次和文帝出猎,遇到了猛虎,广连射杀了两只,由于用力过猛,拉断了弓,老虎迎面扑来,广与老虎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终将老虎打死。

  后来历任上谷、上郡、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太守,和敌人多次交锋,都以英勇果敢使敌人闻风丧胆。号:“飞将军”。

  武帝继位后,李广任上郡太守兼管未央宫的警卫工作,广行军不讲列阵,不击刁斗,让士兵住在水草充足的地方,并将幕府的文书簿籍等事进行了简化,在前敌遥远的地方设置了哨卡,很注重侦察,遇到缺粮缺水的时候,等全军将士吃完以后,他才去吃喝,待人宽厚,从不苛求,有赏赐必分给部下,家无余才,故得到将士的爱戴,都愿为他效命疆场。

  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广带军出雁门关和匈奴作战,由于敌人兵多,李广负伤被捉,单于闻李广贤能勇敢,命士兵不要加害,匈奴把李广装在一个大网里,连接在两匹马的背上,让马驮着行走,行了十余里,李广装死,偷偷地窥见身旁有一胡儿骑着马,他突然跃上胡儿的马背,推胡儿坠地,取其弓,纵马南驰数十里,胡兵数百骑紧追不舍,广以胡儿弓射杀为首的追骑,因而脱险,这次因伤重而自己被俘,按汉代的法律当斩,后来纳金赎罪,免去死刑,降为平民。

  广喜好射猎,有一次看到草丛里有一只大老虎,便拈弓射去,只听惊天动地的一声响亮,及至看时,是大石一块,箭镞入石数寸,拔也拔不出来,这就是历史上李广射虎的故事。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广又被任命为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诸将都因杀敌有功而封侯,独给李广未记尺寸之功。过了两年,李广以中郎将的职务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带领万余骑和李广分道进军,行了数百里,匈奴的左贤王领四万人马将李广包围,李广与其子李敢指挥将士沉着应战,李广用大黄弩射杀匈奴的裨将,敌人才松懈下来,这时候,博望侯才带兵赶到,匈奴逃走,这次出征,张骞由于贻误了期限而被罢官为民,李广由于伤亡残重也未得到赏赐。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大军出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征战,武帝以其年老不许,过了一段时间才答应了他的请求。卫青和单于作战,单于逃走,横渡沙漠南归时遇到了李广和赵食其,责问迷失道路的原因,准备上报武帝,李广没有答复,卫青便派长吏去广的幕府核实情况,李广说:“诸校尉无罪,广自迷失道。”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回到军营后,告诉部下说:“广自从成年参军以来,与匈奴大大小小打了七十余次的仗,这次有机会随大将军攻打单于,而大将军派我走迂回辽远的路,在沙漠中自迷失道,看来这都是老天的安排,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我不愿再受刀笔吏的污辱。”说罢,遂引刀自刎。

  王维在他的乐府诗《老将行》中唱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写史书的司马迁为其立了传,对他不幸的遭遇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崇高的评价,司马迁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言虽浅近,意甚悠远,使他名重史册,留传千古。

文章来源:http://www.tianzhishui.com/2015/0906/10214.shtml